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芬
農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質高低,不僅直接影響著農村人口的經濟收入,也制約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因此,大力開展農村人口現代科技培訓,提高農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質,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實用人才,切實增加農村人口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村人口問題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我縣農村成人教育培訓情況,分析當前農村成人教育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農村成人教育培訓工作的現狀
我縣有成人學校12所,原有專職教師95名,后來對23名職崗不符人員進行適當分流。為了加強師資力量,新聘高級教師5名,聘請農業部門專家5人、科技帶頭人20人為兼職教師。為了保證培訓質量,我們注重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開展“四大培訓工程”。
(1)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加強與勞動、農業等部門的協調,組建支農服務隊開展科技下鄉和科技咨詢活動。充分利用職業學校、成人學校的教育資源,把農村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教育培訓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普及農業先進實用技術,著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村人才。全年累計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萬人次,培養農業技術骨干700人,發放科技明白紙8萬多張。
(2)實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各鎮成人學校搶抓機遇,以市場需求為向導,以服務就業為宗旨,通過訂單培訓形式,積極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累計轉移勞動力一千多人。響堂鎮成人學校充分利用該鎮司營鐵礦的開發,對農村人口進行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等崗前培訓,其中86名與該企業簽訂了用工協議;茨榆坨鎮成人學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與該鎮經濟開發區的企業簽訂了培養用工協議,現已培訓了4期,100人進入企業。
(3)實施“冬春培訓工程”。農閑時節,我們重點在20個專業村開展了冬季蔬菜大棚的管理培訓,重點培訓了“高效蔬菜無公害栽培技術”“配方施肥技術”“農藥的科學使用”等技術,既做到了知識的先進性,又顧及了農村人口的需要。在以奶牛養殖為主導的小馬莊鎮、茨榆坨鎮,我們與縣奶牛養殖協會和農業服務中心密切聯合,組織開展奶牛養殖技術培訓,積極為養殖戶提供觀摩現場,真正發揮科技示范作用,促進了奶牛養殖基地的規模不斷壯大;在灤州鎮、楊柳莊鎮,授課教師不畏嚴寒在果園現場指導,手把手傳授果農修剪技術。
(4)實施農村“雙帶培養工程”。依托基層政府的號召力,組織鄉村基層干部和農村青年參加培訓,著力培養具有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能力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農村改革發展帶頭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科技致富帶頭人”。學完學業,頒發中職畢業證。要求各鎮設立一所教學點,采取集中學習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農閑時集中上課,農忙時間兼顧學習和工作。理論教學以集中講授為主,輔之小組學習、個人自修等方式;專業技能教學以生產實踐為主,在教師指導下邊學習邊生產、邊工作邊實踐。這樣做,既貼近農村生產實際,又照顧到了學員家庭實際,與學員拉近了距離。
二、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培訓活動缺乏統一組織協調。我縣農村人口培訓、職工培訓基本都是各自開展,資源沒有實現共享,教育、勞動、科技、農業等各自優勢沒有得到有機結合。
(2)多數學校無固定的專用教室。自撤鄉并鎮以來,我縣12所成人學校中只有兩所學校有獨立的校園和專用教室,其他學校的校舍被擠占,辦公只能掛靠所在的鎮政府,無獨立的辦學和辦公場所。
(3)缺乏必備的教育教學設備。各校現有的專業圖書基本上是10年前配備的,有的內容不適合現在的要求。儀器標本沒有,多媒體全縣只有2套。現在,需要配備專業圖書2.4萬冊,需資金4.8萬元;需要配備實驗儀器、掛圖、常用教學標本3600套,總價值約24萬元;需配備多媒體10套,約12萬元。各項資金累積約84萬元。
(4)專業教師較少。我縣成教教師基本上都是從普教轉職,有的缺乏專業知識與技能,懂技術的教師有的年齡偏大,專業教師水平需要繼續提高。
三、建議及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農村人口教育培訓工程,涉及面廣、人員多、任務重。我縣專門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對全縣農村人口培訓教育工作的統一領導。要切實制訂好總體規劃和工作計劃,設立培訓辦公室,負責具體組織和協調農村人口教育培訓工作,召開全縣農村人口教育培訓工作會議,部署農村人口培訓工作重點,落實各單位的工作任務,定期開展全縣培訓工作的督促檢查。
(2)加大宣傳力度。利用“村村通”工程,提高農村廣播電視覆蓋面,為農村人口培訓搭建一個很好的宣傳平臺。但在宣傳方面應注重的是質量,而不是形式的“通”。
(3)制定工作目標責任制。把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年終根據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對表現好的給予獎勵,不足的通報批評,以調動參加培訓人員的積極性,更好地完成培訓任務。
(4)加強隊伍建設。督導各職業學校、成人學校開展師德教育和業務學習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政治、業務素質,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村人口教育培訓工作的需要,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5)加強資金投入。農村人口技術技能培訓經費,應爭取農村勞動力人均1元專項資金、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分擔的投資機制,用于農村培訓和實訓基地建設。農村人口教育培訓的資金做到專款專用,提高教育為農村服務的水平,保證培訓任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