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慧豐
摘 要: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活動,不僅是響應新課程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引導自主學習;尊重事實依據;有效合作探究
初中物理課堂更多的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課堂,如何組織好學生“合作、探究”,進行有效教學,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多多思考的問題。
一、課堂上要注重引導學生真正自主學習
教師在備課時不能只關注該做什么,怎么做,而應關注我不應該做什么。學生有能力達到的或通過思考、合作能達到的,如果教師一味地包辦,即使教師演繹得再精彩,再生動,那其實也是一種課程資源的極大浪費。雖然這樣做對于縮短教學進程有利,但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弊肯定是大于利的。只有讓學生具備了自主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他們的科學素養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初識家用電器和電路”是初中電學的入門章節。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從學生熟悉的家用電器著手,對各種家用電器進行觀察、分類,引出簡單電路的組成部分——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然后進行逐一介紹,再講解通路、斷路、短路三種不同的電路。筆者有幸聽了一堂區公開課,教者先播放趙本山的經典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段,從唯一的一件家用電器——手電筒引入課題,使原本枯燥的電路教學在一片輕松、歡樂的笑聲中開始。教師在每一實驗桌都準備了手電筒,接著讓學生通過初步觀察來發現這種最簡單的家用電器——手電筒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得出簡單電路的組成部分: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接下來,教師并不是按照順序逐一介紹,而是征求學生的意見:你們想先了解哪一部分,再一一進行引導、討論、分類、下定義。然后,再讓學生通過深入觀察來探究。初中學生第一次接觸簡單電路,深入觀察不能只是簡單的一句話,究竟深入觀察什么、探究什么……需要進行必要的引導。比如電池是如何安放的?后蓋與電池是怎樣連接的?小燈泡是怎樣安裝的?……通過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深入探究,學生又會發現很多的東西。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能動性得到了尊重,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導作用。
二、提出猜想要尊重事實依據、順理成章
由于初中物理入門篇中引入物理教學的過程是提出猜想,因此,很多教師一給出課題就讓學生猜。比如在“平面鏡”的教學中,教師一介紹好平面鏡的概念,就讓學生猜想平面鏡的成像有什么特點,學生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去猜,會很沉默、氣氛會很冷場。讓學生猜想,必須要讓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比如:教師先演示“澆不滅的蠟燭”,學生會很興奮、很好奇,這時就可以開始猜想,引出虛像的概念。再通過小游戲“對著鏡子梳頭”,邀請幾位同學上講臺表演“真實的自己”和“鏡中的自己”,看誰表演的動作多又好,其他同學注意觀察“真實的同學”和“鏡中的同學”有什么特點。比如,同學表演時,學生會注意到兩者個子高矮、胖瘦(等大)、拿梳子的手是左右相反(對稱)、表演者會同時靠近或遠離(等距)。通過有趣的小實驗、小游戲,引導同學們猜想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這樣,始終圍繞著實驗、現象,使學生初步體會鏡子成像的一些特點。再順理成章地提出猜想,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去猜,使得猜有根據、落在實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于一些生活現象的細致觀察能力、臨時表演能力、合作能力。
三、有效地進行合作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合作探究學習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理念,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與合作,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探究教學活動強調學生自身的參與,學生要用眼觀察、用耳聽、用嘴說、用手動、用腦歸納和深層思考,進入新領域的研究。
比如在“速度”這一課,筆者聽過兩堂“速度”的優秀課,兩位老師在得出速度概念的過程中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探究方式,很新穎精彩。第一位教師先是讓學生觀看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的視頻,然后讓四個組的學生進行傳遞火炬的比賽。當比賽進行了一大半時老師喊道:停!大家立刻安靜下來,其中一組火炬已快到終點了。這時教師問:哪一組火炬傳遞最快?學生回答:第三組。老師又問:你們是怎么看出來的?學生總結:相同時間比路程,路程長的快。老師再喊:繼續傳遞,學生很高興地完成了傳遞火炬活動,老師又問道:最后是哪一組先到達終點的?你們又是怎么看出來的?學生回答:相同路程比時間,時間少的運動快。這樣,學生很輕松地總結出了本節課的知識點,教學過程和學生活動結合非常完美。第二位教師先讓學生總結出了兩種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時間、相同時間比路程。又追問道:如果時間不同,路程也不同,那該怎么比?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后馬上答道:可以用路程除以時間再比較它們的比值的大小,比值越大運動越快。老師又追問: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讓學生再次小組討論,一些學生會答:還可以用時間比路程,比值越大的運動就越慢。老師繼續追問:同學們,你們覺得哪種方法好?生答:路程和時間的比值好。師問:為什么?生答:因為路程和時間的比值越大速度就越大,這樣的比較結果比較直觀,容易接受。到這里,速度的定義就已經出來了,而整個過程幾乎都是學生按自己的思維方式親自探究出來的。這種從學生的思維方式出發進行課程設計的教學方式,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作為一名物理教師,要讓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能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被學生理解、把握。在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使學生打開潛能的閥門,讓智慧如滔滔流水奔騰不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享受樂趣、品味精彩、學會創新、領悟方法、體驗美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