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月相,董益坤,俞慧玲
(浙江省云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云和 323600)
山區梯田生物多樣性種養配套技術
藍月相,董益坤,俞慧玲
(浙江省云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云和 323600)
充分利用云和山區梯田光、熱、水、氣不同的生態環境特點,創新形成了稻-魚﹙鴨﹚、耳﹙菌﹚-稻和稻藥輪作等山區梯田農作制度,集成了山區梯田生物多樣性種養配套技術。2011-2013年在生產上推廣應用面積達1845.7hm2,新增產值2.8億元,增收1.5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山區梯田;生物多樣性;配套技術;應用;云和
云和地處浙西南,為麗水的地理中心,山水資源獨具特色,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云和縣梯田總面積約50km2,名列全國前3位,有“千年歷史、千米落差、千層梯田”之稱。云和梯田具有明顯的垂直性氣侯差異,山區氣候特征明顯,形成了光、熱、水、氣不同的生態環境特點,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近年來,云和縣農業科技人員和山區農民利用自然氣侯條件發展生態多樣性種養業,不斷研究創新云和梯田農作制度,形成了稻-魚﹙鴨﹚、耳﹙菌﹚-稻、高山反季節蔬菜、中藥材等多樣性種養業,拓展了山區農民的增收途徑。3年來,全縣累計推廣稻田養魚732.7 hm2,增收659.4萬元;耳稻輪作面積466.9hm2產值2.32億元。還開展了稻田養鴨、稻藥輪作、果藥套種、茭鯉共育、稻鱉共育、高山蔬菜結構調整和高山玉米栽培等種養新模式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云和梯田生物多樣性種養配套技術,3年累計推廣應用面積1845.7hm2,新增產值2.8億元,增收1.5億元,現將配套關鍵技術總結報道如下。
2010-2013年耳稻輪作面積466.9hm2,生產代料黑木耳5602.4萬袋,經對崇頭鎮三望欄示范基地、元和街道霞燒橋村32戶43萬袋調查,平均袋產干耳69g,總產量3865.7t,總產值達23193.9萬元。三望欄示范基地6.7hm2,生產黑木耳80萬袋,平均每袋產干耳75g,以80元· kg-1計算,產值90萬元·hm-2,總產值480萬元,除去成本每袋1.8元,增收68.4萬元·hm-2;水稻7.95t·hm-2,產值3.18萬元·hm-2,除去成本1.5萬元·hm-2,增收1.68萬元·hm-2,經濟效益明顯。
1.1 合理安排茬口
重點要選擇好雜交稻品種,才能合理安排茬口,確保耳稻雙豐收。山區水稻4月中、下旬播種,6月初移栽,低山和平原地區5月中旬播種,6月中旬移栽。袋料黑木耳7月底開始制袋,8-10月底為接種和室內發菌培養期,10月底黑木耳培養袋排場,至翌年5月為黑木耳出耳管理期。
1.2 選擇良種
水稻品種根據海拔選擇中浙優8號、中浙優2838、中浙優86、甬優9號、甬優15號等雜交稻組合,黑木耳以新科為當家品種。
1.3 確定培養基質
麗水是浙江省乃至華東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是全國生態示范區試點地區,從保護麗水生態環境要求出發,生產袋料黑木耳可選用玩具企業廢木屑和下腳料,添加適量的麩皮、石膏粉等輔助材料作為袋料黑木耳培養基質。
1.4 做好耳稻田間管理
黑木耳要選擇清潔無污染的水源,水分管理實行干干濕濕管理,要選擇清潔無污染的水源。有條件的地區建議將黑木耳灌溉方式由水霧噴帶模式改為高架霧噴模式,這樣既可節約用水又方便輪作。水稻田間管理通過采用科學用肥、濕潤灌溉、強根壯稈和加強病蟲防治等技術措施,達到水稻優質高產。
稻田養魚是利用稻田既種水稻又養魚,擴大再生產的一種生產方式,利用稻田中的水體空間和水中的生物餌料,以及人工餌料,將種、養巧妙地結合在同一生態環境中,充分利用稻魚之間的共生關系,使稻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向有利的方向發展,既可保水增肥,以生物除蟲防病,節約農藥、化肥,降低種稻成本,又可充分利用稻田生物餌料,使稻魚共生、糧漁互促,最終達到稻谷增產、養魚增收的目的。3年推廣稻魚套養面積732.7hm2。經調查,一般667m2可產魚20kg左右,增收300元,增產稻谷35kg,按國家收購價3.5元·kg-1計算,667m2增收52.5元,減少用藥1~2次,可節約用藥成本20元,共計增收342.5元。稻田養魚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山區農民還根據稻魚套養技術,進行了茭白田套養鯉魚示范,取得了茭白、鯉魚雙豐收,提高了山區冷水茭白的種植效益。
2.1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雜交水稻根據海拔高度不同,播種期掌握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高海拔地區應早播,低海拔地區可適當延遲播種,最遲不超過5月底,要選擇莖稈粗壯,高產優質的雜交稻組合。秧田一般施有機肥7.5~10.0t·hm-2,氮磷鉀三元復合肥750kg· hm-2。種子經處理催芽后播種,1葉1心期及時施斷奶肥尿素60~75kg·hm-2,移栽前1d防治卷葉螟、稻飛虱、薊馬等害蟲,做到帶藥落田。
2.2 加高田埂,做好魚溝(魚坑)
養魚田塊應選擇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稻(茭白)田。田埂要加高加固,加高至40~50cm,田埂頂寬35~40cm,并要夯實,才有利于稻田養魚后提高水位,也可以防止漏水、倒埂、跑魚等現象發生。田間要開好魚溝和魚坑,魚溝可根據田塊的大小,選擇口、井或工字型。魚坑一般開在田的兩端,小塊田可設在田中間,魚坑呈長方形,深0.8~1.0m,在水稻施用化肥、農藥或擱田時,既可作為田魚暫養或躲避的場所,當水溫增高和驟降時,也可作為田魚避暑、御寒場所。
2.3 施足基肥,適時移栽,適量投放魚苗
稻田養魚的水稻要求重施基肥,約占總施肥量的80%,施用腐熟的農家肥15t·hm-2,尿素225~280kg·hm-2,過磷酸鈣375kg·hm-2,氯化鉀225kg·hm-2。茭白田基肥每公頃施用腐熟的農家肥15t,復合肥750kg。茭白田、稻田養魚不宜使用碳酸氫銨。水稻秧齡30~35d及時移栽,移栽時要求淺插,秧苗直立,移栽密度25cm×28cm,插13.5萬~15萬穴·hm-2(早熟組合要適當增加密度)。移栽后灌足水,護苗返青,等水自由落干后灌第2次淺水,追施尿素120kg·hm-2促分蘗。孕穗期施尿素75~120kg·hm-2促大穗。水稻返青,進入分蘗期時,即可在魚溝和魚坑內放養田魚。茭白在10月移植,移栽后即可放養田魚。投放4~5cm鯉魚1.5萬~2萬尾·hm-2。放養時魚苗較小,應及時補充魚類精飼料,促進魚苗生長。同時還必須經常進行田間檢查,防止田埂漏水跑魚和消滅魚類生物敵害如蛇、鼠等。
2.4 科學用水,合理用藥防病蟲
稻田養魚,魚能吃掉稻田中的部分害蟲,雖能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但對主要病蟲害必須選擇高效低毒農藥進行防治。噴施農藥時稻田和茭白田都要先加深田水,再噴施農藥。噴施水劑,應在露水干后施用;噴施粉劑農藥在早上露水未干時施用。噴施農藥時噴頭應朝上,防止藥液直接噴入水中,對魚苗造成危害。如發現魚苗中毒,應立即換新水,稀釋濃度,減輕農藥對魚苗的危害。
2.5 捕獲
水稻收割前15~20d,緩慢排水,使田魚隨水游入田溝和田坑再行捕獲。捕魚時對魚進行分類,較小的魚苗放入備好的魚塘進行飼養,作為第2年的魚苗,較大的即進入市場作為商品魚出售。茭白田在移栽前適時捕獲。
麗水市是浙江省中藥材主產區,發展中藥材生產,對于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增加農民和地方財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義。為充分利用冬閑田發展稻藥輪作種植,提高土地利用率,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增加單位面積的產出率和種植效益,減輕或緩解連作障礙,在浙江省農業廳的支持下,開展浙貝母-單季稻和元胡-單季稻高效循環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示范。2012年在元和街道竹坑村建立4.3hm2單季稻-浙貝母高效生態循環種植模式示范方,最高產值達24605元·hm-2,純收益12065元· hm-2。2013年元胡-單季稻種植面積45hm2,增收12萬元·hm-2,實現藥糧雙豐收。
3.1 茬口安排
雜交水稻播種期為5月中旬;浙貝母、元胡10月下旬種植。
3.2 選好良種
水稻選擇優質高產穩產中浙優8號、甬優9號、甬優15號雜交稻組合;浙貝母選用60~80個· kg-1(直徑2~3cm)鱗莖作種球;元胡選擇均勻無病害的作種子。
3.3 選地作畦
選擇土壤疏松肥沃、中性的砂質土水稻田,做成1.0~1.2m的畦。
3.4 合理基肥
藥材施肥掌握施足基肥、重施臘肥,施好苗肥的原則。基肥用6404菌肥30~60kg·hm-2、餅肥150kg·hm-2、磷肥750kg·hm-2、農家肥15t· hm-2、三元復合肥300kg·hm-2混合均勻后撒施于畦面,然后清溝,做到溝溝相通,雨天不積水。臘肥一般在冬至前施用,用農家肥22.5t·hm-2均勻撒施畦面,再澆施稀薄腐熟人糞尿15t·hm-2。苗肥在出苗展葉時施用,用腐熟人糞尿15t·hm-2或1%硫酸銨溶液15t·hm-2在晴天傍晚或陰天進行澆施,可促使地上部分健壯生長。苗肥不宜過量,氮肥不宜過多,否則會引起葉片生長過快,加重病蟲危害,引起早衰。
3.5 防病除草
出苗前元胡667m2用50%撲草凈可濕性粉劑100g加水50~60kg均勻噴霧除草;浙貝母用90%禾耐斯乳油45mL加水60kg噴霧封殺雜草。元胡主要病蟲害有霜霉病、菌核病和地老虎等,霜霉病及菌核病,可用40%霜疫靈300倍液或65%代森鋅400倍液,每隔10~15d噴霧防治1次,共噴霧防治3~4次。防治地老虎可用40%樂果乳劑拌毒餌2kg,撒在植株附近誘殺。浙貝母主要病蟲害有灰霉病、黑斑病、干腐病、軟腐病和地老虎等,重點是要抓好灰霉病的防治,在發病初期667 m2用50%多菌靈100g加水50kg噴霧防治。
在鳳凰山街道貴溪村獼猴桃基地中開展了套種太子參,白龍山街道三門村果園中套種白術等果藥模式套種試驗示范,掌握了套種的關鍵技術措施,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關鍵技術一是選擇良種;二是選擇幼果園,合理安排套種密度;三是注重病蟲防治;四是適時收獲。
在崇頭鎮后洋村種糧大戶毛作興的水稻田中,開展了稻-甲魚共育種養模式的試驗,面積0.9 hm2,放養250g左右的甲魚苗1500~2250只,效益達15萬元·hm-2。關鍵技術一是做好防逃設施,加固加高田埂,田埂應高出田面40cm左右,捶緊夯實,做好防逃設施;二是開挖暫養溝;在稻田的一邊開挖寬2~3m、深1m的暫養溝,三是開挖環溝和田間溝,沿四周田埂內側,距埂0.5~1m挖環形溝,溝寬0.5m左右、深0.5m;四是設置食臺,設置60~90個·hm-2食臺;五是投喂餌料,除投放小魚、玉米、小麥、豬胰、豬肝、螺絲等飼料外,還要適當投放全價配合餌料;六是病害防治,注意適時在田間溝潑灑生石灰消毒,水稻施用的農藥盡量用高效低毒農藥,要避免藥物直接落入水中,施用農藥后,及時注入新水,改善水質條件,確保甲魚安全。
云和縣高山蔬菜常年種植面積335hm2,以種植蘿卜、青菜、黃瓜等為主。3年來累計爭取浙江省特扶資金300萬元,新發展蔬菜專業合作社5家,推廣種植高山冷水茭白45hm2、番茄19.7 hm2、高山四季豆62hm2、茄子13hm2、辣椒30 hm2,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有效地改變了高山蔬菜生產品種單一、集約化程度低、品質不高、科技和資金投入不足的現狀,帶動了高山蔬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高山菜農的經濟效益。
為解決玉米在低海拔地區5-7月中旬播種,玉米開花授粉期遇高溫,造成玉米空稈或缺粒而對產量的影響,充分利用高山地區光溫條件,積極發展高山鮮食玉米。3年累計在崇頭鎮的黃源、云豐發展高山鮮食玉米236.6hm2,創收539.5萬元。關鍵技術一是選用良種,選用浙鳳甜2088、先甜5號、浙鳳糯3號、燕禾金2005等甜、糯鮮食玉米品種;二是選擇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以上的耕地;三是適期播種培育壯苗;四是適時移栽加強田間管理;五是除草培土防治病蟲。
[1] 何建清,王偉平.黑木耳-單季稻/鴨種養結構研究與實踐[J].作物雜志,2009,132(5):105-107.
[2] 陳堅,謝堅,昊雪,等.稻田養魚魚苗規格和密度效應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0(3):662-664.
[3] 藍月相.單季稻-浙貝母高效循環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3,504(12):185-186.
[4] 楊高慶.山區鮮食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599(9):40-41.
[5] 董益坤,董益祿,藍月相.稻鴨萍共育增產增效機理及技術[J].作物雜志,2004,101(4):39-40..
[6] 藍月相,孫蔚麗,董益坤等.單季雜交稻田稻鴨萍共育技術初步總結[J].雜交水稻,2002,95(4):44.
(責任編輯:張才德)
Q14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0528-9017(2014)07-1079-03
文獻著錄格式:藍月相,董益坤,俞慧玲.山區梯田生物多樣性種養配套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4(7):1079-1082.
2014-04-12
藍月相(1964-),男,畬族,浙江云和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E-mail:lyx96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