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東
猝死患者家屬心理危機研究及干預概況
魏海東
通過對猝死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危機進行研究及干預, 減少醫療糾紛發生。以“猝死和心理危機”為題目檢索近年來發表的醫學論文, 通過對猝死患者家屬的心理分析, 了解其心理危機發生機制。通過有效的心理干預, 使猝死患者家屬心理應激得以宣泄, 減少醫療糾紛。
猝死;心理危機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猝死是指急性癥狀發生后即刻或者在6 h內發生的意外死亡[1]。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于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 h內。其特點是死亡急驟、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因不明確[2]。因患者死亡突然, 讓人猝不及防, 死者家屬難以接受親人已經死亡這個殘酷的事實, 使猝死患者家屬產生心理創傷, 出現心理危機, 表現為:一部分家屬認為醫護人員未盡心、搶救工作做得不到位, 對醫療護理技術產生質疑, 在言行上出現一些過激行為;另一部分則出現嚴重的情緒障礙, 如哭鬧、表情淡漠、不語、暈厥、絕望等, 甚至可能出現輕生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其他待診患者, 而且干擾正常的醫療工作, 如處理不當, 還可能引發醫療糾紛。
每個人對嚴重事件都會有所反應, 但不同的人對同一性質事件的反應強度及持續時間不同。一般的應對過程可分為三階段。
1.1 第一階段(立即反應) 在聽噩耗后陷于極度痛苦, 嚴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 也可出現呼吸困難或窒息感、痛不欲生呼天搶地地哭叫、苦苦哀求、否認、質疑, 處于極度的激動狀態, 表現為震驚、不公平感、茫然無措、混亂、后悔、自責、哭鬧、發泄、傷人、自傷、崩潰等。
1.2 第二階段(完全反應) 出現焦慮、抑郁, 或出現自責感、自罪感, 睹物思人, 腦子里常浮現死者的形象或出現幻覺, 難以堅持日常活動, 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 常伴有疲乏、失眠、噩夢、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渙散、食欲降低、缺乏安全、缺乏自信、酗酒、服藥, 嚴重抑郁者可產生自殺企圖。1. 3 第三階段(消除階段) 接受事實并為將來作好計劃,悲傷、焦慮、抑郁情緒一般在6個月內消失, 否則應視為病態。
2.1 內因 由人格特征及行為模式所決定:①內向性格:少言寡語、離群、不善交流、行為略悲觀、固執, 易產生焦慮抑郁、失眠;②外向性格:情緒易失控、暴躁、沖動;個性偏激, 心理承受能力差, 心理危機發生率高。
2.2 家族病史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或慢性肝、肺病史者,發生率較高, 符合中醫五情致病理論。
2.3 親友關系 ①與猝死患者關系密切, 患者突然死亡, 不能接受;②親屬往來較少, 關系淡漠, 對猝死患者家屬缺乏關心;③缺乏知交好友, 無人吐露心聲, 宣泄情感;④現今社會, 生活工作學習節奏加快, 電話、電郵、QQ、微信等非見面交流方式越來越多, 面談、聊天等機會越來越少, 有效溝通交流銳減, 人際關系疏離。
2.4 缺乏宣泄意識 ①缺乏自我心理健康意識, 不能及時發現、解決問題, 積少成多, 導致心理危機發生;②礙于“面子”或“自尊”, 刻意逃避或壓制心理隱患, 心理危機不能及時解決, 形成“冰山效應”。
2.5 信息缺乏 ①搶救過程家屬不能參與, 醫務人員與家屬溝通不到位, 關于醫療負面訊息較多, 對醫護人員缺乏信任;②對醫學知識一知半解, 主觀性強, 不能接受違背自己觀念的解釋;③缺乏正能量。
3.1 內因干預 通過合理情緒、改變行為認知模式等方法,了解心理危機, 正視心理危機, 學會表達情感困擾, 通過健康合理的途徑宣泄情感, 進行評價反饋。
3.2 外因干預 來源于個體之外, 如人際的、社會的、文化的及自然的等方面的支持。
3.2. 1 人文關懷 要理解家屬此時的心情, 同情家屬遭遇,給家屬提供一個可供表達自己情感的情境, 產生共情效應,向家屬交代搶救經過, 及時與家屬進行有效溝通, 關注家屬的反應, 必要時讓家屬參與搶救過程;如遇到家屬不能接受、不理解, 拒絕現實, 甚至是無理取鬧時, 應基于人道主義精神, 予以足夠的人文關懷及心理疏導, 避免與家屬發生正面沖突, 減少醫療糾紛。醫務人員良好的人文關懷和溝通有助于家屬及時了解全面信息, 對于家屬平穩情緒、改善心情,減少心理危機發生有關鍵作用[3]。
3.2. 2 醫療機構人性化管理 從醫療機構管理角度講, 改善就醫環節、就醫條件及醫療設施, 配備心理咨詢師及社工,為家屬提供獨立空間, 給家屬提供宣泄途徑與方式, 指導科學的心理宣泄方式, 均有助于家屬走出悲傷、孤獨無助的陰影, 讓家屬完成從否定拒絕-被迫面對現實-被迫接受-心理逃避-接受現實-自我療傷-面對現實, 自我康復這一心理歷程。
3.2. 3 關注死者遺體 協助家屬尸體料理, 幫助死者走完最后一程, 尊重死者遺體, 杜絕對遺體及遺屬不尊敬的言行,讓患者家屬參與最后的護理, 讓其更好的盡到最后的義務,減少自責與不安, 如條件允許可讓家屬有更多的時間與死者呆在一起, 可降低家屬的悲傷程度, 有助于家屬心靈上的安慰及心理平衡。
3.2. 4 關注特殊人群 對老人、孩子、有基礎疾病的高危人群, 做好救治準備, 減少應急突發事件發生;對已發生心理危機的人員通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等支持手段, 使家屬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 幫助其安全度過心理危機期, 改善家屬睡眠, 減輕焦慮抑郁情緒, 對于有自殺企圖者應專人監護,必要時可應用抗精神病、抗焦慮抑郁藥物進行治療。
綜上所訴, 通過對猝死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使猝死患者家屬順利度過心理接受期, 贏得家屬的合作與信任,可幫助醫務人員順利完成醫療工作、減少醫患矛盾、避免醫療糾紛[4]。
[1] 高永霞.綜合心理干預對急診猝死病人家屬滿意度的影響.全科護理, 2011, 9(33):3047-3048.
[2] 劉彩霞.急診猝死患者家屬的心理分析與護理.中國民康醫學, 2009, 21(16):1985, 2048.
[3] 馮春燕, 白妙春, 劉元周, 等.猝死患者家屬心理應激分析及應對策略.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2008, 3(9):564-565.[4] 何立嬰.社會心理學.北京:開明出版社, 2001:9-11.
102500 北京燕化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