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動態分析

2014-01-26 09:26:33盧李朋卞曉峰
水土保持通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資源環境農業

盧李朋,張 杰,卞曉峰,張 銳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領域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理性抉擇和根本出路。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研究,有助于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保障糧食安全,也有利于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快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近年來,農業可持續發展主題受到國內外學者和政治家的關注,其已成為農學、生態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熱點。國內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也在與時俱進,發展迅速。1985年,美國加利福利亞議會通過的《可持續農業研究教育祛》正式提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87年美國農業部可持續農業研究與教育計劃(SARE)正式提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1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PAO)在荷蘭召開國際農業與環境會議,形成了可持續農業和鄉村發展的丹波宣言,并提出了SABD的3大目標。1992年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新發展現。1992年初,國家計委等部門聯合編制的《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標志著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1994年3月《中國21世紀議程》的編制和推進,標志著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實踐進入新的階段。

目前,我國學術界關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碩果累累,洪紱曾[1]宏觀上詳細總結了新中國農業60a成就、經驗與可持續發展狀況;白蘊芳,陳安存[2]具體指出了當前我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困境和挑戰,并指明了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路徑。綜合來看其研究重點集中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研究方法的選擇層面。從評價指標體系看,基于研究范圍及側重點差異,所建評價指標體系也因地制宜,不盡相同[3-5]。從測評方法來看,主要采用了綜合指數評價和多元統計方法,因子分析方法[6]和聚類分析[7]、層次分析方法(AHP)[8]、主成分分析方法[9]等方法比較常見,指標的主觀賦值方法(AHP)運用相對較多,但其相比客觀賦值法(如熵值法、因子分析法)主觀性較強,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受到影響。熵值法是一種比較客觀全面無需先驗結果的綜合評價方法。該方法克服了層次分析法比較主觀、BP神經網絡模型需要先驗結果進行訓練才能得出指標的相應權重以及主成分分析法丟失部分信息的局限。基于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考慮,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對安徽省農業2000—2010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及其協調度進行綜合測評,期望為相關部門農業可持續發展決策提供科學參考和理論借鑒,更好地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快速地發展。

1 研究區概況

安徽省(114°54′E—119°37′E,29°41′N—34°38′N)面積1.40×105km2,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平原、丘陵、山區面積各占總面積的31.3%,29.5%和31.2%,屬于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季風氣候,年均溫14~17℃,年均降雨量750~1 700mm,易誘發旱澇災害;10℃以上活動積溫為4 620~5 300℃,年無霜期約為200~250d;主要有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黃褐土、潮土、水稻土等土壤類型。安徽省2010年總人口6 826.63萬人,其中77.29%為農業人口,年末實有耕地面積4.18×106hm2,人均耕地0.061 2 hm2。該省 GDP為1.24×104億元,糧食總產量3.08×107t。農民人均純收入5 285.2元,人均占有糧食451.25kg。安徽省是我國農業大省之一,有淮北平原、沿江平原、江淮丘陵、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5大農區,農產品種類多、產量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較強,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6大余糧省和糧食調出省之一,其中江淮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另外安徽省也是華東、華北地區重要的蔬菜基地,但從全國角度而言,農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亟須加快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步伐。

2 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

2.1 數據來源及方法

2.1.1 數據來源及處理 所用農業相關指標原始數據來源于主要來源于《安徽統計年鑒(2000—2010年)》《安徽農村經濟統計年鑒》和《安徽60年》的農業相關 數 據 統 計 資 料[10-12],主 要 運 用 ArcGIS 9.2,SPSS 17.0和Excel軟件處理圖表數據。

2.1.2 熵值法的綜合評價步驟 采用熵值評價法對安徽省農業2000—2010年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綜合測評。熵值法是一種客觀賦值方法,其根據各項指標觀測值所提供的信息的大小來確定指標權重。熵值法計算步驟為:

(1)為方便比較,消除指標間因計量單位差異造成的干擾,采用極差標準化方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Zij(用于正功效指標,指標值越大對系統正貢獻越大),

Zij=(用于負功效指標,指標值越大對系統負貢獻越大)。

式中:Zij——指標標準化值;Xij——某一指標屬性值;max(Zij),min(Zij)——某一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計算各項評價指標的熵值:

式中:K=lnm(m——時間序列跨度),0≤Ej≤1。

(4)評價指標的差異性系數計算:Dj=1-Ej,衡量各指標之間的差異,Ej越小,指標間差異系數Dj越大,指標就越重要,其描述了指標數值的變化的相對幅度,代表了該指標變化的相對速度。

(6)單項指標評價值:Sij=Wi·Zij

(7)第i年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總值:

2.2 測評體系的構建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SARDS)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農業經濟、社會和環境3個子系統所組成的有機整體,農業發展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所建綜合測評體系應當具有定量化、全面性、可操作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等特征。

為準確評估安徽省2000—201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動態變化,在各具體測評指標的選擇設置上,按照判斷區域農業是否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持續性、資源持續性、環境持續性和社會持續性的原則要求,依據指標選擇的科學性、系統全面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比性和針對性以及可獲得性等原則,在參考、借鑒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13-14]的基礎上,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內涵出發,構建了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評價的層次結構體系,其主要包含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5大子系統層,共計34個二級指標(表1)。

表1 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評價體系、評價指標及權重

3 結果分析

3.1 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動態變化

由表2可知,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得分(SARD)從2000年的0.241 5穩步增加到2010年的0.642 1,10a累計增長了0.400 6,年均增長率為11.48%,總體而言,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水平呈現出上升的態勢,其中經濟、社會和人口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順應這個整體趨勢,但資源和環境子系統則有衰退趨勢。據表2數據計算可得,安徽省農業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人口子系統、資源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得分年增長率分別為37.02%,10.25%,10.46%,-9.67%和-2.43%。基于數據處理軟件SPSS 17.0對SARD與5大子系統的相關系數進行計算,發現SARD與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以及人口子系統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84 0,0.959 0和0.887 2,說明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城鄉差距的不斷縮小是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的主要動力因素;人口數量的有效控制以及人口素質的不斷提高是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的有效保障因子;但是,其與資源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771 6和-0.425 7,另外,安徽省農業資源、環境子系統得分年增長率分別為-0.772和-0.426(負增長),可見,資源、環境子系統與SARD呈負相關關系,資源環境的持續惡化嚴重制約了安徽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再者,資源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以及人口子系統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61 8,-0.838 3和-0.807 4;環境子系統與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及人口子系統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29 8,-0.497 5和-0.596 6。說明經濟、社會、人口子系統的加速發展給資源、環境子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換言之,經濟、社會、人口子系統對SARD的巨大貢獻是建立在犧牲資源、環境子系統的基礎上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5大子系統的關系不甚合理、協調。因此,必須正確協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資源、農村環境保護間的關系,按照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構建“兩型”農業農村發展體系,促進農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表2 安徽省2000-201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得分

3.2 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及政策建議

3.2.1 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 由表2可以看出,2000—2010年,安徽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保持著穩定增長態勢,增幅較大,經濟子系統持續發展能力由2000年的0.012 93上升到2010年的0.301 53,10a累計增長了23倍之多,年均增長率高達41.9%,說明安徽省的農業經濟總體狀態運行良好。由數據統計[10-12]可知,2010年安徽省實現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 285.2元,同比增長17.34%,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3.574 5億元,同比增長15.62%。另外,通過對原始數據的計算分析發現,經濟子系統各具體指標增速也存在明顯差異,按照年均增長率大小排列各指標的前后順序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15.03%)>農村非農業產值(10.75%)>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10.57%)>農業產值(8.63%)>農村人均用電量(8.41%)>人均農業生產總值(7.92%)>單位耕地面積機械總動力(4.9%)>土地生產率(2.34%)>人均糧食產量(1.37%)。說明安徽省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投入,非農產業的異軍突起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內在驅動力,但也存在著糧食投入產出比不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低等問題。針對這些農業經濟問題,強化政府宏觀調控機制,統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著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繼續加快非農產業發展步伐,提高糧食單產及土地配置效率,保障糧食安全;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積極融入“長三角”經濟圈,推廣生態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模式。

3.2.2 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 2000—2010年,安徽省農村社會子系統發展水平在5子系統中僅次于經濟子系統,其得分從2000年的0.065 84增長到2010年的0.174 7,10a累計增長了0.108 9,年均增長率達到11.45%。其中,2006年的社會子系統得分比2005年多出0.044 3,增幅高達64.13%,這主要受惠于政府政策的推動作用。具體從社會子系統各指標數據[10-12]分析,農村電話普及率、農村從業人員和城鎮化水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數保持著穩定上升態勢,其中農村電話普及率增速尤為明顯,年均增長率高達20.62%,農村從業人員、城鎮化水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和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數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9.94%,4.43%,3.74%和1.35%。另外恩格爾系數則不斷減小,年均遞減率為2.5%,說明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在逐步提升;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收入比和農業技術人員數的增減態勢均不甚穩定,有所起伏,總體呈減少趨勢,其年均遞減率各是0.87%和1.59%,說明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有加大趨勢,單位農村居民的就近醫療衛生人員配備條件有所削弱,但床位等硬件基礎有所改善。從農村社會子系統總體情況來看,隨著國家對“三農”支持力度的加大,安徽省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好,為新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不容忽視的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沒有得到有效改善,隨時有被加大的可能。

因此,要繼續加大對“三農”建設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強化各級領導及公眾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建立、完善農村醫療、衛生等基礎服務設施;繼續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升精神消費比重,縮小城鄉差距,推進農村城鎮化戰略。

3.2.3 人口可持續發展水平 2000—2010年,人口子系統持續性水平呈現平穩增長態勢,10a得分累計增長0.063 2,年增長率達到10.46%。其原因在于計劃生育、義務教育基本國策和科教興皖及人才強國戰略的有效實施,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目的。數據資料[10-12]表明,安徽省農村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呈下降趨勢且穩定在低水平(6.4‰左右),區域人口密度則一直在變大,從2000年時的449人/hm2增加至2010年時的489人/hm2,年均增長率為0.84%。文盲率由2001年最高時的15.72%銳減到2010年的8.14%。萬人中在校大學生數量呈加速增長態勢,2010年萬人中在校大學生數比2000年增長了4.35倍,年均增長率為18.26%。勞動力轉移人數由2000年的433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1 240萬人,10a累計增加了1.86倍,年均增長率11.1%。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農村整體人口素質在逐步提高,農業勞動力轉移進程有所加快,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和人口基數大所產生的“分母效應”一定程度削弱了人口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應繼續貫徹實施計劃生育和義務教育的基本國策,大力發展農村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在穩定低生育水平前提下,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著力培養“新農民”;利用近長三角的地緣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著重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貿易型企業,實現農村富余剩余勞動力的對外輸出及自我消化,加快富余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進程,以提升人口可持續發展水平。

3.2.4 資源可持續發展水平 資源的持續性為農業的生產發展提供基本的物質基礎,可見,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總體來看,安徽省農業資源子系統持續性是5個子系統中發展水平最慢的,得分年均增長率為-9.67%,呈衰減趨勢,2000—2003年保持基本穩定,2003—2010年則迅速降低。由表2可知,安徽農業資源子系統持續性水平得分年衰減率達到9.67%,其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利用,導致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顯現,必須引起有關方面的足夠重視。資料統計[10-12]表明,2000—2010年,安徽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波動起伏,但后期逐漸穩定,但增速極其緩慢,由2000年的0.102 6m3上升至2010年的0.135 2m3,增加了0.033 0m3;人均耕地面積由2000年的 0.067 37 hm2/人減少至2010年的0.061 25hm2/人,減少了6.125×10-3hm2/人,雖然降幅不大,但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壓迫性影響不容忽視;旱澇保收率2010年(39.65%)比2001年(46.02%)降低了6.37%,旱澇保收率的降低趨勢一定程度說明了自然環境的變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影響,農業的穩產高產受到巨大挑戰;區域林地面積由2000年的4.12×106hm2增長到2010年的4.43×106hm2,年均增長率僅0.724%,增長極其緩慢,但其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生態保護性作用不容小覷。因此,應貫徹執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鼓勵節水農業、設施農業、綠色食品開發、生態農業等領域的發展。因地制宜,合理調整林地、耕地等的土地利用結構,科學構建農田防護林體系。

3.2.5 環境可持續發展水平 環境的持續性能夠為農業的生產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2000—2010年,安徽省環境系統可持續性水平變化呈現波動性變化特征,2000—2005年環境子系統的得分穩定在一個相對較高水平(0.9~0.14),但波動性明顯增強,2003和2005年是兩個明顯低谷期(0.081 26和0.064 11),2006—2010年環境系統持續性水平基本處于持續下降趨勢,得分減少了0.057 81。總體來看,安徽省農業環境子系統持續性水平在5個子系統中發展水平僅快于資源子系統,得分年均增長率為-2.43%,人類農業生產中一系列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活動所致的環境負面影響正在逐漸顯現。(1)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農藥和農膜等農資易污染農業生態環境。安徽省化肥使用強度、塑料薄膜使用強度、農藥使用強度分別由2000年的598.53,17.87和13.74kg/hm2增長至2010年的764.77,27.89和19.30kg/hm2,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48%,4.55%和4.05%;(2)局部性的自然災害一直是安徽省農業生態環境安全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安徽省處在全國3條易災帶的北部地帶,尤其是皖北平原春夏季節性干旱以及淮河、長江流域旱澇災害危害嚴重。資料統計[10-12]表明,安徽省2000—2010年農業成災率和受災率高低起伏呈現周期性波動特征,農業受災率最高時達到41.07%,最低到7.77%,極差達到33.3%,平均年受災率為24.81%;成災率最高時達到28.7%,最低到3.3%,極差達到25.4%,平均年受災率為12.56%;(3)農業生態系統自我防護功能下降,人類為農業環境保護而付出的努力相應增加。由統計數據[10-12]可知,安徽省森林覆蓋率在2000—2004年有所上升,2004—2009年呈下降趨勢,基本維持在26.00%,2010年增加至27.54%,低于最高水平。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則呈現出持續增加的態勢,從2000年的1.77×106hm2增加至2010年的2.14×106hm2,2000—2010年間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累計增加3.71×105hm2,年均增長率達到21.25%。因此,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系統發展,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發展方式,加強資源環境破壞與污染的源頭控制,堅定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具體而言,在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過程中,應嚴格限制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產業的規模和布局范圍;重點要加強對土壤肥力、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和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預警,特別是重點農業區的相關監測和預警。

3.3 農業各子系統間的協調性分析

3.3.1 協調度模型 從系統協調的視角看,協調是系統之間或系統組成要素之間在發展演化過程中彼此的和諧一致。協調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可持續發展是協調的目的,其目標是追求系統的整體最優。協調度就是度量系統之間或系統內部之間協調狀況好壞的定量指標。

農業系統的協調度即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5個要素之間彼此和諧一致的耦合程度,協調性包括組成農業系統的5大子系統之間及其內部的協調。諸子系統全面、協調并進的程度是判斷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定義協調度(H)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M——某年的各子系統持續性得分的平均值;S——標準差。H越大,說明某年份的各子系統間耦合度越高,協調度越好,反之相反[15]。以此來判讀安徽省2000—2010年間農業可持續發展的5個子系統間的協調程度。

3.3.2 協調性分析 根據公式計算得出安徽省2000—2010年5個子系統的協調度,然后按照協調度的衡量標準對歷年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表3)。由表3可以看出,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各子系統的協調形勢不容樂觀,呈惡化趨勢,亟需科學調控,否則,長此以往,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將不可調和。2000—2010年安徽農業可持續發展協調狀態為:不協調→比較協調→不協調。總體來看,2000—2010年間僅有2005年(0.777 31)勉強達到比較協調的狀態,其余年份均為不協調的狀態,2000—2005年呈現健康發展態勢,協調度逐漸升高,到2005年達到極峰,但2005—2010年協調度得分持續走低,協調狀態趨向惡化。具體來說,協調度從2000年的0.490 73持續上升到2005年的0.777 31,其后驟降到2009年的0.285 69,到2010年才遏制住下降趨勢(0.297 61)。

表3 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協調度評價

綜合表2—3可知,2000—2005年安徽省農業系統內部5大子系統間的協調度處于穩步爬升階段,這主要得益于農業經濟的加速發展以及社會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但欠科學的發展方式(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單純追求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條件改善)的負面作用逐漸顯現,加之人口基數大伴隨“分母效應”所產生的人口壓力等原因,導致協調度從2005年的0.777 31陡降到2009年的0.285 69,經濟子系統持續性發展得分和資源、環境子系統的分差越拉越大,協調度隨之俱減。2010年安徽農業經濟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度觸底反彈,有所回升,主要是由于國家及各級政府對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環保投入的增加,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環境壓力逐漸緩解,在農業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協調度水平整體上有所提升。

總之,提高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需從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持續性及其關系協調程度著手,積極探尋全方位、協調并進的提升模式和方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步伐。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營造和提供寬松的、公平的經濟、社會環境,逐步將其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4 結論

2000—2010年,安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水平呈現出穩步上升的態勢,但各個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差異顯著,經濟子系統的起點高,發展最快,社會、人口子系統次之,3者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狀態;而資源和環境子系統的發展緩慢,甚至負增長,狀態呈下滑趨勢。安徽省2000—2010年間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狀況不容樂觀,基本處于不協調狀態。

由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是一個多層次、多方位和多結構的綜合系統,可持續發展分析應綜合考慮影響機制方面的和系統表現狀態方面的因素。本研究綜合考慮搜集數據的需要及所得數據完整性,主要考慮了可測度的影響因素,單純考慮農業生產性投入不甚合理,比如環境方面就缺少污染源、環境狀態指標;另外,對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因素研究有待后續跟進。本研究以省域為研究對象,而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和再生產性特點,省域屬于行政單元,由于區域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的差異性及相互作用,安徽省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并非獨立不受周邊省區影響,選擇以地域分工為特點的經濟區域研究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或者把安徽省分為若干生態經濟區進行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特點及原因分析,其結論判斷和政策建議可能更為合理和有效。由于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所涉及的指標數量多,受限于數據資料的可得性及收集完整程度,選擇2000—2010年時間序列動態分析中,政府農業宏觀規劃及相關政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階段性作用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和掩蓋。

[1] 洪紱曾.新中國農業60年成就、經驗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8):1-7.

[2] 白蘊芳,陳安存.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4):117-122.

[3] 曹執令.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以衡陽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2,32(8):113-116.

[4] 董明輝,魏曉.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度評價:以環洞庭湖區為例[J].經濟地理,2008,28(3):479-482.

[5] 趙學平,陸遷.區域農業可持續性定量評價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17-22.

[6] 文余源,鄧宏兵.基于GIS和SPSS的湖北省可持續農業發展能力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2(4):89-90.

[7] 崔和瑞.河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狀況的綜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8(12):103.

[8] 許信旺.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5(2):58-61.

[9] 張麗,劉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實證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07(4):31-32.

[10] 安徽統計局.安徽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1]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安徽省統計局.安徽農村經濟統計年鑒[M].安徽 合肥:黃山書社,2011.

[12] 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60年[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

[13] 趙瑩雪.山區縣域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J].經濟地理,2002,22(5):534-538.

[14] 徐夢潔,趙其.南通市農業可持續發展[J].經濟地理,2000,20(4):77-79.

[15] 張竟竟,陳正江,楊德剛.城鄉協調度評價模型構建及應用[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2):5-11.

猜你喜歡
資源環境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无码91视频|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日本91视频| 天堂av综合网|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国产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片在线| 99在线视频网站|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日韩美毛片|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亚洲人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69免费在线视频|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天堂2018|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福利视频久久|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爽爽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免费黄|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亚洲天堂区| 成人在线欧美|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日韩免费成人| 国产精品第页|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级毛片|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色综合综合网|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日韩| 国产人人射|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欧美午夜网|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丁香六月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