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4期
刊物介紹
本刊1981年創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為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資助期刊,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連續3度被 編入我國《中文核心期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 來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報》緊密跟蹤本學科的發展動向, 全方位及時報道有關最新科研及實踐成果, 積極引導和推動本學科及其實踐的快速發展, 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實用性和行業導向性。 主要報道土壤侵蝕、旱澇、滑坡、泥石流、風蝕等水土流失災害的現狀、預防監督、治理 經驗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區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水土保持學科階段性 的理論研究成果以及計算機、遙感、系統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術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實踐 中的應用; 國內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動態等內容。
水土保持通報
試驗研究
- 黃土丘陵區典型峁坡土壤侵蝕空間分異特征
- 東北近天然林土壤可蝕性K值研究
- 青藏高原土壤可蝕性K值的空間分布特征
- 安家溝流域不同植物措施坡耕地的產流產沙特征
- 艾比湖流域風沙強度特征及其空間差異
- 不同植被類型對黃河三角洲貝殼堤土壤水文功能的影響
- 陜西省延川縣孫家塬經濟林土壤水分和水分平衡
- 近50年來疏勒河上游氣候變化及其對地表徑流的影響
- 嚴重侵蝕紅壤區生態修復后植物群落組成變化
- 哈尼梯田景觀水源林區土壤水分垂直變化與持水性能
- 遼河源典型森林群落下枯落物的水文特性
- 七里海濕地植物種間關系的數量分析
- 閩江福州下游段水體N含量季節變化及對濕地土壤N含量的影響
- 雞糞與化肥不同配施方式對土壤有機碳及楊樹幼苗生長的影響
- 亞熱帶杉木人工林下植物多樣性對氮沉降的響應
- 春小麥與玉米、向日葵間作套種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 施用味精廢液對西瓜根際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響
- 安徽省霍山縣植被覆蓋度動態變化及預測
- 窟野河流域徑流變化及人類活動對其的影響率
- 基于NDVI的喀斯特地區植被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
——以貴州省六盤水市為例 - 半干旱區不同土層深度土壤有機碳變化
- 近40年來貴陽市“兩湖一庫”地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
- 水熱條件和人類活動對山西省植被覆蓋變化的影響
- 西北地區氣候變化與風速響應特征
應用技術
- 基于自適應神經模糊推理系統的地下水位預測
- 基于最大似然法與矩法的黃土高原小流域土壤碳氮空間變異分析
- 大棚梯田侵蝕規律及其防蝕措施
- 農村居民點整理的產能潛力測算
- 兩種仿真固沙灌木防風效應的野外觀測
- 近30年渭南市秸稈生物能及其分布重心變化
- 東北黑土區藍靛果埂帶栽植技術及其水保效益
- 基于影子收費的再生水行業公私合營融資模式的改進
- 堆積碎石土中細小黏粒的細觀孔隙特征
- 河岸植被緩沖帶完整性及恢復措施
——以北京市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為例 - 沙障鋪設方式對水沖法植柳造林效果的影響
- 基于荒漠化差值指數(DDI)的精河流域荒漠化研究
- 坡腳型場地對滑體運動的減速機制研究
- 雨水濾清凈水系統的設計與試驗驗證
- TRMM降水數據在復雜山地的精度評估
——以重慶市為例 - 安徽省城鎮化演進邊際生態環境效應的測度與分析
- 小流域綜合治理方案的模擬與優化調控
——以渭北旱塬淳化縣秦莊溝流域為例 - 基于降水平均等待時間指數的西北綠洲干旱時空變化研究
- 基于熵值法和灰色預測模型的土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 蒙古櫟根系單根抗拉力學特性
綜合治理
- 寧夏限制開發區生態脆弱性評價及分類發展模式
- 揚州市土地利用系統協調性評價
- 安徽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動態分析
- 寧鎮揚丘陵區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動態演變
——以江蘇省鎮江市為例 - 三峽庫區小流域產流產沙試驗研究
- 新疆地區沙漠化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治理對策
- 山東省南四湖流域耕地集約利用空間分異特征
- 基于水質-水量的淮河流域生態補償框架研究
- 太陽活動與ENSO事件對云南省旱澇災害的影響
- 貴州省施秉喀斯特地區苔蘚植物的微氣候效應
- 氣候變化對寧夏自治區中衛市環香山地區氣候生產潛力的影響
- 干旱礦區廢棄地重金屬生境土壤種子庫時空動態
- 區域植被水分適宜性研究:基于中國西南季節性旱災的評述
- 灃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與水質變化的關系
- 干污泥和堆肥污泥施用于紅壤中N素的釋放特性
- 吉林省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動態
- 陜西省碳排放影響因素及其區域分異特征
- 生態旅游與水土保持協調發展機制初探
- 河北省南大港濱海濕地退化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