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舫
探討角色扮演法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周舫
目的 討論在內科護理教學中采用角色扮演法的實際效果。方法 在內科護理的教學中,分為實驗組(角色扮演法)和對照組(傳統教學法), 比較兩組的教學效果。結果 期末考試成績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內科護理教學采用角色扮演法可以提升教學質量, 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提升效果明顯。
內科護理教學;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擬實際工作環境, 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實際工作的訓練和體驗, 直觀的知識形式來豐富實踐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內科護理課程的理論性、實踐性都比較強,基本內容比較難懂。角色扮演法可以激發學習興趣, 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強團隊協作等能力。作者在教學中采用角色扮演法, 讓學生在模擬現實環境中, 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臨床問題, 得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校2011級中專護理專業的2個班學生。A班52人為實驗組, B班級50人作為對照組, 全部102人均為女生, 年齡為15~17歲, 平均年齡16歲。兩組學生在入學成績及入學后其他方面成績上沒有顯著性差距,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教學中, 采用傳統教學法為對照組進行授課;采用角色扮演法為實驗組授課。
角色扮演法教學步驟:①分組。依據學生的成績、性格以及自愿等原則, 按照每組8~9人將實驗組分為6個小組。②培訓。講師講解角色扮演法的理論及注意事項。③課前準備。將是需要準備具有典型意義的真實病例, 并在課程前一周將病例下發給實驗組的學生, 要求護理及患者的2組角色利用課余時間研討并做好準備, 其余4組學生自行查找資料,護理及患者角色需要輪流扮演。④角色扮演。虛擬臨床護理環境, 兩組各上一名學生扮演護士及患者。對病例中一些比較抽象的癥狀和體征可以利用幻燈片、教學視頻等方式進行展示。⑤分組討論。根據患者情況找出護理問題, 得到護理診斷, 制定護理措施。各小組代表發言, 其余組員補充。⑥講師總結。講師對角色扮演和討論內容進行總結, 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
1.3 評價方法 對期末考試中實驗組及對照組的考試成績進行比較。學期末給學生發放調查問卷, 對兩種教學法的教學效果進行不記名評價, 當場發放問卷, 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104份, 收回104份。
2.1 兩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在實驗組52名中, 不及格人數為2人(3.8%)、60~69分4人(7.7%), 70~79分20人(38.5%), 80~89分17人(32.7%), 90分以上9人(17.3%);在對照組50人中, 不及格人數為7人(14%)、60~69分16人(32%), 70~79分14人(28%), 80~89分10人(20%), 90分以上3人(6%)。2組學生的期末成績呈正態分布,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實驗組學生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
2.2 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 兩種教學法相比, 各項的差異性非常明顯。學生們認為角扮演法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有利于將來的實際工作。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
①角色扮演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活躍課堂氣氛。課堂上使用虛擬護理環境, 理論聯系實際, 可以使教學變得直觀、易懂、重點突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②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學生對工作角色提前適應。角色扮演法通過模擬臨床護理環境, 將理論與實際工作相結合, 使學生提前掌握工作中的技能。③角色扮演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加強了自學能力、溝通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探索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④角色扮演法促進教師水平的增高。角色扮演法需要教師以教材為基礎, 深入掌握實際病例以及相關知識能力。⑤角色扮演法應該注意的問題。護理專業學生信心不足,不主動發言的問題。
[1] 王少六.護理教學中應用提問導入法的調查.衛生職業教育, 2008,26(22):98-99.
[2] 張錫萍, 楊月姬.微生物學實驗課中用矯正法教學的效果觀察.衛生職業教育, 2010,28(8):133-134.
[3] 蔡麗鶯.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生成性教學法實施效果分析.衛生職業教育, 2010(03):312.
130117 長春中醫院大學附屬醫院放射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