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和濤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放血療法配合中藥治療急性中耳炎的體會
黃和濤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急性中耳炎 放血療法 小柴胡湯
急性中耳炎是臨床常見疾病,屬中醫學 “耳疳”、“耳濕”等范疇,目前西醫治療多以抗炎、止痛、對癥治療為主,遠期療效欠佳。中醫藥治療中耳炎有其獨特療效,且方法多樣,臨床復發率較低。筆者應用放血療法配合中藥治療急性中耳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將治療經過及體會總結如下。
中耳炎是耳科常見病癥,臨床分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兩大類。急性中耳炎多由急性傳染病及鼻、咽喉疾病等繼發引起,以耳內部疼痛、耳鳴、聽力減退為主癥,常伴發熱、頭痛、食欲不振及鼓膜潰破流膿、疼痛等癥狀,部分患者可并發急性乳突炎。該病容易反復發作,變成慢性中耳炎,部分病例可因鼓膜穿孔流膿,變成化膿性中耳炎。
放血療法是傳統中醫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最古老的療法之一,又稱為刺絡療法、刺血療法、瀉血療法。《素問·異法方宜》記載“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绊臼奔垂糯靡苑叛钠骶?。放血療法方便快捷,易于操作,再配合中藥辨證論治,對臨床各科病證均有較好療效。
2.1 適應證 放血療法主要適應于瘀血病證,具有活血散瘀通絡等功效。所謂“久病致瘀”,中耳炎反復發作,日久不愈,臨床常見經絡瘀滯之病機,臨床上放血療法對此類患者療效較佳。但應排除患有嚴重貧血、腦供血不足以及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疾病者。
2.2 放血部位及常用中藥 放血療法治療中耳炎的有效部位為肩頸部、耳部、顳部;有效經絡為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等;有效穴位為聽宮、翳風、陽陵泉、肩井等,常用方有防風通圣丸、大柴胡湯、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等。
2.3 操作 放血療法的操作要點是選擇三棱針、注射器針頭或靜脈輸液針在上述有效部位、經絡及穴位附近選擇顯露的皮靜脈或浮絡進行放血。放血前在放血部位用75%酒精棉球或安爾碘進行消毒,并檢查針具是否鋒利、光滑;嚴格掌握進針的方向及深度,觀察患者是否有暈針現象出現。出血過程一般先出黑血或深紅色血,然后血色逐漸由黑變紅,最后自行停止出血,較細的皮靜脈可待其自然止血,較粗的靜脈放血則需要根據病情嚴格控制出血量。
2.4 術后處理 血流停止后,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拭針刺局部皮膚以清除血污,然后用75%酒精或碘伏棉球消毒以防感染,若針孔較大,可粘貼止血膠布或創可貼以促進施術部位愈合。
2.5 常見不良反應及處理 若患者發生暈針(臉色蒼白、大汗淋漓、心慌、頭暈、脈速等),應立即出針止血,患者平臥,輕者休息片刻或服用熱糖水后可自行恢復;重者立即給予吸氧,指壓水溝,艾灸百會,若仍不能緩解,應立即請外科醫生協助急救處理。
患某,男性,39歲,農民,于2014年1月12日初診。患者因“右耳部疼痛3 d”就診,既往亦曾出現過類似癥狀,于當地人民醫院確診為中耳炎??淘\:患者訴右耳內搏動性跳痛,伴耳鳴、發熱、頭痛、目眩、口苦、納差,小便黃,大便正常,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診斷:急性中耳炎。辨證屬邪郁少陽證。治以放血療法配合中藥。放血選穴翳風、聽宮、陽陵泉。操作:在上述穴位附近選擇顯露的皮靜脈,局部消毒后,用針灸針刺破皮靜脈放血,并用酒精棉球擦拭針刺處1~2次,以增加出血量,待血液自行停止流出為止。方用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5 g,法半夏12 g,人參6 g,黃芩12 g,生姜9 g,蘆根10 g,大棗4枚,炙甘草6 g。6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4年1月18日二診,患者訴上次放血治療后右耳部疼痛已明顯減輕,服藥3劑后,除仍有輕微發熱、口苦外,余癥已消,遂續服中藥,未盡劑而諸癥告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按:本案辨證屬邪郁少陽之證,治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之邪,方中柴胡透少陽之邪,辛散舒暢少陽郁滯之樞機;黃芩清泄少陽之熱,二藥相配,透表泄熱,調暢氣機,和解少陽;法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嘔;人參、大棗益氣扶正以祛邪外出,充實正氣以防邪內傳;蘆根清熱生津、除煩止嘔;炙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本案選穴特點為翳風為手少陽三焦經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取其局部近治作用及經絡傳導作用以治療耳部疾患;聽宮為足太陽小腸經穴,取其近治作用,對耳鳴、耳聾、聤耳等耳疾療效較佳;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合穴,又為八會穴之筋會,對脅痛、口苦等肝膽病癥及下肢痿痹、膝腫痛等局部病癥有較好療效。本案放血療法與中藥湯劑相結合,方證相符,故收效甚速。
R764.21
A
1004-745X(2014)08-1487-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8.037
201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