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元強 陳 立
(成都軍區機關醫院,四川 成都 610017)
針刀配合痛點注射治療腘肌損傷30例
溫元強 陳 立
(成都軍區機關醫院,四川 成都 610017)
目的觀察針刀配合痛點注射治療腘肌損傷的臨床療效。方法對30例腘肌損傷的患者,以針刀配合痛點注射的方法進行治療,每周1次,2次治療后觀察治療前后視覺模擬(VAS)評分,并進行療效評價。結果30例患者經治療后VA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其中顯效22例,有效8例,全部有效。結論針刀配合痛點注射治療腘肌損傷療效肯定。
腘肌損傷 針刀 痛點注射
腘肌是膝關節后方一塊重要屈肌,是屈小腿的肌群中最小、最短且力量最薄弱的一塊肌肉,易受損傷。在臨床中,腘肌損傷的關注度較低,多被籠統地診斷為“膝關節炎”,而缺乏針對性的治療,延誤病情。筆者采用針刀配合痛點注射治療腘肌損傷,收到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腘肌損傷的診斷標準[1]。
1.2 臨床資料 30例患者均來自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本院疼痛科門診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21~47歲;病程15 d至3年。本組病例以膝后區疼痛伴膝關節屈曲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下蹲、上樓、爬坡時疼痛加重,部分患者有膝前痛、小腿肚及足跟痛。查體見:腘窩處自膝關節外上至內下沿腘肌走行處可觸及壓痛,并捫及條索狀改變。腘肌功能檢查陽性[2]。所有患者均行彩超排除腘窩囊腫。
1.3 治療方法 (1)定點。患者俯臥位,于腘肌走行壓痛明顯處定點,該組病例均定位兩點,肌腹中央處及脛骨內髁稍下方處(腘肌止點處)。(2)操作方法。常規皮膚消毒,術者戴無菌手套。肌腹中央處:左手拇指在痛點處加壓使皮膚形成凹陷,橫向撥動,再下壓使血管、神經被分離在拇指兩側。右手持漢章牌4號×0.8 mm針刀,針體與下肢縱軸平行,緊貼拇指指甲快速刺入皮膚,繼續緩慢進針,深達骨面,縱向、橫向擺動針體2~3次,出針并按壓針眼至無出血。腘肌止點處:操作同上。然后以5 mL注射器抽取消炎鎮痛液[由2%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0.9氯化鈉注射液2 mL、曲安奈德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 mL:10 mg配制],刺入所選兩點,達到一定深度后回抽無血,每點注入1~2 mL以加強療效,出針按壓并創可貼敷貼,24 h內勿沾水。上述治療每周1次,2次后進行療效評價。因腘窩內容物有重要的神經、血管,故在針刀操作肌腹中央處時,隨時詢問患者感受,如有觸電感及時調整針刀方向。注射藥物時注意回抽,以免藥液誤入血管。
1.4 診斷標準 顯效:膝后腘窩處無腫痛,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腘肌功能檢查(-)。有效:膝后腫痛減輕,上下樓梯仍有輕微疼痛,腘肌功能檢查(±)。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3]。
2.1 治療前后視覺模擬(VAS)評分 結果顯示,治療后VAS評分為(0.86±0.72)分,低于治療前的(7.32± 1.34)分(P<0.05)。
2.2 療效評價 顯效22例,有效8例,全部有效。30例患者經針刀及注射治療后,均未出現神經血管損傷情況,未造成治療性損傷。
腘肌起于股骨外髁的外側面上緣,止于脛骨比目魚肌線以上的骨面,主要作用是屈曲和內旋膝關節[4],另有控制膝關節過伸,保持膝關節穩定的作用。有學者認為,20%膝關節病變伴有腘肌損傷[5],腘肌損傷疼痛除在腘窩處局部疼痛外,膝關節前、小腿后及足跟部也會出現,是由于腘肌病變壓迫刺激脛神經的關節支和支配小腿和足跟部的神經支造成的。單發的腘肌損傷易被忽視,缺乏針對性治療,延誤病情,因此臨床上應加以重視。
針刀在松解軟組織損傷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已廣泛用于臨床。本觀察中對所選點位的松解有兩點意義,即:對肌腹的松解,可快速緩解腘肌痙攣,釋放異常肌內壓;對其止點的松解,可解除腘肌止點與周圍組織的粘連,使腘肌具有更為寬松的收縮空間。在此基礎上可解除損傷腘肌對脛神經的刺激,而起到解痙止痛的功效,減輕或消除癥狀。另因腘肌的持續痙攣,可造成局部組織的缺血缺氧,而致使無菌性炎癥的產生,故輔以藥物注射,可促進局部炎癥的消除,進一步緩解患者疼痛,增強療效。該臨床觀察中,針刀及痛點注射療效確切,部分患者經1次治療后便能緩解疼痛,改善膝關節屈曲功能,能完全下蹲,無需進行后期治療。針刀配合痛點注射治療腘肌損傷操作安全、簡便、快捷,可迅速緩解患者病痛,適于在臨床一線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201.
[2]張云鵬.腘肌損傷 69例診治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08,3(36):127.
[3]溫元強,陳立,溫伯平.齊刺并豹文刺治療腘肌損傷 5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3,32(10):874.
[4]徐思多.局部解剖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237.
[5]朱漢章,柳百智.針刀臨床診斷與治療[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92.
R274.3
B
1004-745X(2014)08-1529-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8.057
201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