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蛟,何騰兵,蔣 影,林昌虎,3,4*
(1.貴州大學,貴州貴陽 550025;2.貴州省植物園,貴州貴陽 550004;3.貴州省科學院,貴州貴陽 550001;4.中國科學院 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貴州貴陽 550002)
貴州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為工業發展較緩慢,使環境免遭大幅破壞,但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近年來出現的許多非法小煤窯、小礦山等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在技術水平低、污染較重的情況下對資源進行粗放性、掠奪式開采,導致生態破壞,甚至引發地質災害。本文利用SWOT法,從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4個方面對貴州的生態環境產業進行分析,討論貴州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的方向和潛力。
國際上對生態環境產業有狹義和廣義2種理解。狹義的理解主要是終端控制,即對環境污染的控制與減排、污染清理及廢物處理等方面提供產品和服務;廣義的內容則包括生產中的清潔技術、節能技術,以及產品的回收、安全處置與再利用等。薛占海[1]認為,生態環境產業就是把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產業發展融為一體,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產業來發展,在恢復生態和環境重建中發展產業,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實現區域內資源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曹曼[2]則認為,生態環境產業是指環境的保護、修復、維護的生產活動及與之直接相關的服務活動。2004年,我國將環保產業定義為“國民經濟結構中為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恢復、有效利用資源、滿足人民對環境需求,以及為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產品和服務支持的產業”[3]。綜合國內理解,生態環境產業的內涵不僅是保護和恢復環境,更是與產業結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資源,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使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出現雙贏的局面,在利益驅動下,讓生態建設由被動實施轉為主動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2.1.1 氣候優勢
貴州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適合農作物和牧草、林木的全年生長發育,既有利于種植業增加復種指數,也有利于畜禽全年均衡生長。豐富的光熱資源使從亞熱帶到暖溫帶的作物幾乎盡有。溫和濕潤的氣候條件促進農、林、牧各業的高產、優質、高效發展。全年霧日多、日照少、夜雨多、空氣相對濕度大等條件為喜陰濕、忌烈日的植物和作物生長發育提供獨特的生態氣候條件[4],并呈現出“易地而竭、隔界不長”的現象,適于發展特色農產品,如湄潭翠芽、都勻毛尖等。近年來,貴州特色農業穩步發展,貴州中藥材、茶葉、核桃、辣椒等成為本省農業結構調整的亮點[5-6]。
2.1.2 自然資源優勢
能源資源豐富。貴州能源以水和煤炭資源為主。據資料統計,貴州目前水資源總量為956.54億m3[7],而河流落差較大的特點有利于水電的開發及大型電站的配置;煤炭儲存量為475.51億 t,居國內第五[8],豐富的煤炭資源不僅為發展火電奠定了基礎,更為“西電東送”及煤化工發展提供保障。近年來,為了跟上國際步伐,貴州也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截至2011年底,核準風電開發項目15個,批準22個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開展前期工作,已建成56 kW太陽能建筑物一體化光伏發電示范項目,開展貴州核電項目選址規劃準備工作,并將垃圾發電技術引進畢節。
礦產資源豐富。全省發現礦產 (含亞礦種)128種,其中76種已探明儲量[9]。重晶石和汞礦儲量位于全國第一,分別為9 236.17萬 t和3.10萬t;錳礦和冶金用砂巖儲量則位于全國第二,分別為15 246.99萬t和8 512.80萬t;磷礦和硫鐵礦儲量位于全國第三,分別為31.4億 t和7.83億t;除此之外,鋁土礦、銻礦等都位居全國前列。豐富的礦產資源為貴州發展以磷為重點的化學工業和以鋁為主的有色金屬工業及建材工業提供資源基礎。據2007-2012年資料顯示,第二產業對經濟的貢獻比重較大,而在第二產業中工業的貢獻較大。貴州工業的大力發展依靠的是豐富的礦產資源,可見礦產資源對貴州經濟起到支撐作用。
生物資源豐富。全省野生動物資源1 000余種,植物資源有森林、草地、農作物、藥用植物、野生經濟植物和珍稀植物等6類,其中藥用植物資源3 924種,占全國中草藥品種的80%[9]。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使民族藥業萌發并蓬勃發展。2011年已建成中藥材規范化示范基地77個,醫藥工業園區8個。除藥用資源外的野生經濟植物資源中,工業用植物約600余種,食用植物約500余種,可供綠化、美化環境及有觀賞價值的園林植物約200余種,具有抗污能力的環保植物40余種,各種用途的生物資源對貴州發展工業、食品業及日常產品提供原材料。
旅游資源豐富。貴州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景觀類型多樣,主要以豐富的森林旅游資源、秀麗的山水風光聞名遐邇。全省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分別為梵凈山、茂蘭、草海、赤水桫欏、習水、雷公山和麻陽河等自然保護區[10-11],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8個。此外,貴州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山區的巖溶地貌,以及在此基礎上發育起來的巖溶植被觀賞性極高,極富地方特色;貴州建立以遵義會議、強渡烏江、四渡赤水、兵臨貴陽等重大歷史事件為基礎所形成的長征文化,賦予了貴州紅色旅游的精神文化特質;貴州省內有漢、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個世居民族[10],各民族歷史悠久,保持各自獨特的民俗和文化,古樸的民族文化旅游對貴州旅游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2.1 交通不便
自從我國加入WTO后,貴州的區位逐漸優化,但由于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海拔較高,切割破碎,地形崎嶇,喀斯特地貌顯著,交通通信建設難度較大,投資大且發展慢。目前貴州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普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0%左右,近年在交通建設方面已有長足進步,在水、陸、空方面都有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仍較大。
2.2.2 生態環境惡化
貴州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且礦產資源豐富,這又使許多不法小煤窯、小礦山層出不絕,粗放掠奪式資源開采不僅造成嚴重污染及生態破壞,甚至引發地質災害。據貴州省環保部門顯示,曾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銅仁萬山汞礦因資源枯竭而關閉,留下的廢礦渣堆積如山,使河床不斷升高,經大雨沖刷或滲漏而污染水源[11]。在貴州西部的赫章縣,興建于20世紀90年代的土法鋅礦冶煉區污染嚴重,導致周圍農地減產甚至絕收,大量堆積的廢渣在大雨沖刷下,毀壞了大量農田,同時污染河流,使更大范圍的農民生活和生產用水受到嚴重影響[12]。盡管采取了一系列國家級整治工業污染的行動,但因受經濟環境、基礎條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絕大多數鄉鎮企業在發展中仍忽視環境規劃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區污染嚴重。
近年來,隨著政府的重視,農業逐漸發展起來,而農民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和防治效果,盲目加大農藥的使用量而造成土壤板結;在雨水沖淋下,農藥進入河流、湖泊、地下水等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污染水體[13]。據資料顯示,截止2012年,農藥使用量已達14 450.2 t。
我國環境產業初步形成是在1973年第1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之后,隨著國家對環境產業的重視,貴州也加強了政策調控。從2002年貴陽市成為我國第1個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建設試點單位,至2004年我國第1部建設循環經濟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條例》出臺,都表明貴州省對環境產業的逐步重視。2012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后,貴州規劃在“十二五”期間建成10個年產值超過200億元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20個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省重點產業園區,建成1批體現地方特色的產業園區[14]。
2.4.1 生態環境產業尚不成熟
在國外,環保產業備受重視,但其內涵和外延不斷變化[15],使其產業邊界及內容較模糊,難以界定。我國生態環境產業尚不成熟,而貴州屬于后發展省份,產業模式、技術手段均不成熟,且政策不完善,自主創新能力低。雖然國外有很多成功案例,但也不能照搬經驗,應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環保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在污染治理、預防產品及技術服務領域占環保產業收入較小,且自主創新能力弱,行業規范條例的建設落后于產業發展等都是目前環保產業的弊端[16]。投資不足、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不能形成規模經濟及技術水平偏低是制約環保產業的瓶頸[17]。
2.4.2 生態環境較脆弱
貴州省喀斯特面積13萬km2,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73.1%,為全國之最[18],石漠化的加劇惡化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使山區土地資源喪失,導致水土流失嚴重,進而引發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給工農業發展及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危害,加之農業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困難,對經濟發展極為不利。目前,貴州土壤面積共159 100 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4%,可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壤僅占全省總面積的83.7%,農業土壤資源明顯不足[7]。
從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4個方面對貴州生態環境產業進行具體分析可以得知,貴州發展生態環境產業具有獨特優勢,也是貴州發展經濟、走國際化路線的必然選擇。貴州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資源優勢,以此為依托,逐步將工業規范化和生態化,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和醫藥工業園區,形成產業生態鏈,將資源循環利用,使其變廢為寶;利用自身自然環境優勢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和以特色農產品、自然風景及人文特色為主的經濟產業。盡管貴州交通不便,且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被破壞,生態環境產業條件不完善,要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開展產業的任務較艱巨,但近年來交通現狀正逐漸改善,而生態環境的惡化可通過合理規劃和政府決策改進,政府管理者、從業者及貴州民眾都應從各自角度去關注貴州當前形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從而實現生態環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形成產業的國際化。
[1] 薛占海.生態環境產業研究 [D].西安:西北大學,2008.
[2] 曹曼.論環境產業[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6):42-45.
[3] 劉曉靜.中國環保產業定義與統計分類 [J].統計研究,2007,24(8):22-25.
[4] 湯會琳.貴州省情[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1-13.
[5] 劉超,朱滿德.貴州特色農業發展現狀[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4,22(4):100-102.
[6] 田茂霞.貴州的比較優勢與產業發展[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9.
[7] 貴州年鑒社編輯部.貴州年鑒[M].貴陽:貴州年鑒社,2012:78.
[8] 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貴州統計年鑒 [M].貴陽: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97.
[9] 貴州年鑒社編輯部.貴州年鑒[M].貴陽:貴州年鑒社,2011:78.
[10] 貴州年鑒社編輯部.貴州年鑒 [M].貴陽:貴州年鑒社,2010:42.
[11] 黃健琴.貴州萬山汞礦開采史 [J].礦物學報,2012(6):181.
[12] 孫力.貴州赫章土法煉鋅地區重金屬對植物污染的初步研究[D].貴陽: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2006.
[13] 羅繼蘭.貴州農村資源的現狀與生態發展思考 [J].中國農村科技,2012(9):56-57.
[14] 唐明貴.貴州產業園區生態化發展的SWOT分析與對策[J].中國商貿,2012(21):196-197.
[15] 劉嘉,秦虎.美國環保產業政策分析及經驗借鑒[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11,1(1):87-92.
[16] 王剛,解賀林.發展環保產業建設綠色廣東:廣東省環保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及建議 [J].環境保護,2007(18):16-18.
[17] 田宏莉,馮惠娜.我國環保產業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4,22(4):100-102.
[18] 劉京偉,王華書.貴州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 [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6):22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