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重慶市沙坪壩區人民醫院,重慶 400030)
不完全川崎病(IKD)的臨床特點及早期實驗室指標變化
陳穎
(重慶市沙坪壩區人民醫院,重慶 400030)
目的觀察不完全川崎病(IKD)的臨床特點及早期實驗室指標變化。方法對26例IKD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所有IKD患兒均有發熱>5 d,癥狀以雙眼結膜充血、唇充血皸裂及恢復期蛻皮為多見,分別為19例(73.08%)、20例(76.92%)、24例(92.31%),早期血沉、C反應蛋白明顯增高,發病5~7 d后血小板可顯著增高,冠狀動脈病變(CALs)發生率高達23.1%。結論不完全川崎病冠脈病變發生率高,注重其常規實驗室指標的改變非常有助于早期診斷、治療,降低CALs的發生率。
不完全川崎病 實驗室指標 冠脈病變
川崎病(KD)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80%發生于5歲以下的兒童,以全身彌漫性血管炎為主要病變。不完全川崎病(IKD)是不完全具備KD診斷標準條件的病例,由于各種臨床表現不是同時出現,一些癥狀、體征出現較晚,甚至不出現,容易出現誤診、漏診,導致CAL發生率高,已受到兒科醫生的高度關注。筆者就本院收治的26例IKD病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KD的診斷標準:不明原因發熱5 d以上,伴下列5項臨床表現中4項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診斷。(1)四肢變化為急性期掌趾紅斑,手足硬性水腫,恢復期指趾端膜狀脫皮;(2)多形性紅斑;(3)眼結合膜充血,非化膿性;(4)唇充血皸裂,口腔黏膜彌漫性充血,舌乳頭突起呈草莓舌;(5)頸部淋巴結非化膿性腫大[1]。IKD診斷標準為不完全具備以上5項,僅具備2~4項,排除其他疾病者。冠狀動脈病變(CAL)診斷標準:冠狀動脈內膜顯示回聲增強,腔不規則,正常冠脈內徑3歲以下<2.5 mm,3~9歲<3 mm,9~14歲<3.5 mm。冠脈擴張(CAD)指冠脈內徑大于正常但<4 mm為輕度;4~7 mm為中度。>8 mm為冠狀動脈瘤[2]。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兒科收治IKD患兒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1.36∶1,年齡6個月至8歲,其中<1歲7例,1~5歲15例,>5歲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IKD的診斷標準。26例IKD患兒均有發熱,且發熱時間>5 d,癥狀以雙眼結膜充血、唇充血皸裂及恢復期蛻皮為多見,其中雙眼結膜充血19例,唇粘膜皸裂20例,恢復期蛻皮24例;肛周黏膜潮紅蛻皮、頸部淋巴結腫大、出現皮疹、卡介苗接種處紅腫少見,分別為6例、9例、7例、3例;早期血沉、CRP明顯增高,發病1周內血小板可無明顯變化,1周后顯著增高。24例中白細胞(WBC)增高22例,血沉(ESR)增快23例,C反應蛋白(CRP)升高21例,血小板(PLT)升高26例,血紅蛋白降低10例,白蛋白降低12例,血培養均為陰性。
1.3 治療方法 26例患兒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抗感染及對癥支持治療,一旦確診均給予人血丙種球蛋白及阿司匹林聯合治療。26例中24例均在10 d內給予(IVIG)2 g/kg 8~12 h靜脈緩慢輸入,3例在7 d內應用靜脈丙球,2例在第11日應用靜脈丙球,及口服腸溶阿司匹林(ASP)30~50 mg/(kg·d)聯合治療,熱退后3 d ASP逐漸減量至3~5 mg/(kg·d),維持治療6~8周。冠狀動脈擴張者應用潘生丁3~5 mg/(kg·d),直到冠狀動脈內徑恢復正常。本組患兒未采用激素治療。
26例患兒中25例均在應用IVIG及口服ASP后1~2 d體溫降至正常,1例患兒首劑靜脈應用丙種球蛋白后仍有發熱,體溫38℃以上,追加(IVIG)1 g/kg,2 d后熱退。未出現IVIG耐藥的病例。心臟二維超聲心動圖出現改變6例(23.08%),其中冠狀動脈壁灰度增強2例,冠狀動脈擴張輕度3例,冠狀動脈擴張中度1例。
不完全川崎病(IKD)僅具備2~4項川崎病診斷標準,個別患兒僅具備1項,常早期診斷困難,導致繼發的冠狀動脈病變發生率較KD增高,故臨床醫生應注意尋找IKD早期診斷線索,尤其是具有較高特異性的臨床癥狀及輔助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及時診斷、治療。
IKD以嬰幼兒發病率高,年齡在其診斷考量中很重要,本組IKD患兒年齡:嬰幼兒及5歲以下的幼兒為主,占84.6%;其中<1歲7例,占26.9%.,國外GEZINI等報道[3]年齡小于6月的患兒IKD占28%,國內也有報道[4]IKD與KD發病年齡無顯著差異。男女性別比1.36∶1,與KD性別比無差異[2]。
本組資料顯示,除發熱均>5 d外,常見的臨床特征:以雙眼結膜充血、唇充血皸裂及恢復期蛻皮為多見,分別為19例(73.08%)、20例(76.92%)、24例(92.31%)。與國內楊生梅等報道[5]相符合。眼結膜充血、唇充血皸裂癥狀多發生在病程3~4 d,有助于早期診斷,指端脫皮的發生率高,特異性強,對于IKD有特殊診斷價值,但多發生在10 d后,7 d內極少見,特別有助于回顧性診斷,對早期診斷價值不大。除KD臨床診斷指標中的癥狀體征外,本組病例中肛周黏膜潮紅脫皮、卡介苗接種處紅腫少見,分別為6例(23.08%)、3例(11.54%),多在病程3~5 d出現,提示有助于IKD的早期診斷,在主要診斷條件不足時,可作為重要參考[6]。
實驗室檢查顯示:本組IKD患兒早期ESR、CRP均明顯增高,分別為23例(88.46%)、21例(80.77%),WBC計數>15×109/L者占84.62%;7 d后PLT計數全部均>450×109/L,明顯增高(考慮可能與標本數量少有關),同時貧血、ALT升高及ALB降低的發生率分別為:38.46%、34.62%、46.15%。在2004年美國心臟病協會(AHA)KD診斷指南中[7]推薦了8項實驗室指標:ESR、CRP、WBC計數、PLT計數、貧血、低蛋白血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無菌性膿尿,這些指標如貧血和血小板升高常在發病5~7 d后出現變化,在IKD患兒與典型KD患兒有基本一致的表現,關注其變化有助于IKD的早期診斷。根據指南:對發熱>5 d且存在2~3項臨床特征的患兒,以上實驗室指標≥3項即可初步診斷。本組實驗室指標的改變與典型KD基本相同,與國內徐靈敏有關研究[8]得出的結論一致,結合患兒有球結膜充血、唇黏膜潮紅、皸裂等,雖主要表現達不到KD的診斷標準,但早期ESR、CRP、WBC等炎性指標升高,7 d PLT計數增高,要高度懷疑IKD。需及早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了解有無CAL以確診。
事實上,IKD癥狀不全,在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超聲學檢查輔助診斷,一旦發現CAL立即給予IVIG治療。美國KD診治指南中指出:<6個月的嬰兒不明原因發熱>5 d,即使存在一個KD的典型癥狀,結合陽性實驗室指標,也需立即做心臟超聲學檢查。本組患兒入院時均未達到KD的診斷標準,在加用IVIG及口服阿司匹林后1~2 d體溫降至正常,1例患兒首劑靜脈應用丙種球蛋白后仍有發熱,體溫38℃以上,追加(IVIG)1 g/kg,2 d后熱退。冠脈病變6例(23.08%),發生率較高,與文獻報道25.71%[9]類似,考慮與其表現不典型,IKD診斷較晚,部分患兒錯過了應用IVIG的最佳治療時機(在10 d內)有關。
綜上所述,對不明原因發熱>5 d的患兒,即使存在一個KD的典型癥狀,應注重KD的常規實驗室指標的改變,特別當ESR≥40 mm/h或≥3項實驗室指標為陽性結果時,在排除其他疾病情況下,更應考慮IKD的診斷,早期動態進行心臟超聲學檢查,才能減少漏診及并發癥形成。雖然這些常規實驗室指標是非特異性的,但由于其異常變化幾乎存在于所有KD患兒,是診斷的必備條件和炎性活動標志,而且此8項實驗室檢查均為常做項目,適合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10]。
[1]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11-213.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上冊)[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98-705.
[3]Genizi J,Miron D,Spiegel R,et al.Kawasaki disease in very young infants:high prevalence of atypical presentation and coronary arteritis[J].Clin Pediatr(Phila),2003 Apr,42(3):263-277.
[4]廖靜,田杰,白永虹,等.不完全川崎病 136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1):692-693.
[5]楊生梅,劉秀萍,梁春莉,等.119例不完全川崎病 臨床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2010,19(7A):501-502.
[6]李永柏.不完全川崎病診治進展[J].廣東醫學,2010,31(1):11-13.
[7]Newburger JW,Takahashi M,Gerber MA,et al.Diagnosis,treatment,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a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Fever,Endocarditis and Kawasaki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04,110(17):2747-2771.
[8]徐靈敏,李彥曉,孫琪青,等.AHA推薦的8項不完全川崎病實驗室診斷指標臨床意義探討[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7(2):142-144.
[9]張翠香,黃建萍,陳冰.兒童不完全川崎病35例臨床分析及實驗室指標對早期診斷的意義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09,7(8):208-209.
[10]楊曉東,黃敏.川崎病診斷實驗室指標及其臨床價值[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28(7):491-494.
R725
A
1004-745X(2014)08-1558-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8.073
201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