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勤
在中國人眼中,沒過正月十五就還是新年里??纱藭r就業與用工話題已火得沖淡了年味。這不,前幾天跟弟子們相聚議論就業,領導批來的材料幾乎都是關于大學生和農民工就業問題,媒體上的新聞不少是大學與企業招聘會的消息。今晨打開互聯網,一則《高考理科狀元畢業四年流浪街頭》的長篇報道再次沖擊著我。
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難,一方面是企業用工荒。問題出在哪兒?此問題相當復雜,簡言之,根本原因是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結構錯位。且聽細細分解。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大學畢業生多了。自1999年實行大規模擴招以來,我國的大學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據統計數據,2002年高校本專科畢業生為 133萬人,而2003年激增為187萬人,2012年則高達624萬人。二是大學生的就業觀問題。大多數人還是想端著“鐵飯碗”,要么進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最起碼也要是個國有企業,要么到高收入的外企和民企,其余不予考慮。三是學用對口問題。從高校辦學層次來說,都一味地追求提升層次而忽視提高質量,專升本、二本變一本、設研究生院,而恰恰忽視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層次。當前最缺乏一線高級技工人才,而這恰恰是許多高校看不上或想方設法拋掉的。從專業設置看,大家一哄而起辦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文秘與公關、市場與營銷等“熱門專業”,但又缺乏實力、沒有特色,自然不好就業。四是性別歧視和拼爹現象導致就業中的嚴重社會不公。女生就業難、農村學生就業難問題近年來不僅沒有改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與此形成明顯反差的是企業的用工荒。哪些企業出現了用工荒呢?主要是制造業,類型以中低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為主,區域主要在沿海地區,缺的主要是熟練工人。對這些崗位,本科及以上畢業生自然是看不上的,專科及中技生不少又因學用差距大干不了,這些崗位勞動力的主要來源是新生代農民工。這些二、三十歲的初高中畢業生與他們的父輩完全不同,他們對工作條件有選擇,對待遇有較高要求,希望能融入城市并享受與其他市民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城市生活方式,而這些又正是當下城鎮化的短腿。加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機會增多以及考慮交通等因素,愿意在家門口找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了。
從發展趨勢看,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若干年的較高增長速度,所謂人口紅利呈逐漸消退之勢,第三產業還需大的發展,農業現代化也需要大量有知識的新型農民,因而總體來看就業的供求矛盾不應該太大。問題的關鍵是努力消除結構性矛盾,大學要對人才培養思路來一個大調整,政府要強化就業培訓力度并調整培訓方式,大學生要徹底轉變就業觀念。
眼前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有效辦法是,政府可在農村設置服務于教育、衛生、文化、社會工作的崗位,一方面可有效解決農村公共服務人員不足問題,同時也能使大學生得到鍛煉。以此作為“就業緩沖區”,優秀者可優先錄用為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解決用工荒需要政府和企業聯手整合培訓資源,加強人才供需信息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