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宇 米 佳 陳 鑫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運用溫病學斑疹理論辨證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
朱浩宇 米 佳 陳 鑫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溫病學 斑疹辨證 過敏性紫癜 兒童
過敏性紫癜又稱亨-舒綜合征(HSP),是一種以小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血管炎綜合征。臨床表現為特征性皮疹,常伴關節腫痛、腹痛、便血及蛋白尿、血尿[1]。流行病學研究提示過敏性紫癜的發病率為(13.5~18.0)/10萬,好發年齡為3~10歲[2]。現代醫學多采用激素治療為主,雖然癥狀緩解較快,然而病情易反復,藥物副反應較大,患兒及家長難于接受。中醫藥治療過敏性紫癜取得一定成效,但臨床所見紫癜斑疹形態多種多樣,病情變化迅速,斑疹反復出現,為辨證治療帶來很大困難。筆者運用溫病學斑疹理論,從過敏性紫癜的皮膚斑疹特征入手,結合臨床實踐,探討該病的病因病機及如何對本病進行辨證論治。
過敏性紫癜典型皮疹特點為初起呈淡紅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壓之褪色,此后斑丘疹中心發生點狀出血,顏色逐漸加深呈棕褐色,壓之不褪色,并可而融合成片,重癥患兒紫癜可大片融合呈大皰伴出血性壞死。皮疹無壓痛,可有或無癢感,分批出現,新舊并存,在膝、踝、肘等關節處呈現對稱性分布,以伸面為多。皮疹呈一過性,少數人可能持續數周或在數月至數年內反復發作,同時可伴有蕁麻疹和血管神經性水腫。
溫病學斑疹理論認為,斑為點大成片,有觸目之形,無礙手之質,壓之不褪色;疹為小而瑣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撫之礙手。如葉氏《溫熱論》中所述“斑疹初見,須用紙拈照看胸背兩脅,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云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可見,過敏性紫癜具有斑、疹兩種皮損形態。
1.1 病因病機 溫病學認為斑疹的病因與邪熱波及營血有關。疹的發生多是由于氣分邪熱,內竄營分,損傷血絡,發于皮膚所致。其邪熱仍在氣分,僅為波及營分而已。斑多為熱毒熾盛,內迫營血,損傷血脈,迫血妄行,血從肌肉外漬所致。其邪熱已入營血。如葉氏《溫熱論》“然斑屬血者恒多,疹屬氣者不少”。即指斑為熱毒內迫血分,外溢肌肉所致,病偏血分;疹為氣分熱熾波及營分,由血絡外發,病偏氣分。若斑疹同時外發,則為熱毒盛于氣營血分。故過敏性紫癜病變的性質和層次有氣營分、營血分、氣營血分之不同。
溫病學認為斑疹發生的臟腑與肺胃相關。斑多為熱毒熾盛,郁于陽明,胃熱熾盛,內迫血分,灼傷血絡,血從肌肉外溢而致;疹為風熱伏郁于肺,肺經郁熱不解,內竄營分,達于肌肉血絡而成。如章虛谷說:“斑從肌肉而出屬胃,疹從血絡而出屬肺”。又如陸子賢《六因條辨》“斑為陽明熱毒,點大而色鮮;疹為太陰風熱,點細而色紅”。后世醫家多從此二句解釋斑與疹出現的病因、病機和病位,以及病情深淺。故過敏性紫癜病位亦有肺與胃的不同。所以過敏性紫癜的斑疹在了解氣營血分病變層次差別的同時,還要明確本病發生的主要病因即肺胃熱毒。
1.2 指導辨證和評估病情的輕重及預后 過敏性紫癜出現斑疹,既表明邪熱深入營血,又體現了邪氣外露之象。故運用溫病學的斑疹理論,觀察紫癜皮損的形態、色澤、分布亦可判斷病邪的輕重、營血熱毒的深淺程度,為治療提供正確的辨證依據以及判斷預后的好壞。
斑疹的形態若松浮洋溢,如灑于皮表,多為邪熱外達之順證,若緊束有根,如履透針,則為熱毒痼結的逆證;斑疹的色澤若紅活榮潤為氣血流暢、邪熱外達之征象。若紅如胭脂為血熱熾盛。若色紫赤如雞冠花為熱毒深重。若晦暗枯槁為邪氣深入,氣血郁滯,正氣衰退的危象。若色黑為火毒極盛,病勢嚴重,若黑而光亮,說明氣血尚充,治療有望。若黑而隱隱,四旁赤色,為火郁于內,氣血尚活,亦可救治。若黑而晦暗,則不僅熱毒痼結,而且正氣衰敗,預后不良。若斑疹色淡,則多為氣血不足,無力透發;斑疹的分布,發出量少,稀疏均勻,為熱毒較輕,邪氣有外達之機,預后較好。若發出數量過多,甚至稠密融合成片,則表明邪熱過盛,病情深重,預后不良。
1.3 辨證施治 斑屬陽明熱毒,迫于血分。治斑宜清胃泄熱,涼血化斑[3]。方可選用化斑湯加減。方中以白虎湯清胃泄熱生津;犀角、玄參清營涼血解毒。疹屬太陰風熱,內竄血絡。治疹宜宣肺達邪,清營透疹[3]。方可選用銀翹散去桔梗加生地黃、牡丹皮、玄參加減。方中銀翹散去桔梗以疏風宣肺清熱,透營轉氣;生地黃、牡丹皮、玄參涼營解毒。若熱重血瘀者,可加生地黃、牡丹皮、赤芍、大青葉以加強清營涼血、解毒散瘀之力。若兼挾濕邪者,可加茵陳、滑石等以清熱祛濕。若兼挾風邪重者,加蟬蛻、防風等以疏風止癢。若兼尿血者,加小薊、白茅根等以清熱涼血利尿。若兼腹痛嘔吐者,加半夏,竹茹等以降逆止嘔。若兼關節腫痛,加桑枝、羌活等以祛風除濕止痛。在臨床上紫癜的斑疹往往同時出現,若斑疹并見,治宜兩清氣血,以化斑為主,兼以透疹。
此外,過敏性紫癜還應重視虛斑與陰斑,注意與上述陽證發斑相區別。臨證時亦可從斑疹的形態色澤和全身證候進行辨別。虛斑,臨床表現為斑色淡紅,全身癥狀見有四肢清冷,口不甚渴,脈不洪數等。常因氣虛不能攝血和虛火內擾灼絡所致,血溢肌膚而發斑,每與氣虛或陰虛體質相關,當補益氣血、滋陰降火,則中有主而氣不外游,營有養而血不外散。常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或茜根散加減。陰斑,臨床表現以狀如蚊跡,稀少淡紅,多見于胸背或手足,全身癥狀見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其病因病機多責外感寒疫之毒,陽氣素弱;或過服涼藥,損傷陽氣,以致寒伏于下,逼其無根之火,薰灼肺胃,而發陰斑,屬陰毒發斑。方多選用附子理中湯、大建中湯等方加減。
劉某,女性,7歲,2012年8月11日初診。雙下肢出現皮膚斑疹10 d。就診前10 d,患兒感冒后兩小腿出現淡紅色斑丘疹,伴有瘙癢,不久顏色加深至鮮紅色,逐漸增多,大腿部亦出現斑疹。無關節痛,無腹痛,無尿血,大便正常。查:雙下肢皮膚斑疹,色鮮紅,大小不等,部分融合成片,撫之礙手,壓之不退色。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血常規:WBC7.9×109/L,NE55.3%,LY43.6%,MO 4.3%,RBC 3.67×1012/L,HGB 126 g/L,PLT 203×109/L。尿常規:正常。大便常規:正常。束臂實驗陽性。出凝血時間正常。中醫診斷:紫癜。西醫診斷:過敏性紫癜。辨證為風熱犯肺、熱竄營血。治擬宣肺達邪,清營透疹。方選銀翹散去桔梗加生地黃、牡丹皮、玄參。藥用連翹9 g,金銀花9 g,薄荷3 g,竹葉4 g,生甘草5 g,荊芥穗5 g,淡豆豉5 g,牛蒡子9 g,生地黃9 g,牡丹皮9 g,玄參9 g。3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2次飯后溫服。患者因感冒起病,以腿部鮮紅色斑疹為主癥,舌質紅、苔薄白、脈數,屬中醫學斑疹的范疇。本病由風熱之邪侵襲于肺,內竄營分,損傷血絡,發于皮膚所致。9月13日二診,紫癜漸退,轉為暗紅色。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數。繼服3劑。9月21日三診,諸癥消失,無其他不適。停藥后隨訪半年,未復發,臨床痊愈。
過敏性紫癜根據其臨床特征,當屬中醫學“血證”范疇,并與“斑毒”、“葡萄疫”、“紫癜風”等病證相似。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葡萄疫》云“此證多因嬰兒感受疫癘之氣,郁于皮膚,凝結而成。大、小青紫斑點,色狀若葡萄,發于遍身,惟腿脛居多”。又如《證治準繩·瘍醫·紫癜風》云“夫紫癜風者,由皮膚生紫點,搔之皮起,而不癢痛者也”。中醫藥在治療本病上有一定優勢,副反應小,不僅安全可靠,也大大降低了疾病的復發率。運用斑疹理論治療過敏性紫癜,明確了本病的病因病機,豐富了本病的辨證方法,更好的指導臨床治療。無論是從短期療效,還是長期預后評價,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還需注意以下兩點:(1)斑疹不宜外發過多。即葉氏所提“宜見而不宜見多”。斑疹外發,標志著營血分之邪有外達之象,所以說“宜見”;反之,斑疹外發過多,又提示營血分熱盛毒重,故又“不宜見多”。斑疹往往與體內邪毒的盛衰息息相關,邪毒熾盛則斑疹愈多,邪毒衰敗則斑疹愈退。過敏性紫癜的治療切莫認為斑出可自泄熱毒,斑疹出齊,則其病自愈。(2)整體與局部相聯系。運用溫病學斑疹辨證方法治療過敏性紫癜時,切莫忽視人體是一個整體,局部皮膚的斑疹癥狀,僅是疾病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四診合參,更好的抓住疾病的本質。當然斑疹癥狀是邪入營血分的一個標志,針對斑疹治療,很有必要。但治斑透疹不是最終目的,臨床不能見斑治斑,見疹透疹。僅憑斑疹特點來判斷病情是不全面的,必須結合全身證候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正如葉氏所說“必看外證所合,方可斷之”。
[1]薛辛東.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96.
[2]Prais D,Amir J,Nussinovitch M.Recurrent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in children[J].J Clin Rheumato,2007,13(10):25-28.
[3]林培政.溫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4.
R554.6
A
1004-745X(2014)08-1489-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8.038
201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