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金 溫俊茂 廖 璐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柴葛解肌湯治療緊張性頭痛應用心得
謝平金1溫俊茂2廖 璐1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柴葛解肌湯 緊張性頭痛
緊張性頭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頭痛類型,約占頭痛患者的40%[1],治療以鎮痛肌松藥物為主,配合抗抑郁藥及抗焦慮等藥物,但易反復發作,且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中藥治療克服了以上弱點,且價格低廉,易于被患者接受。柴葛解肌湯出自明代醫家陶華《傷寒六書》。其方重于解肌清熱,治陽明為主兼治太陽,歷代醫家對此方見解多有發揮[2]。筆者對跟師學習過程應用柴葛解肌湯治療緊張性頭痛頗有體會,今對其理法方藥作一番闡述如下。
頭痛是指由于外感或內傷雜病致使頭部脈絡拘急或失養,清竅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覺頭痛為臨床特征的常見病。緊張性頭痛,以頭頂、顳、枕部輕度或中度無搏動性鈍痛為特征,表現為壓迫感、緊箍感,常因情緒緊張、焦慮、抑郁等誘發為特點。目前認為,肝脾腎功能失調,致使頭部脈絡阻閉,神機受累,清竅不利為其基本病機[3]。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又為髓海所在,居于人體最高位,五臟之陰血、六腑之清氣皆上注于頭,手足三陽經亦會于頭。故凡經絡臟腑之病變皆可發生頭痛。緊張性頭痛患者臨床上發病前多有情緒緊張、焦慮、抑郁等表現,發作時也多伴有睡眠障礙、心煩易怒、郁郁寡歡等情志不舒癥狀。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證治準繩·卷四》又云“怒氣傷肝及肝氣不順,上沖于腦,令人頭痛”。提示肝的生理功能在緊張性頭痛患者病理基礎上有較大的影響。肝氣疏泄失常,往往會引起情志活動的異常,而強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反過來又可影響肝的疏泄功能,使肝失疏泄、氣機失和、氣血津液失于輸布而導致該病發作[4]。加之肝氣郁結最易發生“木乘脾土”,脾病氣血生化匱乏,津液氣血不能上榮,竅絡失養,不榮則痛。同時病程肝火偏旺日久,耗陰液,腎陰虧虛,水不涵木,陽亢風動,竅絡失和,亦可引發本病。以上可以看出肝郁與緊張性頭痛誘發有密切的關系。
一般的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中藥雖能一時減輕疼痛癥狀,但其又容易因情緒緊張、焦慮、抑郁等而誘發,故筆者認為緊張性頭痛在治療方面應以疏肝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為原則,方能標本同治。
柴葛解肌湯藥物組成中亦蘊含了疏肝解郁、解肌止痛之法[5]。其方證治法,恰恰切合緊張性頭痛的病機。其方中柴胡有疏肝解郁功效,合黃芩以清肝膽郁熱,加梔子以清三焦之火;葛根升陽解肌,生津舒筋;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柔筋,赤芍涼血活血止痛;羌活為手足太陽本經風藥,可引藥上行、疏導氣機;白芷疏風止痛,善治陽明頭痛,加川芎上行頭目,活血行氣善治太陽、少陽頭痛,三者合用祛風通絡止痛之功;另外加神曲以健脾消食,加蒼術健脾理氣化濕兼善治太陰頭痛。上述諸藥共奏疏肝健脾、祛風通絡止痛之功。此方不僅能減輕患者的頭痛癥狀,而且能改善緊張性頭痛患者情緒緊張、焦慮、抑郁癥狀,標本同治。
患某,女性,42歲,2013年5月11日初診。主訴:頭雙側枕部鈍痛,反復發作1年。曾服芬必得等止痛藥效果不佳,于醫院做頭顱CT等檢查顯示無器質性病變。自述平時情緒急躁易怒,胸悶不舒,常因發怒而引起頭痛,痛時有緊迫感,口苦納差,易疲乏力,舌紅苔薄黃,脈弦浮。西醫診斷:緊張性頭痛。中醫診斷:肝郁乘脾、化火擾竅、竅絡失和。治法:疏肝健脾。祛風通絡止痛之柴葛解肌湯加減:柴胡15 g,葛根15 g,羌活12 g,甘草6 g,黃芩12 g,白芷9 g,白芍10 g,赤芍10 g,川芎10 g,神曲10 g,蒼術10 g,梔子10 g。每劑中藥煎2次,囑患者早晚各服1次,患者于7 d后再診,自訴頭痛癥狀減輕,心情暢達,食欲轉佳。去梔子過于寒涼之品,囑患者繼續服用,2周后電訪患者頭痛完全消失。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此患者病程長達1年,長期的情志不暢導致肝氣不舒而急躁易怒,胸悶不舒;肝久郁化火,上擾清竅,致使竅絡失和,不通則痛。加之肝氣郁結最易發生“木乘脾土”,脾胃為水谷之海,脾的受納功能受損則食欲不振,納差;脾主四肢,脾病濕困則四肢乏力易疲;又脾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病則氣血生化匱乏,津液氣血不能上榮,竅絡失養,不榮則痛。柴葛解肌湯原為解肌退熱之劑,但藥物組成蘊含了疏肝解郁、解肌止痛之力,另外加神曲以健脾消食,加蒼術健脾理氣化濕兼善治太陰頭痛。上述諸藥共奏疏肝健脾、祛風通絡止痛之功。
[1]王維治.神經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45.
[2]賈波,賴玉琴,張蘇惠.柴葛解肌湯源流證治用藥考辨[J].中醫藥學刊,2001,19(6):627-629.
[3]鄭軍.緊張性頭痛分型治驗[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0,19(1):14-15.
[4]沈姍姍,胡志強.緊張性頭痛病因病機分析[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1):5-6.
[5]彭宣軍,凌方明.凌方明教授臨證驗案3則[J].新中醫,2008,40(9):111.
R741.04
A
1004-745X(2014)08-1576-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8.083
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