張海燕
胃癌是指發生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外科手術仍是目前治療胃癌的最主要方法,也是可能治愈胃癌的唯一途徑[1]。選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所作的60例胃癌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方法分析如下。
本組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83歲,平均年齡57.5歲。自發病至就診時間為4個月~2年,平均8個月。胃體癌32例,胃竇癌21例,胃賁門癌7例。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 向患者講解本病的有關知識,目前國內外的治療方法,本次手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術前、術中、術后的注意事項等。認真回答患者提出的種種疑問,消除患者焦慮、恐懼、緊張的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1.2完善術前準備 如協助患者完成術前檢查,評估患者的全身狀況,糾正貧血及營養不良。術前3 d給予流質飲食,術前1 d沐浴更衣,備皮,備血,做藥物敏感試驗。幽門梗阻者,術前1 d禁食,術前日晚徹底洗胃,必要時留置胃腸減壓管。清潔腸道,保證患者良好的睡眠,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靜催眠藥。
2.2術后護理
2.2.1待患者回病室后,與手術室護士、麻醉師嚴格交接并記錄,了解手術中的有關情況及用藥、輸血等情況,評估患者全身情況,檢查各管路通暢情況并妥善連接。值班護士應迅速協同醫師將患者搬至病床上,立即監測生命體征并報告醫師,妥善固定各引流管,必要時吸氧、心電監護。每30 min記錄1次監測指標,各項指標正常后,改每4 h記錄1次,24 h后視病情遵醫囑進行記錄。
2.2.2體位及活動 全麻完全清醒后,硬膜外麻6~8 h后可改半臥位,并視病情進行肢體活動,一般情況下當日可進行床上四肢活動,術后第2~3 d視情況協助患者下床在床邊活動,第4 d可在室內活動。患者活動量因人而定。
2.2.3飲食護理 術后禁飲食,待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排便,無腹脹等情況開始進食。一般情況下術后3 d內禁飲食,3 d后進清水、清流質半量。因此,在這個時期,應進適量易消化的咸味飲食,并要控制進食速度,每次進食量應根據手術類型加以控制。進食后臥床休息15~20 min,一般情況下2個月后逐漸好轉。
2.2.4觀察胃腸減壓情況。可減輕胃腸道張力,促進吻合口愈合。妥善固定,防止松動和脫出;保持引流通暢、持續有效,必要時可用少量生理鹽水沖洗胃管,防止堵塞;密切觀察胃液的性質和量,術后24 h內可由胃管引流出血性液體或咖啡樣液體100~300 ml,如有較多鮮血,應警惕吻合口出血,需及時與醫師聯系并處理。胃腸減壓一般放置48~72 h,待病情好轉,腹脹消失,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即可拔管。如流出大量鮮血或血性液,或引流量過少,均應及時報告醫師。
2.2.5腹腔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 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受壓、扭曲、堵塞及脫出,每隔2~3 h捏擠引流管,檢查通暢情況,同時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及顏色,一般情況下每天可引流出淡白色液20~50 ml,以后逐漸減少[2]。
2.3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2.3.1出血 胃癌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有出血、梗阻及吻合口瘺。術后24 h內應注意觀察患者的面色、血壓、心率、尿量以及胃腸減壓液的顏色、性質及量,同時注意詢問患者有無上腹飽脹感等,若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醫師進行處理。注意安慰患者及其家屬,并向其解釋,避免產生恐懼、緊張心理。
2.3.2吻合口瘺 常發生在術后5~7 d,表現為持續高熱,或進食后突發高熱,引流管常引流出流質食物或糞性液體[3]。若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給予持續胃腸減壓,禁飲食,遵醫囑應用抗生素,同時觀察有無腹膜炎癥狀,若出現嚴重的腹膜刺激征時,應立即準備手術。
通過圍手術期護理工作,使患者恐懼、焦慮情緒減輕并能積極配合治療。減輕或緩解疼痛,糾正低蛋白血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術后預防并發癥及時發現和處理,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
[1] 楊維良.進展期胃癌的治療.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1,10(3):193.
[2] 蘇艷華,王萍.胃癌根治術后各種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4,11(3):2325.
[3] 馬麗峰.老年胃大部切除術后的飲食管理.進修護理雜志,2003,18(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