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笑豐
(浙江省紹興第二醫院,浙江 紹興 312000)
骨折術后下肢動脈栓塞的中西醫結合預防護理
史笑豐
(浙江省紹興第二醫院,浙江 紹興 312000)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護理骨折術后下肢動脈栓塞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患者38例采取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措施。統計患者的臨床有效率、下肢血管再通情況以及水腫的發生情況。結果38例經治療和護理,治愈21例,顯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74%;患者血管完全再通16例,部分再通16例,未通6例,總再通率84.21%;患者治療前大腿周長(58.21±4.66)cm、小腿周長(42.61±5.13)cm,治療后分別為(48.32± 5.62)cm、(33.56±4.52)cm。結論全面的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下肢動脈栓塞的臨床效果顯著。
下肢動脈栓塞 中西醫結合 預防護理 臨床療效
下肢動脈栓塞是血管外科常見疾病。一般患者在下肢發生骨折后手術治療后會出現動脈血管栓塞情況,比較常見的是發生在髂股動脈和股靜脈。動脈栓塞發病最早表現為軟組織損傷,逐漸發展成為血栓性動脈炎,如果不及時處理和治療可能會并發肺栓塞和肺梗死等危及生命的疾病。肺梗死和肺栓塞也是患者術后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下肢栓塞會引發患者的肢體腫脹和疼痛,影響到動脈供血甚至是導致下肢功能不全。本院針對骨折后下肢動脈栓塞給予中西醫結合護理,收效較好。現報告如下。
觀察對象為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骨折術后 (4 h至5 d)發生下肢動脈栓塞者38例。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齡29~56歲,平均(38.45±5.34)歲;發生動脈栓塞38條肢體,動脈栓塞部位在左髂股動脈18例,右髂股動脈14例,股靜脈6例。經有效治療和良好護理,38例中基本治愈21例,顯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74%;38例血管完全再通16例,部分再通16例,未通6例,總再通率84.21%。38例治療前大腿周長(58.21±4.66)cm、小腿周長(42.61±5.13)cm,治療后分別為(48.32±5.62)cm、(33.56±4.52)cm,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 臨床西醫護理 首先排除存在溶栓禁忌癥。然后下肢輸入尿激酶50萬U,30 min內滴完;靜脈滴注右旋糖苷500 mL加復方丹參注射液20 mL;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2500 U,每8小時1次。術前觀察:下肢動脈栓塞的主要癥狀表現為疼痛、肢體麻木和感覺障礙。根據造影和彩超的結果可以確定栓塞的部位以及粥樣硬化情況。患者可能在很短時間內由下肢部分栓塞發展成為完全栓塞,所以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患者術后的癥狀,監測心電圖,觀察心率以及尿量的變化,及時了解腎功能水平。患者在術后可能由于缺血時間較長,部分組織細胞壞死,導致肢體腫脹疼痛,故包扎不要過緊以保證血液流動。可通過觸摸法了解患者的動脈搏動情況,觀察患者的皮膚溫度和顏色變化。
2.2中醫護理 護理期間嚴密觀察患者的出血情況,出現異常情況及時請示醫生處理。中醫護理主要從清熱利濕解毒、活血祛瘀通絡的角度考慮,主方為金銀花60 g,當歸15 g,玄參20 g,桃仁20 g,生甘草20 g,紅花15 g,薏苡仁30 g,川牛膝15 g,并隨證加減:清熱選擇黃芩、柴胡,利濕選擇澤瀉、薏苡仁,祛瘀通絡選擇乳香、沒藥,緩解疼痛選擇三棱、土鱉蟲,健脾益氣選擇黨參、白術。在服用中藥期間,凝血酶原時間不能超過25 s;若肢體腫脹和疼痛感增強、皮膚溫度過高、體內白細胞數量增加以及發生潰瘍等癥狀時酌情予鎮靜止痛劑或者抗生素。患者在治療期間保持抬高患肢,注意臥床休息,保持下肢的血液流通。
骨折術后下肢動脈栓塞采取中西醫結合護理措施中的常規護理還應包括心理護理。由于骨折術后下肢動脈栓塞患者有截肢的危險,同時承受劇烈的疼痛,身心負擔比較大,作為護理人員要給予耐心細致的溝通,鼓勵患者積極對待疾病,消除其消極心理。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并作正確的行為指導。要求患者戒煙戒酒,多介紹成功治愈的病例給患者,講明情緒對疾病治療的影響。后期功能恢復,患者應該在早期進行適當的運動來恢復下肢的功能。患者應每天活動患病肢體,并進行肌肉功能訓練防止肌肉萎縮。根據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制定行走訓練的計劃,循序漸進地恢復患者的行走能力。通過穿彈力襪可以增加血液回流和減少靜脈栓塞的形成。給予患者下肢間歇性的外部加壓器,擠壓足部靜脈,增加血流速度。定期對患者進行熱敷和按摩,預防切口感染。護理人員要患者保持大便通暢,患者的大便不通暢會使得腹壓升高,從而造成下肢靜脈回流受阻。
1004-745X(2014)04-0782-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113
201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