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晨
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對教育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計算機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下面就制作課件時如何來表達主題,談一下我的看法。
一、多媒體的設計要圍繞課的主題內容
教師先要了解課的內容,也就是吃透教材,這樣才能明確教學目標,針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課件設計的內容。利用課件手段,創設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情境,把學生引入問題或事件的情境之中,讓他們在課件的情境中“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先找準本課的教學目標:通過作者對桂林動、靜態的描寫來想象如畫般的漓江風景,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同時掌握作者如何運用準確的文字表達漓江水的特點。因此,多媒體的目的就要模擬出漓江環境的氛圍。利用視頻、動畫等技術激發他們學習的趣味性和積極性,為他們創造充分的思考發展空間,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教師要收集能表達主題的素材
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后,在收集素材中篩選出能表達主題的資料。根據第一步的主題,多媒體的材料有:朗誦錄音、竹筏小舟在漓江中行駛的畫卷,山(奇、秀、險)、水(清、靜、綠)畫面以及背景音樂(清幽),文字的背景畫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媒體都會有干擾因素,信息越多干擾越大。學生被無關的信息左右,感官刺激太多,反而抑制了思維活動。如果教師的課件只追求色彩、文字、音樂、三維動畫、視頻等,表面上看學生大開眼界,實際上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甚至忽略了重、難點,也就表達不了主題了。因此,教師課件制作的素材要與主題環境相呼應,根據需要來制作,做到因課而宜,不能全篇一律,并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用恰當的方式化難為易,畫龍點睛。
三、圍繞主題,安排好課件的結構層次
教師在設計課件時,要考慮用什么方式來穿插各個環節,是用菜單式還是熱區響應式等,要根據教學需要和主題確定。制作完成后,教師要對各個環節反復調試、模擬,去掉不合適的素材,最終達到滿意的效果。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合理運用,不能牽強附會,一定要符合教育規律;還要做到詳略得當,表現出主題,才能夠優化教學質量,真正達到服務教學的目的。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