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龍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科主任醫師魏麗惠認為,作為一種可防治的惡性腫瘤,宮頸癌在中國的高發并不正常。
2006年,全球首個HPV疫苗在美國上市。在過去的7年間,全世界127個國家已經應用HPV疫苗,大幅降低了引起宮頸癌的HPV患病率和癌前病變發生率。其中許多國家甚至已經將HPV疫苗列入國家計劃免疫的范疇。
如今,中國也積極開展了對HPV疫苗的研究和審批。然而,從2013年6月29日“2013宮頸癌防控高峰論壇”上獲悉,在中國,HPV疫苗的上市審批雖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但可能至少還要等3~5年才能在中國受試者中收集到疫苗對癌前病變影響的足夠數據。
“3~5年的等待,就意味著十幾萬個鮮活生命的離去,幾十萬人患病,近千萬人被感染。”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喬友林表示,中國引進并納入國家免疫的第一種預防癌癥的疫苗——乙肝疫苗用了17年的時間。作為第二種預防癌癥的疫苗——HPV疫苗或許可以少走一點彎路,少一點等待時間。
宮頸癌的發病與人們熟知的乙肝肝癌的發病頗為類似,都是通過病毒長期感染,最終導致人體組織癌變。
2008年,隨著新一輪醫改啟動,婦女宮頸癌檢查再次列入了中國衛生、醫療工作重點。2009年,衛生部、財政部和全國婦聯聯合實施的婦女“兩癌”(宮頸癌、乳腺癌)檢查專項。到2010年,有1000多萬農村婦女接受了檢查。2012年到2014年接受檢查人數將擴大到3000萬。
成績有目共睹,但前路仍非坦途。中國的宮頸癌防治之路依然面臨著許多難題和挑戰。
“篩查覆蓋率低是我國宮頸癌預防的瓶頸。同時,對于宮頸癌的篩查,缺乏相應的醫療檢測人員、篩查準確率低也是目前宮頸癌篩查難以加快進展的主要原因。”喬友林說,“目前中國采用的宮頸癌篩查技術以巴氏涂片檢查為主。這種技術價格便宜,一次檢查只要30~40元,但是,由于需要相關細胞學醫生進行人工染色、肉眼判讀,準確率理論上最高只有80%。”
同時,由于中國并沒有相應的細胞學醫生的培養機制,全國范圍內能對巴氏涂片等細胞學檢測準確判讀的專業醫生嚴重不足。在個別地區,由于缺少檢測人員和專業常識,甚至出現了篩查樣本在常溫下隨意堆放的情況,結果致使樣本全部失效。其檢測結果的準確率也就可想而知。
“如果想要培養足夠數量的專業細胞學醫生至少需要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中國的宮頸癌防治實在等不起。” 喬友林表示。
難以逾越的機制
相比于上世紀末,目前宮頸癌的防治手段已經有了根本的變化。與會專家介紹,針對HPV病毒的HPV疫苗早在10年前就已經研制成功,并在127個國家上市。以HPV疫苗為手段的宮頸癌預防體系已經在歐美、日本等51個國家相繼建立,澳大利亞、英國等都將HPV疫苗列入國家免疫計劃。
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組成員瑪格麗特·斯坦利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將HPV疫苗列入國家免疫計劃的澳大利亞,HPV病毒感染大幅減少,降幅達到80%。生殖性疣發病率顯著下降高達90%以上,宮頸癌癌前病變減少了50%。
雖然HPV疫苗得到了美國FDA的認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廣泛的認證,但要進入中國市場,還需要通過中國的醫藥審批。喬友林介紹,在中國,出于人種和安全性的考量,任何一款新藥的上市必須要有中國自己的三期臨床試驗數據。而除了甲類傳染病防治藥物外,中國和美國的藥物認證尚未達成相互認可。這也意味著,HPV疫苗想要進入中國,勢必要花費一段時間。
按照三期臨床試驗要求,前兩期臨床試驗分別驗證藥品的毒性與劑量,花費1年左右的時間就能完成。驗證藥物有效性的第三期試驗則需要等待癌前病變對比試驗的結果。
目前兩款進口HPV疫苗已經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然而從試驗對象感染HPV病毒到持續感染的發生需要1年左右時間,而進而轉變為癌前病變至少還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等待。
“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縮短這種制度性限制的等待時間。”魏麗惠告訴記者,在進口疫苗等待審批的過程中,目前國產HPV疫苗也已經研制成功,并在今年年初剛剛完成對參與者三期臨床實驗志愿者的疫苗注射。
目前,各級專家已經達成共識,基于HPV疫苗在世界范圍的安全和有效性,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終點將從癌前病變的發生,變為HPV病毒的持續感染。這一變化將使國產及進口HPV疫苗的試驗審批時間從5年以上縮短至1~2年。
中國宮頸癌防治將面臨新的契機。
“適時搭建以HPV疫苗為基礎的宮頸癌防治第一道防線,加快我國宮頸癌防治體系的建設期待被提上日程。”中華預防醫學會婦女保健分會主任委員王臨虹在會上表示。
然而,HPV疫苗過高的價格卻使普通公眾望而卻步,納入國家計劃免疫在財政上更是力不從心。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副主任王華慶告訴記者,目前,HPV疫苗還沒有在中國內地得到審批,網上查到的黑市價格(完成全部免疫共需3針并加診療費)約5000元。在香港地區,3針約3000港幣;在實施了國家免疫計劃的發達國家,HPV疫苗的價格也在100多美元。
而目前,中國全部計劃免疫疫苗的費用一共只有100元左右。以乙肝疫苗3聯針為例,實際疫苗每劑(10微克)的政府招標價只有3元左右。“對于中國,HPV疫苗顯然太貴了。”
“這和當年乙肝疫苗進入中國時十分相似。但是,以HPV疫苗為基礎搭建為中國普通大眾服務的第一道宮頸癌防治體系并非遙不可及。關鍵還要看政府的決心。”
喬友林說,上世紀80年代初,乙肝疫苗剛剛準許進口時,1支進口乙肝疫苗在中國的售價高達近千元,而當時中國普通城市職工的人均月收入不足100元。當時,沒有人會想到乙肝疫苗會成為國家計劃免疫的項目。
隨后,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1988年國產疫苗開始批量生產,直接將乙肝疫苗價格拉低到100元/支左右。
1992年,國家將乙肝納入了計劃免疫管理,政府為每名接種的幼兒承擔40%的費用。
2002年,乙肝疫苗才最終成為計劃免疫項目。批量化的生產也將乙肝疫苗的成本降低到目前水平。
“當時尚且不富裕的中國,完成這一過程用了17年。”喬友林不無感慨地表示,以現在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民收入情況,中國或可用更短的時間來完成HPV疫苗的免疫。
如果將HPV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計劃,不僅宮頸發病率將大大降低,也將大大降低宮頸癌的篩查次數。無論從經濟還是從人民健康角度,以HPV疫苗為基礎搭建中國宮頸癌防治體系并非缺乏可行性,對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反而更加廉價。
(摘自《財經國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