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亞鳳
糖尿病需要實時監測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是由多種致病因子作用于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
綜合來說,其發病與糖尿病家族性、不良的生活方式、大量飲酒、精神長期緊張等因素有關。比如現代人青睞高脂肪、高蛋白的洋快餐,夜晚吃宵夜、吃甜點致使攝入糖、油過量;同時,運動量不夠,出門坐車、上下樓有電梯,容易導致肥胖,從而成為糖尿病高危人群。
血糖升高是糖尿病最直接的預警信號。常見的類型有兩種,Ⅰ型糖尿病由于先天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其它原因導致,一般家族中有同樣的病例,終身靠注射胰島素來維持正常飲食起居;Ⅱ型糖尿病是后天形成的,輕微的可以通過鍛煉和控制飲食來控制血糖,稍微嚴重的也需要通過降糖藥物控制,如果嚴重就需要像Ⅰ型一樣通過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此次調查中提到,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6%,男性糖尿病患病率為12.1%,女性患病率為11%。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患病率均在上升,分別為14.3%與10.3%。而且,中國約70%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已患此病。
通常早期患者在常規的體檢中能夠查出血糖值的異常,而有些早期患者雖然空腹血糖檢測指標正常,但有可能餐后血糖要高于空腹血糖,卻沒有通過常規體檢查到,所以認為自己沒有糖尿病。這些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潛在糖尿病患者)就這樣被“漏”掉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寧光表示,中國人對糖尿病的認識亟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在糖尿病患病率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糖尿病的知曉率與控制率更需大幅提高。
病癥呈年輕化發展趨勢
過去糖尿病被稱為“老年病”,患者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現在年輕人生活不規律,經常熬夜、不注重飲食均衡、食物高熱量,導致糖尿病的病患越來越低齡化。
不僅如此,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糖尿病發病率也在持續上升,肥胖和遺傳因素是導致兒童和青少年患糖尿病人數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多吃點、胖點沒有壞處。其實,孩子若長期處于肥胖或者超重的狀況下,其體內容易產生胰島素抵抗,導致代謝功能障礙,長此以往容易患上糖尿病。
與成人糖尿病不同的是,兒童糖尿病發病非常快,容易發展為糖尿病酮酸中毒,嚴重者可能引起死亡,而成人糖尿病的發病過程比較緩慢。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主任醫師邢小燕說,臨床上11 14歲是青少年糖尿病高發年齡。由于兒童本身就缺乏控制力,并且對于疾病的危害認識不夠,雖然家長可以督促孩子吃藥,但是各種外界因素讓血糖控制成為了難題。
糖尿病并發癥最可怕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其引起的并發癥。糖尿病并發癥也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并發癥,是由糖尿病病變而來,后果相當嚴重。北京友誼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郝雅斌介紹,常見的并發癥包括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腦病(腦血管病變)、心臟病、皮膚病(足潰瘍)、性病。
目前醫療界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是胰島素和藥物控制,但對糖尿病并發癥卻沒有絲毫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幾乎所有的專家都強調,盡早干預治療將大大降低并發癥對患者健康的危害。
統計資料顯示,約有80%的糖尿病人是死于糖尿病心腦血管并發癥。由于心梗、腦梗預后較差,一般能夠引起患者的重視,所以大多數患者會定期于心內科、神經內科就診完成心血管、腦血管的相關檢查。但是如果引發足潰瘍發生,嚴重時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不僅如此,抑郁癥已成為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容易被人忽視,人們總以為病人只是“情緒不大好”,無需治療。
曾有媒體報道,一名男子因長期遭受糖尿病并發癥折磨,腳上爛了幾個大窟窿,面臨截肢危險,承受不了壓力而跳樓自殺。事發前,該男子曾向親友表示,“這樣活著太受罪……”
據國外文獻報道,糖尿病患者有60%~75%伴有抑郁情緒,其中10%~35%為重度抑郁。糖尿病病人中患抑郁癥者是普通人的3倍。
防控要“管住嘴,邁開腿,早排查”
記者在網絡里搜索“治療糖尿病”,發現了很多“神醫神藥”,宣稱幾服藥或者幾個療程就能治愈糖尿病,還有許多人也嘗試過使用“民間偏方”。郝雅斌表示,有病還是到正規醫院就診,網絡上的“神醫神藥”不可信。
糖尿病關鍵在于早期防治,比如心情保持樂觀,養成游泳、散步等有氧運動的習慣。對于有糖調節受損史、超重和肥胖患者,如男性腰圍超過90cm、女性腰圍超過 85cm應考慮進行血糖檢測。
同時,糖尿病患者除了經常性地監測指血糖外(血糖波動大者建議每天測血糖,并攜帶監測記錄就診),還應定期進行一些相關指標的檢查,包括3個月一檢的糖化血紅蛋白指標、每半年至1年檢查1次的生化全套指標、每年進行1次尿微量白蛋白、眼底及心腦血管、肢體動脈的相關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糖尿病屬何種類型,病情輕重或有無并發癥,是否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治療,都應該嚴格進行和長期堅持飲食控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建議,糖尿病患者不宜飲酒、吃含糖量高的食物,不宜食用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如油類、肥肉以及富含膽固醇的食物,還要防止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生,而要多食用延緩血糖、血脂升高的食物,如大豆及豆制品以及莜麥面、蕎麥面、熱麥片等粗雜糧。
(摘自《醫藥與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