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慶龍,張祥義,陳蕾伊,2,門明新
我國建設用地的比重從資源環境承載角度來看已經很高了,尤其是農村居民點占建設用地總量很大。同時,考慮到農村居民點分布廣,閑置率高,土地利用集約度很低。在統籌城鄉發展的背景下,開展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評價,明確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及其級別,能為將來農村居民點整理確定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及時序安排提供依據[1]。農村居民點整理對于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耕地占補平衡,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緩解用地矛盾以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以及解決“三農”問題都具有現實意義。近年來,有關農村居民點整理研究內容較為廣泛,涉及整理的內涵界定、整理分區、整理模式以及潛力評價與測算方法等方面。關小克等[2]探討農村居民點整理分區及整理模式;Patricia等[3]對農村居民點的變化規律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潛力評價方面,相關研究往往以整理后增加的可利用土地面積作為衡量整理潛力的標準,一般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人均和戶均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標準法[4-5]、農村居民點內部土地閑置率法(閑置宅基地抽樣調查法)[4-6]、城鎮體系規劃法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法[4-6]、模式法[7-8]等。但從居民點整理后耕地產能潛力的角度測算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的研究較少。鑒于此,本研究以河北省臨西縣為研究區,以該縣46個村為評價單元,根據耕地分等定級評價方法體系,利用GIS空間位置賦屬性的功能,建立了居民點整理后土地等別數據庫,評價了土地自然適宜性和國家自然質量等別,并根據相應等別的糧食單產計算出各鄉鎮居民點整理產能潛力。將研究成果應用于農村居民點整理,對于提高補充耕地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臨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南端,衛運河 中 游 左 岸,位 于 東 經 115°18′—115°45′,北 緯36°44′—36°57′之間,在首都北京市南344km 處,省會石家莊市東南158km處,邢臺市東90km處。轄區面積為5.47×104hm2,共303個行政村。該縣地勢平坦,中部有古堤縱觀,將該縣分割為上緩崗、堤下地平兩個地貌。西部海拔在33~36m之間,東部海拔在28~33m之間。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少有傾斜,地面坡降為1/5 000~1/16 000。2009年,縣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為5 562.72hm2,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218.83m2,遠高于國家規定人均用地面積150m2控制標準的上限。村莊內部舊宅基地無人居住,“空心村”現象嚴重。
基礎數據包括臨西縣201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2011年臨西縣耕地質量補充完善成果,2010—2020年臨西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臨西縣村莊體系規劃及國民經濟統計年鑒,數據來源詳實可靠。
農村居民點整理適宜性評價是根據土地的自然屬性,研究土地對耕地適宜與否、適宜程度及限制狀況。本研究采用的比配法,指將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評價對象的土地性狀進行分析比較,在此基礎上進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調整與適宜性結果計算相結合的過程。
(1)依據河北省標準耕作制度,劃分指標區,選擇指標區內的評價因子,建立居民點整理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
(2)計算標準自然質量分。標準自然質量分代表該區域內標準樣地自然質量分的平均值,是該區域耕地自然質量最優條件。
其求算過程可依據公式(1):

式中:S——標準自然質量分;n——指標區標準樣地個數;CL——標準樣地自然質量分。
檢索河北省農用地指標控制區劃分及隸屬范圍表,臨西縣在省三級區為冀南漳衛河沖積平原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區,選擇評價因素為表土質地、排水條件、鹽漬化情況、灌溉保證率、有機質、剖面構型等6個因素,其權重分別為0.15,0.08,0.18,0.34,0.08和0.17。計算公式為:

(3)居民點整理自然質量分的確定。當整理的居民點符合以上指標時,可按公式(3)計算居民點整理自然質量分:

式中:F——農村居民點自然質量分;fb——農村居民點分等因素分值;W——指標體系中所得到的權重值。
(4)居民點整理潛力分值的計算。居民點整理潛力分值代表通過整理的居民點土壤質量與標準樣地的接近程度,數量上等于居民點整理自然質量分與標準自然質量分的差值。其值越小,說明該部分居民點與標準樣地自然質量差異越小,整理后的土壤質量越優;其值越大,與標準樣地自然質量差異越大,整理后的土壤質量越低。

式中:P——居民點整理潛力分值。
鑒于中國傳統農業耕作方式下,農村居民點與耕地的空間分布存在著緊密的自然依存關系[9],以及在一定范圍內農村居民點的自然本底特征與相鄰耕地的立地條件具有較強的相似性的規律[10]。
本文采用的農村居民點整理新增產能反映的是通過整理能夠增加的糧食生產能力,其數量上等于新增耕地面積與新增耕地對應的等別單產的乘積,其中等別單產以待復墾居民點相臨近的耕地的等別單產為基數,用產能潛力表示農村居民點整理的潛力,公式為:

式中:G居民點——居民點整理產能潛力;Ti——第i個新增耕地面積;Yi——第i個新增耕地對應的等別單產。
首先在SPSS軟件支持下,對各鄉鎮居民整理產能潛力進行聚類分析,將臨西縣農村居民點整理分區,分時段合理推進居民點整理工程。然后,借助ArcGIS軟件對研究區分區結果進行圖形化顯示。
根據臨西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專項規劃和村鎮體系規劃,結合其行政區規劃,確定農村居民點整理數量為842.14hm2,共涉及46個村莊。
對該縣各指標區按整理潛力分值進行排序,分值越小,表示居民點類型與該指標區標準樣地屬性越接近,整理難度越小,整理潛力越大;分值越大,表示居民點類型與該指標區標準樣地屬性相差越大,整理難度越大,整理潛力越小(表1)。依據居民點整理適宜性分級標準,確定整理一級適宜區為宜耕地、整理二級適宜區為宜園地、整理三級適宜區為宜林地。結果詳見表2。

表1 居民點整理潛力(P)及適宜性分級

表2 農村居民點整理適宜性評價結果
通過適宜性評價,臨西縣居民點整理宜耕地、宜園地和宜林地面積分別為474.63,367.28和0.24 hm2。其中宜耕地比例占總整理面積的56.42%,主要分布在大劉莊鄉和搖鞍鎮鄉;宜園地比例為43.66%,主要分布在臨西鎮、東棗園鄉和河西鎮;宜林地比例較小,主要分布在下堡寺鎮。形成差異的主要原因為:下堡寺鎮農村居民點占用的土地以黏質沙土為主,土壤質地差,有機質含量低,該類土地如復墾為耕地其經濟效益較差,容易產生土壤退化。大劉莊鄉和搖鞍鎮鄉土地質量好,土壤以黏土為主,有機質含量也較高,地下水充足。該類土地如果復墾為耕地,其經濟效益好,可持續利用。
根據產能理論,居民點整理出的耕地因為質量等別不同,對應的單產也不同。通過對農村居民點整理進行適宜性評價,得出宜耕居民點,進而得出宜耕地等別單產,根據公式(5)計算得出居民點整理產能潛力。然后,根據居民點整理產能潛力計算得出各鄉鎮整理糧食產能,然后結合各鄉鎮整理能力、經濟發展狀況和農民整理意愿,將各研究區分為一級整理區、二級整理區、三級整理區(圖1)。其中,一級整理區包括搖鞍鎮和大劉莊鄉,整理產能為3 238.52t,搖鞍鎮和大劉莊鄉經濟發展狀況較好,整理產能潛力巨大,加上農民整理迫切度和意愿較高。農村居民點整理以村內改造為主,加強對村莊內部閑置土地復墾、控制宅基地進行開發復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優化結構,積極推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二級整理區包括呂寨鄉和老官寨鎮,整理產能為1 964.80t,呂寨鄉和老官寨鎮整理產能潛力適中,整理后的耕地灌溉及排水條件的分值較低,適合改善設施條件,以便中期整理。三級整理區包括下堡寺鎮、臨西鎮、尖冢鎮、河西鎮和東棗園鄉,整理產能為1 536.13t。這5個鄉鎮整理產能較低,經濟水平相對不高,短期內不適合進行居民點整理。

圖1 臨西縣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分區
(1)建立了研究區農村居民點整理產能潛力測算模型,在耕地產能核算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適宜性評價確定居民點整理新增耕地數量為474.63hm2,新增園地數量為367.28hm2,新增林地數量為0.24 hm2。
(2)結合新一輪耕地質量補充完善成果,確定整理后的耕地等別,利用產能理論分別計算出各鄉鎮對應的新增產能,并得出臨西縣新增產能大小為6 783.45t。
(3)利用聚類分析法對研究區居民點進行分區,得出一級整理區可新增產能3 282.52t,二級整理區可新增產能1 964.80t,三級整理區可新增產能1 536.13t。
(4)不同的評價目的、整理潛力計算方法,構建的指標體系不同,整理潛力大小會存在不同,分區結果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中,居民點整理潛力是在產能理論的基礎上評價計算得到的,居民點整理新增土地,在未來土地利用中,不僅要考慮土地的耕地質量等適合耕作的條件,還需要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用地適宜性等方面的約束條件。加強居民點整理后土地利用方式的研究,將會是未來居民點整理研究的方向之一。
[1] 朱玉碧,鄭財貴,李安樂.重慶市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評價探討[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95-98.
[2] 關小克,張鳳榮,趙婷婷,等.北京市農村居民點整理分區及整理模式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29(3):114-118.
[3] Patricia H G,Andrew J H,Ray Rasker,et al.Rates and drivers of rural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n the Greater Yellowston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ing,2006,77(1/2):131-151.
[4] 張正峰,陳百明.土地整理潛力內涵與評價方法研究初探[J].資源科學,2002(7):43-48.
[5] 高燕.農村居民點整理的適宜性評價、模式及政策選擇[D].浙江 杭州:浙江大學,2004.
[6] 黃艷麗.縣域土地開發整理潛力評價研究[D].河南 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4.
[7] 閆東浩.農村土地整理潛力測算方法與實踐[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8] 朱傳民,程久苗,李志江.安徽省宣城市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潛力研究[J].土壤,2007,39(5):824-828.
[9] 鄖文聚,王洪波,王國強,等.基于農用地分等與農業統計的產能核算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7,21(4):32-37.
[10] 曲衍波,張鳳榮,郭力娜,等.北京市平谷區農村居民點整理類型與優先度評判[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7):31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