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萍
(浙江省湖州市農業綜合開發審核中心,浙江湖州 313000)
水網平原地區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探討
周 萍
(浙江省湖州市農業綜合開發審核中心,浙江湖州 313000)
高標農田建設需按水網平原地理環境和主導產業設計,建設標準為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在項目管理上,要強化鄉鎮村工程建設職責,認真做好前期工作,確定建設內容和投資標準,力求精細化項目管理。近年來,湖州市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顯著,有力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水網平原;湖州
高標準農田是指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灌排設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間道路暢通,農田林網健全,生產方式先進,產出效益較高的農業高產田。2009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根據我國人多地少,迫切需要維持和提高農田生產能力的現狀,提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對農業的持續發展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湖州是我國典型的水網平原地區,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稱[1],糧食生產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二、三產業迅速發展,農業比重不斷下降,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但是,由于農業自然災害頻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農業勞動力成本占比高,農業的比較效益較低,制約了農業的持續發展。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進一步提高農業水土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農業科技應用和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產增產,湖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工作。并通過出臺支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促進農田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為實現糧食穩產高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湖州市區包括吳興區和南潯區,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土地總面積1565km2,東部為水網平原,河道密度2.6~3.8km·km-2,水域面積255km2,海拔1.6~3.1m。年降水量1608.6mm。農村住戶22.57萬戶,農村人口79.92萬人,農村人口密集,村莊密布[2]。主導產業是糧油、水產、蠶桑、畜禽、蔬菜、茶葉、果品、花卉苗木、筍竹等。耕地5.69萬hm2,基本農田面積4.73萬hm2。水網平原縱橫交錯的河流將耕地自然劃分成大小不一的圩區和灌區,最小的圩區不到10hm2,大的圩區近100hm2,易受洪澇和水漬災害。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2007年已建過標準農田4.16萬hm2,其中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2.17萬hm2[3]。
湖州市區自1988年開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以來,到2010年田間基礎設施基本建成,農業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但由于投資標準低,仍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是,機耕路鋪設未能滿足當地需要,即使鋪設了但標準不高,易損壞;雖然形成了標準農田的框架,但有些田塊渠路不到位;有較多的泵站未能得到修建;有的地墩和荒塘得不到平整。
廣大農民對提高田間作業條件及消除農業生產安全隱患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汽車開到田頭,直接將農產品運往市場;期望具有交通性質的機耕干路和通往村莊的道路全部修建柏油或水泥路面;期望河道清淤,改善排洪條件和水質;期望坍塌日益嚴重的河堤能砌石護岸;等等。這些要求都是水網平原建設現代化農業的基本需求,也是湖州現代農業建設的迫切要求。
從2010年開始,湖州市在原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進行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建設。2010年度建設1個項目670hm2,2011年度2個項目共1230hm2,總投資96元·hm-2,其中省以上60元·hm-2,市財政配套30元·hm-2,自籌6元· hm-2。2012-2013年度4個項目共0.28萬hm2,總投資128元·hm-2,其中省以上80元·hm-2,市財政配套40元·hm-2,自籌8元·hm-2。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提高了農田生產能力。首先,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灌溉保證率可從75%左右提高到95%以上,地下水位降至0.6m以下,充足的水源和排澇保證,給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其次,農村交通條件進一步改善。項目區通過機耕路建設,每塊田通機耕支路,與機耕主路和鄉鎮公路相連接,改善農民生產和生活的交通條件,田間機械作業率可達100%,大幅度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再次,推進“兩區”建設,為農業“三化”生產提供良好平臺。項目區與糧食功能區和現代農業綜合區相結合,通過土地流轉,促進農技推廣,促進規模化、合作化、設施化農業生產快速發展。項目實施后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項目區糧油生產能力可提高5%;桑產繭能力可提高900kg·hm-2,比原來翻1番;種植水稻可節水30%~40%;抗災減災能力得以提高。
3.1 強化鄉鎮村職責
強化鄉鎮村工程建設職責,肯定鄉鎮村工作的重要性,是順利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重要條件。鄉鎮村主要職責有:充分聽取農民群眾意見,配合做好前期規劃工作,組織各村做好村民一事一議、政策宣傳和發動群眾工作,負責政策處理、施工協調;共同做好項目工程建設的招標工作,領導和部署鄉鎮質量管理單位的工作,組織專人管理工程建設和質量管理,確保工程按圖施工,負責工程調整的審核與報批,負責支付工程款的首道審核工作,負責超過工程核算總投資部分的資金自籌;項目竣工后,對照施工圖和招標清單進行工程初驗,接受農民群眾的監督,負責對工程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制訂和落實工程建后管護措施。
3.2 做好前期工作
第一是要選項正確。項目實施單位和項目區村群眾積極性要高,項目區各村均通過一事一議。第二是市財政配套資金及時到位。第三是做細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工程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在設計階段,要幾經上下,根據項目建設標準,充分征求村及群眾意見,盡量減少在工程建設中發生變動工程量和改變設計的情況,以提高各工程項目的核算正確度。
3.3 確定建設標準
根據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結合平原水網地區的實際,確定農田建設標準。通過項目實施,建設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達到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目標。具體措施有如下4項。
水利措施。灌溉保證率不低于95%,抗旱天數60d以上。防洪能力達到20年一遇,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1d暴雨152.7mm,2d內排至作物耐淹深度。泵閘站綜合裝置效率達到省頒標準以上,渠道襯砌,渠系水利用系數達0.85以上。橋、涵、閘等建筑物和田間灌溉設施配套齊全。
農業措施。土地平整,集中成片。田間道路布局合理,順直通暢,機耕路建設分干道、支路2級,與鎮、村公路連接,干路、通村莊路段路面采用瀝青、砼路面等硬化。
林業措施。干路兩側,支路單側進行植樹造林,當年成活率達到95%以上,3年后保存率要達到90%以上。
科技措施。推廣2項以上先進適用技術,重點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技術等,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扶持農技服務體系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3.4 確定項目內容和投資標準
主要項目建設內容有:新建改建排灌泵站;機泵更新;開挖疏浚河道;襯砌排灌渠道;修建渠系建筑物;平整土地;修建機耕路;機耕路路面硬化;修建機耕橋;綠化;科技措施等。
按現在農業綜合開發政策和地方財政配套能力,以種植糧油為主設計,只考慮田間和圩區溝路(機耕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不考慮水利中格局、圩堤加高加固、較大范圍砌石護岸及河道清淤、政策處理等內容和投資,投資標準2010-2011年為96元·hm-2,2012-2013年為128元· hm-2。資金安排的一般順序為:泵站、渠道、機耕路、綠化、科技、土地平整、機耕橋、砌石護岸、河道清淤、種子倉庫等。
3.5 精細化項目管理
完善制度建設。認真執行《浙江省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實施辦法》及國家和省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湖州市實際,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主要有《湖州市本級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管理實施辦法》《湖州市本級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工程質量管理辦法》《湖州市本級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管護工作實施辦法》《湖州市本級農業綜合開發檔案管理辦法》《湖州市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報賬管理實施細則》等,從制度上明確職責,規范工作。
理順和規定工作程序。在選項申報、作可行性研究報告、招投標、質量管理、資金撥付、工程變更、中介審價、竣工決算、驗收等重要環節規定工作程序,平時工作按規定程序進行操作,從而細化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避免工作出現問題。
把好重要環節。在項目管理中,重點把好4個關,即招投標關、質量關、資金關、驗收關。在招投標工作中,認真劃定標段,通過政府采購,中介操作,以市招投標中心為平臺進行招投標,全部工程進入招投標。在工程質量管理上,對一般田間工程,均委托有質量管理單位,對有關公共安全的工程建設落實專業監理,各村有專人在現場進行日常監督,市農發辦進行巡回檢查指導,發現施工工藝、材料、構配件和工程質量有問題,及時督促糾正或返工。嚴把資金關,認真執行資金管理和財務會計制度,控制好資金使用,每一筆項目資金的確定和支付,都根據合同或實施方案按規定程序和手續進行,票據合法。抓好驗收關,督促工程建設按計劃保質保量完成,進行竣工決算,保全資料完整。
根據湖州市本級今年情況,128元·hm-2的投資標準,一般的田間工程都能建設到位。如果物價和勞動力價格上揚,或建設標準提高了,或拓展建設內容,這個投資標準就不夠了。根據群眾要求還要增加投資標準,主要用于路面瀝青或砼硬化。如果較大幅度降低投資標準,根據湖州實際情況和群眾要求,則無法立項。
鄉村道路建設比較薄弱,它既不是鄉村公路,也不是田間道路,而是田間機耕主干道的延伸,通往鄉村公路和村莊。農民要求把鄉村道路做水泥路或柏油路愿望強烈,所以農業綜合開發必須考慮這一塊,不然就會嚴重影響群眾立項積極性。其投資可以從項目內部投資結構中調整出來,道路硬化建設效果比一些小水利措施還要好。路面硬化是水網平原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最大的制約因素。
近幾年農村發展較快,財政、水利、國土、交通、農業、林業等有關部門對農村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許多公益性設施得到修建和完善。現在工程造價比往年提高很多,勞動力價格大幅度上漲,各項目建設標準也越來越高。所以,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的投資和工程建設標準顯然偏低了。根據湖州市本級情況,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和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可以并軌[4]。并軌后就叫“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是相對概念,各地可以因地制宜。
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往往會同其他部門的項目相整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是隔年立項,而其他部門的項目或土地流轉業主的自建項目,往往是當年立項當年開工,這就給項目整合帶來難度。可以通過鄉鎮協商,盡量統一項目工程的建設時間。為此,農業綜合開發在立項管理上,是否可以考慮取消存量資金和增量資金的概念,一個縣(市)的高標準農田項目,作為一個年度項目一次批復下達,不要分成幾個項目,但可分成幾個區域。每個縣(市)一個年度項目少則670hm2,多則可以幾個670hm2。這樣做便于項目整合;便于項目申報,能使該扶持的區域得到及時的扶持,從而提高和發揮當地立項的積極性;可減輕各農發辦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1] 孟現美,張放,耿芳.湖州發展對外綜合開發區高效生態農業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0(1):7-11.
[2] 張國興,杜方林.2013年湖州統計年鑒[M].湖州:湖州市統計局,2013:55.
[3] 張向陽,金銀山.與時俱進求實創新積極助推現代農業發展[J].農業開發與決策,2012(2):16-18.
[4]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2014年工作要點[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14(3):3-6.
(責任編輯:張才德)
S28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0528-9017(2014)07-1076-03
文獻著錄格式:周萍.水網平原地區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4(7):1076-1078.
2014-05-15
周 萍(1962-),女,浙江湖州人,會計師,主要從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及資金管理工作。E-mail:zpzp989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