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奕 許能貴 孫 健 徐振華 邸富榮 黃康柏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目前臨床上多偏重于血管性癡呆(VD)的干預,而對血管性認知障礙(VCI)少有干預。通過臨床我們可以發現VD 的認知障礙已比較嚴重,日常生活能力受損亦明顯,其治療效果也差,因此對的早期干預顯得極為重要。腦梗死后的輕度認知障礙(VMCI)是其中主要的一種,本研究擬比較通督調神針刺法和常規針刺法治療輕度VCI的臨床療效。
1.1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美國國立神經疾病和卒中研究所—加拿大卒中網(NINDS-CSN)V-MCI統一標準并修正如下:(1)患者有認知損害,并經家屬或陪護證實;(2)經客觀檢查存在認知損害依據,且認知損害呈波動性進展;(3)總體認知分級量表輕度異常,CDR 0~0.5分;(4)不符合NINDS癡呆診斷標準;(5)認知損害由腦血管病導致,符合:①存在腦血管危險因素;②有腦血管所致的局灶性癥狀及體征;③ 影像學檢查有腦血管病變癥狀;④ Hachinski缺血量表HIS>7分;⑤排除其他可能導致腦功能紊亂的器質性和精神疾病。
1.2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1997年田金洲等制訂的血管性癡呆中醫辨證量表(SDSVD)進行血管性癡呆中醫辨證。它們是腎精虧虛證、痰濁阻竅證、瘀血阻絡證、肝陽上亢證、火熱內盛證、腑滯濁留證、氣血虧虛證。各證候滿分為30分。≥7分為該證候診斷成立。
1.3納入標準 ①年齡55~80歲;②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缺血性中風后3個月以上;④經影像學(CT或MRI)檢查確診為缺血性腦血管病。
1.4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影像學檢查未能發現腦血管病,或檢查結果為腦出血;②嚴重的聽力和視力障礙;③心、肺、肝、腎、腦衰竭者;④老年抑郁癥;⑤老年精神病;⑥失語者。
1.5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住院部患者60例,隨機分配到通督調神針刺組和普通針刺組,每組30例。通督調神針刺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63~72歲,平均68歲,病程3~12個月19例,13個月~3年9例,3年以上2例,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學12例,中學9例,大學6例。普通針刺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61~74歲,平均67歲,病程3~12個月17例,13個月~3年11例,3年以上2例,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學10例,中學12例,大學4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6治療方法 (1)基礎藥物:常規針刺組及通督調神針刺法組均進行基礎治療、排除影響本課題研究的干擾因素。具體參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會,2005)進行。(2)通督調神針刺組:①針具:采用蘇州天協針灸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0.35×(25~40)mm毫針。②取穴:主穴:百會、神庭、印堂、人中、風池;輔穴:太沖、太溪、內關、豐隆、三陰交。隨癥取穴:口角歪斜加患側地倉;偏癱加患側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對側合谷;失語加廉泉。辨證取穴:腎精虧虛證配太溪、懸鐘;痰濁阻竅證配豐隆、中脘;瘀血阻絡證配膈俞、血海;肝陽上亢證配太沖、肝俞;火熱內盛證配內庭、曲池;腑滯濁留證配中胃脘、天樞;氣血虧虛證配足三里、氣海。③操作:常規消毒后,百會、神庭針刺方法針尖與穴位成15°~30°角,沿皮下平刺1.5寸左右,使局部產生麻脹酸感,或放射到整個頭部為度,捻轉速度每分鐘200次左右,每間隔10 min行針1次;其余穴位按病情虛實行補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6次為一個療程,共3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1 d。(3)常規針刺組(《針灸治療學》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①針具:采用蘇州天協針灸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0.35×(25~40)mm毫針。②取穴:主穴:百會、四神聰;輔穴:太溪、懸鐘、足三里、大鐘;隨癥取穴:同常規針刺治療組辨證配穴:同常規針刺治療組,③操作:皮膚常規消毒后進針。進針后按病情虛實行補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6次為一個療程,共3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1 d。
1.7觀察指標 (1)量表操作及評分按3MS、ADL問卷程序,由同一操作者提問和記錄,時間均在下午3~5 點左右,在患者神志清醒狀態下,由本人回答。全部治療前后各測量1 次,按量表提供的標準進行評分。(2)理化指標:兩組治療前及其療程結束后檢測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標本采集:取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肝素抗凝,送本院實驗中心檢測。NO含量采用硝酸還原法測定,SOD活性測定采用WST-1法,試劑盒由南京建成提供。
1.8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F檢驗、秩和檢驗、t及χ2檢驗。
2.1兩組治療前后3MS比較 治療前,治療組3MS量表積分為(66.47±6.61)分,與對照組〔(65.23±6.42)分〕,無顯著差異,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均明顯提高〔(74.43±6.50)、(70.90±7.98)分,P<0.05〕,而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ADL積分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ADL總積分較對照組無明顯差異〔(27.25±4.64)vs(28.64±5.570),P>0.05〕,但治療組與對照組ADL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35.45±4.97)vs(33.26±6.42),P<0.05〕。
2.3兩組治療前后NO含量的變化 治療后治療組血清NO的測定值較對照組無明顯差異〔(43.367±4.64)vs(38.462±5.94),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血清NO的測定值均較治療前顯著上升〔(35.482±5.66)vs(34.245±3.64),P<0.05〕。
2.4兩組治療前后SOD活性的變化 治療后治療組SOD的測定值較對照組上升明顯〔(41.289±6.87)vs(37.457±5.69),P<0.05〕;且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SOD的測定值均較治療前顯著上升〔(31.173±9.76)vs(32.245±6.46),P<0.05〕。
VMCI近年來受到較大關注,加拿大健康與衰老研究項目(CSHA)的研究表明,血管性輕度認知障礙相對于無認知障礙者增加了負面結局的風險,入院率和VD相近,其致死率和VD或混合AD的VCI相近〔1〕。本研究在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上采用了國際上公認的CSHA的血管性輕度認知障礙標準〔1〕,避免了國內研究此病所犯的隨意性的錯誤。MMSE 量表是認知障礙評估的主要量表,但并不適合于中風認知障礙患者的評估〔2〕,故根據CSHA標準,以3MS為主要觀察量表。3MS是MMSE改良量表,已經成功地運用于VCI的大型流行病學的調查〔1〕。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成為近來研究的熱點,中風和認知障礙都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ADL為老年認知障礙的輔助篩查工具,是由美國的Lawton和Brody制定,評定軀體生活和日常生活能力,最初共有14項,每項共4個等級,評分1~4分,總分14~144,分值越大,說明患者的獨立活動能力和機體狀況越差。ADL由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并被推薦用于老年流行病學的研究,常被用作癡呆患者的輔助診斷工具〔3〕。
自由基是引起腦缺血缺氧后神經細胞損害的重要因素,是血管性癡呆及其認知障礙發病的可能機制之一。腦缺血再灌注經各種途徑可產生大量自由基,并耗竭腦內自由基清除酶,造成自由基蓄積,對神經細胞膜和突觸膜的損傷及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MDA)的交聯作用,終致腦細胞損傷,發生智能障礙。NO作為一種自由基,在腦缺血最初幾小時內具有松弛平滑肌、維持腦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對細胞起保護作用,但在隨后的時間里則具有神經細胞毒性作用;研究表明NO還參與動物的學習記憶、神經遞質釋放及腦血流的調節過程。SOD為機體直接清除自由基的重要酶類,也是針刺治療VD及其VCI機制的研究熱點之一。本研究說明針灸治療可以明顯改善自由基的代謝,在延緩血管性癡呆進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認知障礙相當于祖國醫學“呆證”范疇,病位在腦,督脈與腦密切相關。《素問·骨空論》載:“督脈者,起于少腹……足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且腎主骨生髓;《難經·二十八難》云:“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又“腦為髓海”。同時,督脈屬奇經八脈之一,是人體諸陽經脈之總匯,總督一身之陽,為“陽脈之海”。其主干行于脊里,向上行至項后風府入腦,上循巔頂,故督脈與腦、脊髓關系密切,歷代醫家素有“病變在腦,首取督脈”之說。因此我們在治療上提出通督調神刺法治療VMCI,在選穴上重用督脈。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督脈調神針刺法能改善VMCI的認知功能方面,優于普通針刺組,兩組均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兩組無明顯差異。通督調神針刺法都能提高患者血清中SOD活性及降低其血清中NO的含量,且優于普通針刺組。
4 參考文獻
1Rockwood K,Wentzel C,Hachinski V,etal.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vestigators of the Canadian Study of Health and Aging〔J〕.Neurology,2000;54(2):447- 51.
2Nys GMS,van Zandvoort MJE,de Kort PLM,etal.Restrictions of the Mini -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in acute stroke〔J〕.Arch Clin Neuropsychol,2005;20(5):623-9.
3馮 鋒,韓學青,陳 建,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在癡呆篩查中的應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4;14(4):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