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霞 趙瑞成 李 志 趙文博 袁 華, 指導 張崇泉
(1.河北省陽原縣人民醫院,河北 陽原 075800;2.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410006;3.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張崇泉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風的用藥規律分析*
張朝霞1趙瑞成2△李 志2趙文博3袁 華1,3指導 張崇泉2
(1.河北省陽原縣人民醫院,河北 陽原 075800;2.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410006;3.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缺血性中風恢復期 張崇泉教授 用藥規律
張崇泉教授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3批、第4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研究”項目入選的名老中醫專家,湖南省名中醫,一級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行醫近50年,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治療心腦血管病和老年疑難病,對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的治療有獨到的經驗。筆者分析張崇泉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的用藥規律。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5年9月至2013年2月張崇泉教授門診及查房時符合納入標準的300例中風恢復期患者。缺血性中風診斷標準參照2010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起草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1995年起草制定的《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中風病中經絡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1995年起草制定的《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中風病分期標準參照《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納入標準:符合缺血性中風診斷標準及中醫中風病診斷標準;發病2周至6個月;病歷資料齊全,至少包括一般資料、癥狀、舌脈、中藥處方。
1.2 研究方法 以張崇泉教授診治的300例中風恢復期患者處方用藥輸入SPSS16.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2]。根據《中藥學》[3]按主要功效分類,得到的常用藥物具體分類如下:補氣類、活血類、補血類、滋陰類、清熱類、補肝腎類、安神類、平肝息風類、化痰類、行氣類、通絡類和利濕類。
2.1 常用藥物的頻數分析 藥物出現頻率低于5%者按小概率事件處理忽略不計。按出現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天麻(257次)、丹參(246次)、黃芪(235次)、赤芍(199次)、當歸(183次)、甘草(172次)、牛膝(169次)、杜仲(169次)、地龍(165次)、川芎(163次)、白芍(159次)、葛根(146次)、鉤藤(139次)、石菖蒲(128次)、生地黃(124次)、紅花(123次)、炒棗仁(118次)、炙甘草(96次)、炙遠志(93次)、雞血藤(90次)、陳皮(86次)、蟬蛻(82次)、山楂(79次)、半夏(78次)、白參(76次)、茯苓(72次)、夜交藤(71次)、刺蒺藜(71次)、生牡蠣(71次)、豨薟草(68次)、白術(58次)、澤瀉(53次)、秦艽(50次)、全蝎(50次)、山茱萸肉(48次)、枸杞子(45次)、三七(42次)、茯神(41次)、瓜蔞(40次)、龜版(40次)、菊花(32次)、廣木香(29次)、黃芩(29次)、制首烏(29次)、砂仁(27次)、山藥(27次)、夏枯草(26次)、枳殼(25次)、柴胡(25次)、木瓜(24次)、麥冬(21次)、羌活(20次)、草決明(18次)、金櫻子(17次)、黃連(17次)。
2.2 常用藥類的頻數分析 將同類藥物的頻數相加生成新變量,如活血藥相加生成新變量“活血類”,同理得出所有常用藥物的藥類變量。常用藥類按出現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活血類、平肝息風類、祛風類、補肝腎類、補氣類、化痰類、滋陰類、補血類、養心安神類、行氣類、利水類、清熱類。300例病案中共用活血類藥物1125次,平均每例3.750種,最多時每例用至8種,最少時使用1種;平肝息風類藥物1026次,平均每例3.420種,最多時每例用至7種,最少時使用0種;祛風類藥物605次,平均每例2.017種,最多時每例用至6種,最少時使用0種;補肝腎類藥物488次,平均每例1.627種,最多時每例用至5種,最少時使用0種;補氣類藥物396次,平均每例1.320種,最多時每例用至4種,最少時使用0種;化痰類藥物339次,平均每例1.130種,最多時每例用至4種,最少時使用0種;滋陰類藥物304次,平均每例1.013種,最多時每例用至3種,最少時使用0種;補血類藥物302次,平均每例1.007種,最多時每例用至3種,最少時使用0種;養心安神類藥物230次,平均每例0.767種,最多時每例用至3種,最少時使用0種;行氣類藥物165次,平均每例0.550種,最多時每例用至3種,最少時使用0種;利水類藥物152次,平均每例0.507種,最多時每例用至2種,最少時使用0種;清熱類藥物122次,平均每例0.407種,最多時每例用至3種,最少時使用0種。
2.3 用藥味數的頻數分析 張崇泉教授處方中,平均每個病歷的用藥味數為15.87味,使用藥味的中位數是16味,最多的病歷中用到了23味,最少的病歷中用到了8味。張崇泉教授的用藥味數是基本符合正態分布規律的,以16種為峰值向兩側呈正態分布遞減。
2.4 統計通用方的歸納 經對常用藥類主成分分析,得F(綜合主成分得分)=-0.127養心安神類+0.114補血類+0.093通絡類+0.082滋陰類+0.044平肝息風類-0.044補氣類+0.031活血類-0.018行氣類+0.010補肝腎類+0.007化痰類,依據常用藥類的頻數分析結果,按照四舍五入原理同時結合每類最少選一種的實際情況,活血類取4種,息風類取3種,祛風類、補肝腎類各取2種,補血類、安神類、滋陰類、補氣類、行氣類、化痰類各取1種 (選取原則為每類藥物中使用頻率由高到低),則可得出基本藥物,結合張崇泉教授加用炙甘草調和的意見,則得到張崇泉教授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的統計通用方如下:丹參、赤芍、當歸、川芎、天麻、鉤藤、白芍、地龍、葛根、杜仲、牛膝、當歸、炒棗仁、白芍、黃芪、陳皮、石菖蒲。
張崇泉教授認為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的根本病因病機為中風之后元氣大虛[4]。由于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停。氣虛所導致之血行無力引起血行不暢,停留成瘀。而瘀血阻滯,又能生風生痰、閉阻腦絡,導致腦髓失養,最終形成本虛標實之缺血性中風之證[5]。
從張崇泉教授治療缺血性中風用藥頻次看,以天麻、丹參、黃芪、赤芍、當歸、甘草、牛膝、杜仲、地龍、川芎、白芍等益氣、養陰、祛風、活血、通絡類藥物為主,使用頻次在50%以上。統計通用方中以活血類、平肝息風類、補氣類為主,其中丹參,苦,微寒,歸心、肝經,功能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日華子本草》稱其能“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現代研究丹參素對內源性膽固醇合成的抑制作用,可以抗動脈硬化及斑塊形成;赤芍,苦,微寒,歸肝經,功能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功能補血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王好古謂“主痿躄嗜臥,足下熱而痛”;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藥性論》“治腰腳軟弱,半身不遂”;天麻,甘,平,歸肝經,功能平肝息風止痙,張元素“治風虛眩暈頭痛”;黃芪,甘,溫,歸肺、脾經,功能補氣固表,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凡遇肝氣虛弱不能條達,用一切補肝藥不效,重用黃芪為主”。
以上研究結果,基本反映了張崇泉教授學術思想,說明采用SPSS16.0所得出的統計結果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精準性,并可直接轉化運用于臨床,同類方法可以推廣到類似研究中。
[1]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國臨床醫生,2011,39(3):67-73.
[2]趙瑞成,周慎.偏頭痛辨治規律分析[J].湖南中醫雜志,2004,20(4):8-10.
[3]凌一揆.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98.
[4]趙瑞成.張崇泉教授治療中風經驗[J].中醫藥導報,2011,17(6):3-5.
[5]張崇泉,肖奕,趙瑞成.益氣活血通絡湯療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1,17(2):13-15.
R249.8
A
1004-745X(2014)04-0640-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032
2013-12-20)
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課題(201114)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