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留峰
摘 要:從歐洲銅版畫的發展史入手,分析了技術因素在歐洲創作版畫與復制版畫分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新技術的發明和出現不僅完善了版畫的語言、加速了版畫的本體建設,而且促進了復制版畫和創作版畫的分離。
關鍵詞:復制版畫;創作版畫;新技術;發展
一、概念
復制版畫——在版畫發展的歷史中,用銅版或木刻臨摹油畫、壁畫、水彩畫、素描等以復制為目的,并且畫稿、制版、印刷過程有明確分工的版畫稱為復制版畫。
創作版畫——在版畫歷史上凡不是復制其他畫種的版畫,并由畫家親手或監督下印制的版畫稱為創作版畫。
二、技術因素的分離作用
版畫自誕生之日就和技術因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說版畫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一個畫種。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早期的版畫更多的是為宗教服務,通過大量復制插圖來宣傳宗教教義,后來版畫又用來復制油畫和水彩,復制性從屬性可以說是版畫的最初特征。但隨著版畫技術語言的發展和提高加上藝術家的親自參與,創作版畫逐步從復制版畫中分離出來,最終形成創作版畫的概念,在這一分離的過程中,技術因素無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下面以銅版畫的藝術發展為例加以說明:
銅版印刷術大約誕生于1430年的金銀工藝制造業領域,銅版畫最初的技法是利用雕刀在銅版上雕出凹線,再在版子上擦入油墨后進行印刷。在一定硬度的銅版上雕出流暢的凹線有一定的技術難度,這要求工匠們需要經過長期嚴格訓練才可以在版面上刻畫出理想的線條,他們大都出生于金銀首飾匠家庭,并且從小就接受嚴格的雕刻訓練。由于雕刻技術上的難度,使得很多畫家難于直接參與銅版畫的制作,他們往往把自己的油畫水彩原作交給工匠們,由專業的工匠通過銅版的制作和印刷進行作品復制,畫家們也樂于把自己的油畫原作出賣版權制成版畫,因為出賣版畫復制權要比出賣油畫原作更為賺錢。因此,當時許多畫家雇傭了雕版師,以來復制自己的作品。16世紀后半葉,簡單的腐蝕技術在銅版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種腐蝕技術要比雕刻技術操作起來方便得多,腐蝕技術首先用防腐蝕的瀝青均勻地涂抹在銅版上,待干后再用針筆在版子上刻畫,劃過的地方防腐的瀝青也被刮去,然后把銅版放進腐蝕液中進行腐蝕,被劃過的地方經酸腐蝕產生凹陷,這代替了雕刀刻畫。腐蝕技術較之于雕刻技術顯得更為方便快捷,技術更容易被掌握,因為做腐蝕版畫所用的針筆和鋼筆的握筆方法差不多,不需要經過太多的訓練就可以掌握,所以,腐蝕制版的方法發明之后,很快在歐洲各地蔓延開來,一些未經過雕刻技術專業訓練的畫家也紛紛地參與其中,他們樂于使用銅版進行版畫創作,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畫家丟勒,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銅版畫,他的銅版畫的主要特點就是刻工精到細膩、畫面豐富,他運用雕刀嫻熟,用精確的排線使畫面組織的井然有序。荷蘭畫家倫勃朗一生創作了300余幅精美的腐蝕版畫,把銅蝕版畫的藝術表現力,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在腐蝕版畫制作的技法上有了許多改進,例如:他發明了硫磺腐蝕法制造出一些灰調子,使畫面看起來更加的渾厚豐富。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腐蝕技術的出現,是版畫史上重要的發明,它使得更多的畫家參與版畫制作,畫家在版畫制作技術上的探索加速了版畫的本體建設,也逐步促使復制版畫和創作版畫概念的生成。
到了17世紀,在銅版制作方法上出現了一種叫“美柔汀”技法,它是由荷蘭人賽金發明。這種方法不需要雕刀雕刻和酸腐蝕,而是用滾點工具在銅版上反復滾壓而在版面上產生無數的小點,再用刮刀和壓刀提亮,這樣就能產生明暗不同的調子,其效果細膩柔和。“美柔汀”技法的神秘感和豐富性吸引了許多畫家創作銅版畫,如英國的維蘭特,他一生致力于美柔汀技法的創作,把美柔汀技法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荷蘭畫家勃魯特林發明了“搖點刀”,搖點刀的發明大大提高了美柔汀制版效率,使畫面更加豐富細膩。到了十八世紀,飛塵法也被普遍的使用,飛塵技法是把點狀防腐材料均勻的撒到版畫上,通過加熱使粉末熔化粘到版面上,將版放入腐蝕液中,未粘上點狀防腐材料的地方均被腐蝕形成凹陷,飛塵法是創造明暗效果的一種銅版畫技法。再到后來一些新的制版技術相繼問世。如:“起底子法”“軟底子法”“糖水技法”“水墨技法”等等。這些新技術使版畫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豐富了銅版畫的表現語言和藝術表現力。如:美柔汀和飛塵的出現,可以在版面中制作出深淺不同的灰調子,這是雕刻技術和線腐蝕技術很難達到的。自從腐蝕制版技術被廣泛應用于之后,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畫家參與了版畫的創作,腐蝕制版技術的易掌握性和表現效果的豐富性使畫家們樂于玩味其中,他們親自制版印刷,完成自己的創作作品,如:西班牙浪漫主義先驅戈雅,他的版畫多產而又風格多變,他善于使用飛塵,常常采用大面積飛塵的技法制造黑色,并且能夠主觀的控制飛塵的大小和深淺,營造更為豐富的畫面空間。由此可見`,新的制版方法和技術的發明和出現,不僅完善了版畫語言,加速了復制版畫的發展,而且促進了創作版畫的發展,復制版畫和創作版畫至此開始逐漸分離。
16世紀銅版腐蝕技術的出現可以說是創作版畫與復制版畫分離的起點,到了19世紀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和發明則是創作版畫與復制版畫分離的終點。19世紀照相機的發明與機器印刷業的飛速發展,使版畫的復制功能相形見絀。歐洲版畫藝術面臨著生存的危機。于是,到了1860年,一些藝術家和商人在英國和法國開展了一個“版畫原作運動”,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版畫的藝術地位,1891年“油畫和版畫家協會”第三次展覽的序言中有這樣的陳述:“什么是版畫原作?它絕不僅僅是有幾個副本的素描,它和一張油畫一件雕塑作品相同,必須是由畫家親自制作,是可以由接受者欣賞、把玩的完整全面的藝術品。”這樣就給創作版畫有了一個很好的界定。至此,創作版畫與復制版畫從實質內容到概念都已明確分開并為大眾所普遍接受。藝術家紛紛投入版畫的創作領域,由畫家親手或監督下印制的創作版畫日益成熟起來。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新技術的不斷產生不僅促進了
創作版畫和復制版畫向各自不同的目標發展,而且加速了創作版畫與復制版畫的分離。
參考文獻:
[1]張奠宇.西方版畫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2]范敏.銅版畫教程.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浙江工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