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評論員
今年5月,《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意見的通知》正式公布。盡管時間已近過半,但作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開局之年,深化改革仍被視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經濟體制改革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其實,無論通知內容何時公之于眾,2014年日歷翻開的那天起,改革就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天也沒有停止,一刻也未曾怠慢。因為,若無全面深化改革,國家發展就喪失了動力,企業發展就迷失了方向。
老百姓在一個個、一串串、一窩窩腐敗大案的持續曝光過程中,感受到了央企國企改革的緊迫性和復雜性。任何辯解都顯得過于蒼白。這些年,央企國企確實在不斷做大做強,但累積的公帑養肥了眾多貪官也是不爭的事實。問題何在?原因何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有企業改革是一道全球公認的世界性難題,也自然成為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大題、重題、糾結之題。國企改革的每一次破題、每一點進步和每一個飛躍,都伴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再上臺階。
但,談何容易。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2014年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清單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再次列入六大重點之一。通知要求,“深入研究和準確定位國有企業的功能性質,區分提供公益性產品或服務、自然壟斷環節、一般競爭性行業等類型,完善國有企業分類考核辦法,推動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增強國有經濟的市場活力和國際競爭力”。
所謂改革的頂層設計,大概包含這些內容。既非“國進民退”,也非“國退民進”。國企改革不是為了把國企搞死、搞垮、搞沒和全盤私有化,而是要知所進、知所退,進要有市場活力和國際競爭力,退要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大局。
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今年國企改革的一大亮點,也是當前企業界和經濟界爭議最多的話題。眾人聚焦,意味著離達成社會共識已經不遠,中國的國企改革能否由此破題,人們正拭目以待。
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曾經、現在依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基石。特別是那些規模龐大、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央企國企,一部廠史、公司史,都與共和國的歷史休戚與共。國有企業在特殊的歷史際遇成長過程中,承擔了繁雜的社會責任。徹底消化這段歷史需要時間,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配套與支持。
重要的是,改革的目標已經明確,加快深化改革已成為全民族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