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萍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58)
海寧市海洲街道是海寧市政府的所在地,總面積23.2 km2。轄有8個城市社區,5個行政村,6個農村社區。農村社區是相對于傳統行政村和現代城市社區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一個比自然村落更具有彈性的制度平臺。它是為形成新型社會生活共同體而構建,需通過整合資源、完善服務來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凝聚力、認同感。所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是加快城市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之一。提高農村社區管理水平,對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文明程度,滿足群眾需求,鞏固基層政權,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在加強農村社區管理方面海寧市海洲街道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在管理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其中一個突出問題是農民的思想觀念一時間難以轉變,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筆者對海寧市海洲街道農村社區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統一,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立足于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立足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立足于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改變農村面貌,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促進農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向現代化轉變。
精神文明建設可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通過培養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農民,逐步提高農民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實力,以應對新形勢下面臨的新變化、新挑戰,有助于促進農民就業,提高農民致富本領。精神文明建設還有助于農民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通過提高文明素質,可以幫助農民抵制和擺脫愚昧落后觀念和陳規陋習的影響,轉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觀念,形成健康、文明、進步的風尚,逐步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
2.1.1 身份轉變不適應
農村社區中的居民以拆遷農戶為主,這些農戶之前較多是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他們都是長期生活在農村,他們賴以生存的就是那幾畝土地,土地不僅是他們的生活來源,更是他們的一種精神寄托。而撤村建居后,農民的土地被征收,他們失去了土地,雖然轉變為非農身份,但是還保留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他們對自己的非農身份還沒有形成認同感,而且他們大部分人文化程度較低、除農業外的生產技能較差、對新生事物接受也較慢,對于農村社區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身份一時間還難以完全適應。而且對于農村社區居民的身份在制度上本存在兩重性,說是“農民”,他們跟行政村的農民已經有所區別,戶籍關系發生了改變,也沒有土地可以耕作;說是“居民”,他們在享受政府相關政策保障等方面還跟城市社區居民有一定區別,所以農村社區居民的身份轉變尚有模糊不清之處[1]。
2.1.2 文化轉變不適應
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民與社區居民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特質,養成了根深蒂固的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農村社區居民在制度上的身份轉變以后,文化觀念的轉變卻不能及時跟上。他們的價值觀和習慣還是農民的傳統文化,沒有城市的歸屬感,文化變遷滯后所導致的文化失調使他們難以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2]。對許多農村社區居民而言,他們已經習慣了土地上的勞作,對土地具有非常深的情感,即使在被征地后,許多老農民想方設法尋找閑置的土地繼續進行耕作。在海洲街道的農村社區周圍,不難見到有一些被征用但目前仍閑置的土地上,農民在這里播種勞作,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約一定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是老農民們生產習慣的延續,他們可以從中享受到收獲的喜悅,也可以用來打發業余時間,這是他們的一種文化寄托。而其他徹底放棄耕作的農村社區居民,他們的閑暇生活大多極為單調,更多的是通過串門聊天、觀看電視節目、打牌等方式來度過,他們還沒有養成主動去豐富自己業余文化生活的意識,他們游離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很難產生與文化相適應的一致性。
2.1.3 居住轉變不適應
撤村建居后,農村社區居民在居住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轉變。海洲街道農村社區的安置方式主要有自建房、四聯排房、公寓房等,都與原來的獨棟獨院的居住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原來作為自然村落的農民,幾乎家家戶戶門前有自留地、屋后有院子,具有非常寬敞的居住空間,但成為社區居民后,居住環境發生改變,一般居住空間都會有所減少。由此會隨之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如占用綠化帶進行花果蔬菜的種植,房前屋后亂堆放、亂吊掛,公寓房內大聲吵鬧干擾鄰居等,一些影響整體環境面貌的現象,這些現象對形成和諧文明的社區文化產生了不利影響。
2.2.1 管理人員缺乏經驗
大部分農村社區管理人員就是原來的村干部,他們缺乏社區管理的經驗,觀念仍然比較落后,工作能力、文化素質、法制觀念、服務意識和管理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對農村轉變為社區這一過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并不了解,也沒有針對性的處理方法,對于很多問題還是采用原來老一套處理方式,但是這些方式對于農村社區管理卻并不適應。而一些新加入的年輕管理人員雖然理論知識豐富,但是對農村情況不熟悉,缺乏對農民習慣的了解,對農村社區的管理更是缺乏實際經驗,一般都還在摸索中前進,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村社區的管理水平。管理水平的不協調,相應的文化管理也就不能及時跟進,這對整個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是非常不利的。
2.2.2 管理重點不突出
從農民到社區居民,面對身份、生活習慣、居住方式等的轉變,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能否從心理上接受這種轉變,這對他們的生活行為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在此過程中,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幫助農民度過這個特殊的心理適應期,是街道和社區的一項重大任務。然而,目前在海洲街道農村社區管理過程中,對這一方面并未引起高度重視,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基礎設施建設中,對于人文關懷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比如缺乏相應的機構供農民進行心理咨詢,農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在這期間遇到的心理煩惱及不適感只能自行解決或者通過與家人的交流進行排遣而得不到專業、準確的指導,如果處理不當,很有可能引發更加嚴重的社會群體性問題。此外,針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也不夠多、不夠廣泛,雖然海洲街道會開展一些針對性的培訓,如烹飪培訓等,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放棄農業生產在家的農民,更加需要一技之長來充實自己,這是發展新職業的需要,也是充實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只有掌握了更多的技能,在心理上才更會有安全感,對失去土地后產生的“無用感”才會減弱,從而形成新的心理寄托。海洲街道對農村社區居民的管理重點不夠突出,尤其是人文關懷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制定的相關政策還是不夠到位,還需要不斷探索和改進。
2.3.1 文化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文化陣地是農民參加科學、教育、文化等活動的重要場所和依托,也是衡量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海洲街道的6個農村社區中都有相配套的文化活動中心,有一些常用的如乒乓球室、圖書室等文體活動場所,這些活動中心的規模和利用率卻各不相同。而且文化活動中心的建成往往晚于農民入住新房的時間,因此農村社區居民在喬遷新居的一段時間內,文化活動可能會陷入真空期,基本的文化活動要求可能得不到滿足。在活動中心建成后,由于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如圖書室藏書量不多,難以滿足各個年齡段農民的讀書需求;室外健身設施不夠,農民參加戶外鍛煉的機會減少等??傊?,文化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否,會對農民的業余精神文化生活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2.3.2 文化陣地功能不夠健全
各個社區的文化陣地雖然設置了不同的功能室,但是這些功能在實際應用中的待遇卻大不相同。有的功能室由于地點設置不合理,不方便群眾直接參與,從而影響了功能室作用的正常發揮;有的功能室在設置之前并未考慮到農村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建成后鮮有光顧,久而久之,功能室就可能面臨荒廢的境地;有的功能室由于管理的疏忽,如設施毀壞不及時修復等致使原本受歡迎的場所失去他應發揮的功能。文化陣地功能的不健全,會減少農民參與的熱情,失去信心,從而不利于發揮文化陣地在農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2.3.3 文化活動宣傳不夠到位
農村社區開展的各類文體活動,一般每年大型的(參與人數200人及以上)不少于3次,小型的也不少于3次,應該說活動的參與面已經比較廣泛了,但是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卻暴露出一些問題。如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有些活動雖然有利于農民自身,但是因宣傳方式簡單,農民并不愿參與其中,有人甚至還認為這些是不務正業,因此有時候必須通過物質獎勵等方式來吸引農民的加入,這無疑增加了社區的財政負擔。此外,在文化宣傳過程中,相關宣傳載體利用不夠,有時候是為了宣傳而宣傳,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卻沒有形成濃厚的文化宣傳氛圍。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基層的文化隊伍還沒有真正發揮作用,主要還是街道社區黨組織、團、婦、民兵等群眾團體在發揮作用,而農民自發形成的群眾組織還未成規模,還具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農村社區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為了與之相協調,培育新型農民迫在眉睫。一方面要針對性地加強科學文化知識教育,讓大家從心理上接受身份的轉變,通過知識的充實,對自己的身份產生認同感,以便更好的適應今后的生活。同時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強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讓他們更具集體觀念,使他們從舊有的觀念、習俗和思維定勢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樹立新思想、新道德,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3]。另一方面要加強實用技術的教育培訓,讓他們在失去土地之后能夠重新為自己定位,找回信心,開創新的就業領域,引導他們把握市場經濟規律,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達到致富目的。只有從身份、生活方式等方面適應轉變,農村社區居民才能有更大動力去面對新的挑戰和變化,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扎實的基礎。
對社區建設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要提高認識,要加強對農村社區管理工作的領導,根據各個社區的實際情況,適當調配人員充實社區管理人員隊伍,通過提高社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把工作能力、服務意識強,思想作風過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優秀人才選拔到社區管理者隊伍中來,以適應社區面臨的新任務、新挑戰。加強原有社區管理隊伍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各項素質水平,增強實際工作能力,完善對社區干部的績效考核機制,讓大家更具緊迫性和責任感,更好地提升社區管理整體水平[4]。
要突出管理中的重點工作,認清這些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將突出問題擺上重要位置,采取針對性方案進行解決,確保農村社區居民無后顧之憂。同時要建立和完善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實現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強而有力的制度保障。
要加大文化陣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文化陣地功能,健全文化服務網絡,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要精心設置活動載體,關注群眾所需,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真正讓群眾能積極參與其中并體會到活動帶來的快樂與享受。要加強文化宣傳,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可以探索利用各種新的載體,讓農民自發形成的群眾組織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風尚,弘揚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美德,讓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社區居民心中深深扎根。
總之,農村社區的建設,不僅僅是農村環境面貌的改觀,更是農民精神文明生活的一次洗禮,在這過程中,要認清目前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加強精神文明教育和領導管理,從而改變農民身上落后的思想觀念,造就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技能的社會主義新農民,以應對當前面臨的新挑戰、新問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扎實的基礎。
[1] 國虹.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文化滯后現象分析 [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7(4):54-57..
[2] 張海波,童星.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社會適應[J].社會科學研究,2006(1):128-134.
[3] 王拓彬.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江西社會科學,2001(12):206-207.
[4] 王偉博,魏麗華.淺析當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 [J].甘肅農業,2006(2):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