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杭杰,余水軍,賈 明,鐘 輝,鄭彩鳳,鄭 青
(杭州市蕭山區農業局,浙江杭州 311203)
智慧農業是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即集成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等[1-2]。依托現代信息技術,2個人可以種千畝田,農民坐在電腦前輕點鼠標,即可實現翻地、播種、除蟲、灌溉和收獲。這種在傳統農業模式下不敢想象的神話,在智慧農業時代卻是常態,并成為歐美等發達國家創造農業出口最主要的手段。當前,蕭山農業既要承擔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的歷史重任,又面臨資源和市場的雙重制約,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型階段。因此,打造智慧農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對推進蕭山農業實現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蕭山利用有限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產業體系更加合理,蔬菜、茶葉、干果等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已占據主導地位,農業市場體系日趨完善,形成了點線面結合的村鎮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農民素質明顯提高,為打造智慧農業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條件。同時,蕭山所在的杭州地區是全國唯一集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服務外包基地、高技術產業基地、電子商務之都等稱號于一體的城市,是國內物聯網技術和產業化應用的先行區之一,擁有40家收入超億元的物聯網產業、20多家物聯網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智慧農業發展技術支持有力。
作為第2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的蕭山區十分重視智慧城市建設。在2013年召開的蕭山區委14屆5次全體 (擴大)會議上,就提出了要樹立“低碳、智慧、幸福”三位一體的發展理念。智慧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方向,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支撐,必須實現對城市基礎設施、城市運營、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全方位智能化,推動城市智能發展。以實現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為終極目標,使新型城市化發展的過程,成為為全體人民創造幸福、享受幸福、提升幸福的過程。同時蕭山區以列入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為契機,完成智慧城市的規劃編制。以“為民、利民、惠民”的理念,在城市管理、城市體驗和城市運營等方面進行智慧規劃。近年來,蕭山區通過發展設施農業,結合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在智慧農業示范點建設方面開展了一些積極嘗試。2011-2013年,全區累計完成省級智能化農業示范園區2個。蕭山舒蘭農業實現了溫室大棚的智能檢測和灌溉智能化,浙江傳化生物技術公司實現花卉園藝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預警、決策、分析和專家在線指導等。智慧農業在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節約資源、作物多樣化和農產品安全等方面的優勢初顯端倪。
蕭山區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科教脫節,科技成果轉化率、技術到位率較低,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高,近年來都沒有突破75%。在智慧農業方面,應用的農業信息采集、自動化控制等方面技術種類和功能不全,精確度和靈敏度不高,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技術瓶頸有待突破。農業設施信息化和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相對緩慢,信息入戶率、計算機普及率還不能滿足智慧農業的發展需求。
蕭山區的農業科技人員,一方面缺口大,另一方面結構未及時跟上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全區農業科技人員中,農學、畜牧類傳統產業人員比例較高,花卉苗木等新興產業人員比例較小。高學歷、高技術職稱人員基本集中于區級層面,鎮街相對較少,很難適應市場形勢和基層農民技術信息現實需求。
農民整體素質較低、科技意識淡薄,蕭山區目前實施的農村富余勞動力“1+1”轉移培訓和其他培訓工程等,對農戶的現代經營理念、信息化技術等知識更新和培訓力度不夠,智慧農業主體的信息處理能力明顯不足。
農業生產規模化是智慧農業發展的前提。蕭山區雖已形成了南美白對蝦等一批特色產業基地,但生產方式主體仍是小規模的分散經營,給物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應用造成很大困難。再加上智慧農業投入成本高、短期內難以獲得預期效益,技術設備提供商和農業企業往往望而卻步,導致智慧農業發展規模上不去、層次偏低。如農業物聯網僅有十多家從事花卉、中藥材、蔬菜、畜禽養殖企業在試用。智慧農業發展處于被動局面。
針對當前農民收入水平較低、農業信息化市場化運作不完善的實際情況,政府部門應強化對智慧農業發展的宏觀指導,以政策杠桿撬動效益農業。在前期分散建設的基礎上,明確發展重點、發展模式和發展階段等,牽頭組織有關農業信息化主管單位和專家,制訂相關政策法規、標準和評價體系。建立政府引導、科技支撐、企業運營的參與機制,將國家公益性補貼和市場化運作有效結合,完善多元投融資渠道機制。可通過鼓勵金融機構開辟農村市場、降低農村金融信貸門檻、設立科技投資風險基金、試行農業數據與服務資源有償交易等方式,彌補政府供給主體的功能缺陷,實現智慧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照國際信息資源描述規范信息標準,統一發布制度,實現涉農公共數據的兼容。完善涉農部門及涉農信息的交流共享機制,有效整合各類網站信息,整合土壤分析體系、灌溉監測體系、作物個體生長監控體系等涉農系統,加強本地農業信息的采集、如工和整理,建立、健全集文字、數據、圖像、視頻等內容的多媒體農村公共信息資源數據庫,形成多部門聯動、一站式服務模式。部署區級農業生產決策指揮調度中心,建設農業專家系統平臺,完善有關農作物、禽畜生長等數字化模型,加強農戶需求的多樣化研究,解決農業生產決策專業化問題,實現數據處理與用戶群個性化需求的有效對接。攜手阿里巴巴等大型電子商務公司,構建農產品多元化信息與交易平臺,提高市場信息的及時性和全面性,擴大農產品網絡交易能力。
建立以科技、農業部門為主體的農業科技發展協調小組,全面負責蕭山區農業信息化技術發展的規劃和管理。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推進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在農業設施中的集成應用。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光纖進村、信息入戶等工程,推進3C信息技術應用,擴大綜合服務站等各種終端的覆蓋面,通過不同渠道 (計算機網、廣電網、電信網、衛星網),建立通暢的信息傳輸路線,確保農戶農業信息資源的可獲取性。強化投入保障,加強農業信息科技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堅持產、學、研有機結合,組織實施智慧農業技術攻關項目,支持科研院校研發符合蕭山區農業應用需求的可靠性高、成本較低、操作較易的技術,研發基礎軟件平臺和應用服務平臺,解決物聯網感知節點上數據高效傳輸及功耗等關鍵問題,并為系統集成和批量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在構建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工作中,蕭山區建立了以首席農技推廣專家、農技指導員、責任農技員為主要形式的新型農技推廣責任制度,配套制定了《杭州市蕭山區農技推廣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蕭山區責任農技人員考核辦法》等文件,區財政專門設立農技推廣專項資金每年250萬元。蕭山區也一直重視基層農技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20多年來,把對農技人員的培訓放在各種培訓工作的首要位置,依托各種項目,按照農業部《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大綱》要求,充分利用農業技術培訓基地的作用,對區鎮兩級農技人員進行培訓,切實提高基層農技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指導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農技隊伍建設。要增加人員補充。在鎮街編制允許的前提下,實施全區統一招收農技人員,補充農技隊伍力量。積極配合杭州市農業局開展基層農技推廣特崗計劃調查,為今后落實啟動基層農技推廣試點奠定基礎。要提高待遇水平。通過完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各項政策,使鎮街農業公共服務中心主任能享受相應的職級待遇。借鑒周邊區 (縣、市)先進做法以待遇留人。要改善結構組成。通過繼續教育手段加強鎮街農技人員培訓。組織人員到浙江大學、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等培訓基地學習培訓,邀請專家、教授進行集中教育。加大對村農技干部的培訓力度。2013年換屆選舉以后村級人員調動頻繁,新任分管農業的村干部缺乏農技知識,無法進入角色進行農技指導,要采取封閉式集中輪訓手段加強對村農技干部的培訓力度,提高其服務農業、服務基層的能力和水平。
智慧農業投入巨大,以農戶為單位的經營方式難以適應其發展需要。要創新土地流轉制度,規劃農業產區,落實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政策,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優質特色產業集中的區域組建同類產業聯合發展體,擴大現代農業發展規模。積極創新規模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等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和方式,通過發展訂單農業等方式,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為智慧農業集約化發展奠定基礎。如淳安縣進行的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就是一種很好的探索。針對蕭山區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較低的特點,可率先在規模化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如在圍墾等區域的大型農場、龍頭企業開展智慧農業技術應用。針對各個行業的特點,可優先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資源與環境監測等環節實施應用示范重點工程,以點帶面穩步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1] 張育斌,張倩,王志琴,等.寧波市智慧農業發展戰略與政策選擇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4(5):625-628.
[2] 周翠彬.論職業培訓教育公平的立法保障[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