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寬 (天津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300000)
人類文明最初大都伴隨河流孕育而生,沿河建立棲居地進而發展為城市,衍生出偉大的人類文明。河道景觀的美化在景觀園林美化里從古至今一直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與人的日常行為息息相關,密切影響人們的文化生活品質。我國河道景觀一共分為了五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從古有之,即從文獻記載從大禹治水到戰國時代李冰都江堰治水而開始了對河流最早的改造,這一時期主要考慮的是防洪防災功能。第二時期從進入隋朝開始開設京杭大運河開始,至清末結束。北宋張擇端繪制的清明上河圖時描繪的場景可以看出除了防災、客運等必要功能,由賞景、酒肆、曲館、花船、自由買賣、橋梁等不同元素共同構成的濱河景觀已經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沿江沿河很多地方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娛樂、休閑的重要活動場所。第三時期從清末至建國前,這一時期為我國濱河景觀的衰落期,主要由于國難頻發使這一重要景觀美化改造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而且多經戰火摧殘使得沿江景觀被嚴重破壞。第四時期為20世紀50-90年代,“與河爭地、增糧增產”的運動在上個時期僅從人們文化生活和視覺觀賞方面的破壞轉向了對江河的生態摧毀。隨著各地工廠建設的如火如荼,大量的廢水開始被排入河流,更加劇了濱河景觀的破壞。當此情況下,部分理性的學者和政府開始呼吁對河道進行治理,但主體仍然定位在防洪、治污、經濟省錢三個點上,建設了大量矩形硬質河岸。大眾視覺審美和人民文娛生活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隨著90年代后期我國東部經濟進入高增長時期,以建設項目拉動GDP,打造城市形象工程的熱潮開始了,為景觀重要性的不斷提高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濱河景觀也自然而然成為這種大潮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濱河景觀美化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時期——第五時期。河道生態修復、濱河景觀美化的改造理念被系統化的從國外借鑒、歸納、提出。主要表現在通過對水體本身和親水空間的創造性處理,使得河道及其周邊地區整體的景觀環境得到提升,進而改變人們的文化觀念,使得濱水景觀重新成為人們日常休閑娛樂的場所。典型例子為近年來天津海河濱河景觀帶的建設,通過整體的規劃改造及法律法規治理,使得過去的“垃圾河”變為了今天的旅游休閑熱點帶,周邊的生活環境也從過去濱河居民夏天不敢開窗的痛苦境地轉為濱河觀景樓盤售價穩居天津樓價榜首的狀態。總體看來,這五個時期中,第一、第四時期均為由于客觀問題,被動的與河道進行對抗,第二、第五時期均為濱河景觀美化的黃金時期。當然,目前我們仍處于探索階段,仍存在過于功利、好大喜功、不科學不理智等盲目性,仍需更加系統化的研究和完善的實踐體系建設。
1.挖掘歷史人文。隨著對現代主義國際化的批判,在越來越多的濱河美化工程中,歷史文脈也越來越多的被提及,越發得到重視,但目前仍存在如下問題:
(1)對河道所在地域的文化歷史挖掘不夠深入,缺乏充分的前期調研和考據,盲目性的對既有建成河道進行模仿、抄襲。存在“學標桿”的方式——即一線城市照搬歐美、二線城市照搬一線城市的粗放式開放模式。這種模式導致各地濱河景觀高度類似,缺乏地區識別性,當地居民和旅游人口也無法從中找到精神的滿足感與文化深度。
(2)政治化介入嚴重。部分區域濱河美化過度的被所謂“政府換屆、形象工程”所影響。一方面出現求全求大,本來應該分步驟、分周期開發的河道路段,偏要一次性全部完成,從而可能出現過度開發或預開發的問題,人為形成了濱河美化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出現了為保竣工周期而不顧設計與施工細節、不顧客觀規律的搶工,但求按期完成“剪彩”的現象,使得現場完工效果粗糙。
2.統籌規劃、綜合考慮。在進行濱河美化工程時候,提綱挈領、通盤考慮的思維有助于形成從視覺到技術、從物質到人文的綜合性的整體提升濱河景觀文化的效果。
(1)對濱河美化工程認識角度單一,僅理解為一種視覺裝飾,缺乏系統的科學手段支撐。目前國內許多城市濱河美化僅僅單從濱河視覺形象上考慮。缺乏完整的生態修復治理的體系,以至于濱河美化工程完工后僅僅一時光鮮,一段時間后又重新變成污染嚴重、惡臭四溢的“臭溝”。
(2)對濱河美化工程缺乏系統的、整體的規劃。部分濱河美化工程在進行時僅著眼于一河、一渠的改造,沒有對周邊區域的道路、功能、液態進行合理的總體規劃。即使對河道物質層面的改造完成的很好,卻仍然無法使之與人的活動緊密結合,進而創造出文娛價值。例如國內某市單方面考慮土地價值,結果濱河兩側絕大部分地段全部為房地產小區,無形中剝奪了廣大市民對該河道景觀的使用權。
3.生態環保,可持續開發美化。目前生態理念和技術已逐漸為國內景觀業所了解和嘗試,部分理念、技術已開始大量應用到濱河美化的設計、施工中,如對原有樹種的保護、增加橫、縱向綠化面積、藻類凈水等。但基于更加理性的利生性生態考慮還有待于加強,體現在水體和岸上綠化兩個方面:
(1)凈水方式與河岸形式未能有機結合,例如垂直硬護坡入水直接對原有河床形成破壞,使得淺水植物生長空間縮小,進而就會影響整個河道生態系統。
(2)目前很多城市濱水景觀兩岸采用盆景式綠化,或模仿西歐大草坪式綠化形態。這種以簡單的人工單一品種替換掉當地原有植物群落的方式,使得澆灌用水量和維養難度增加,也間接造成了綠化層析的單一化。
4.親水空間的處理。親水空間作為人們最直接的靠近水、賞玩水的場所,承擔了使用者的文化娛樂需求和精神需要,也最直接的決定了濱河景觀形象。隨著國內對濱水景觀重視度的提高和投入的加大,親水空間的品質逐年提升,也反映出不少問題,歸納如下:
(1)親水空間的標高上或過于直接分成兩個標高層,上下難以相連;或單調的坐統一標高,垂直湖岸形式,造成親水空間的單調。
(2)受限于濱河規劃不足所形成的狹窄條形地形,親水平臺多以單調條形形態平行河道布置,過度的強調了單一方向感,缺乏豐富靈活的休憩戲水空間。
(3)重視視覺效果大于實際使用感受,大面積石材鋪裝過度使用導致質感冰冷,親和性差。
(4)親水空間沒有相應的配套管理體系,例如眾多燈具被偷盜,影響了夜晚沿河景觀觀賞性及安全性。
1.以前期設計流程推進以民為本、根植地緣、創造性延續當地文脈。濱河美化的核心還應該是以人為本,最大限度的為當地使用者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以濱河區為核心帶形成當地特色的非物質人文文化,豐富大眾的娛樂休閑生活。故應該避免過往河道設計中的“尋找標桿——效果圖優先——領導個人好惡判斷——快速推進施工圖完工”這種粗放快進式模式。采取前期調研——文化挖掘分析——可行性策略報告——初步方案——當地居民公示——方案方向性修行后深化——專家評審——后續深入設計的流程。其中重點應放在文化挖掘分析——可行性策略報告和居民公示——方案方向性修改這兩塊上。
(1)文化挖掘——可行性策略環節應從當地地理特性、植被生態、人文環境、歷史文化、重大事件、重要名人、城市定位等分項入手,采用類比研究方式確定一到數個突破點。并較為詳細的指出從整體平面設計、堤岸設計、親水空間、綠化種植、小品燈具、材料選擇六個方面各自詳細的文化植入策略。
(2)居民公示——方向性方案修改應開設渠道,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意見的溝通,同樣通過以上六個方面的分項,使得公示意見能具體體現到某一個方面上。居民本身作為一直居住在濱河景觀附近的精神文化的載體,通過適當途徑參與設計這一行為的本身即是當地文脈植入的一個重要環節。
(3)濱河美化項目還應發揮創造力,創造屬于自身特有的歷史文脈,將當下也作為未來的歷史的一部分通過設計、施工印刻在該區域河道中。經過以上兩步驟后,在基于社會、歷史文化的充分感性資料的認識基礎上,不妨將其本質抽離出來,固化到特點的物質建造面上,尤其以標志物建設最為重要,最能吸引游客和當地居民的視線,在第一時間里創造一個濱河景觀的形象。美圣路易斯濱河地帶建設的寬192米、高192米的拱門作為其標志性建筑已成為城市形象標志物。
2.在濱河美化開始就要進行策劃,將城市規劃、道路市政、景觀園林、生態治污都融入其中。例如城市濱河天際線是濱河美化立體視覺賞景的一大要素,而這種要素的控制就需要從最早的城市規劃入手。具體案例可見天津海河景觀改造即很好的融合了城市規劃與河道美化,平衡了美化需要、經濟性、市民使用、城市形象等諸多要素,取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
3.力圖將生態治理與濱河美化有機的融為一體,避免單一化、粗暴化的設計標準。綜合考慮河道寬度、深度、護坡斷面、池底形態、周邊綠化、生物種群等要素。
(1)水體治理是第一要素。濱河美化的根本是水,水質的清潔是所有與水有關活動的客觀保證,同時粼粼波光帶給人的來自精神層面的喜悅,甚至是浪花聲也能在第一時間讓人聯想到水的美好。
(2)對濱河區域生態鏈的完整保護。水體、水中生物、河流邊界、原生植物、濱河岸上生物、鳥類、微生物共同構成了一個區域生態體系的平衡。可以考慮將“人工島”、微生物修復技術、原生棲居地等先進修復概念更多的進行利用。例如多孔隙環境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長,促進了以水生植物為食的食草生物群落的形成,進而為魚、蝦群落提供了食物鏈基礎。
(3)對于濱河綠化應從地域適宜性和人文精神性雙方面并重。應將本土性植物作為打造植物群落景觀的主體植物,以視覺立體化、品種豐富化的組團群落景觀替代單一的綠地草坪景觀,同時考慮大眾科普文娛功能的解說系統。同時也應增大創造綠蔭的大喬木的數量。這樣一方面保持了本土植物品種及其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也能激發人們對當地自然景觀的全新認識和美德感受,增加大眾對于本地自然景觀的熱愛,同時群落景觀配合高大喬木也能為人們帶來更好的微環境感受。
4.在對濱河硬質親水空間的美化上,應在考慮視覺裝飾的同時將重心放在空間形態和感受的打造上,靈活的控制岸線形態、豐富臺地高差、靈活巧妙過渡堤岸形式;同時在部分區域考慮河岸空間與城市廣場進行融合,打破原有單一方向的空間感受,拉近濱水空間與城市空間之間的楔形聯系;在各種尺度的濱水空間中通過鋪裝、設施的考慮植入不同的大眾娛樂休閑生活性功能場所也是真正打造以人為本的濱水文娛文化的重要環節。
隨著經濟的發展、觀念的革新,濱河美化這一項目已經從單純的防護、治污、視覺裝飾發展成了打造滿足使用者物質、精神需要的社會活動的場所的多維度、復合作用的重要任務。更多的理性的科學研究手段、歷史文脈追溯、生態植入、人性化考慮必不可少,而最終創造一個以大眾活動為基礎形成的人文生態文化才是濱河美化的根本目的。
[1][美]約翰·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52-54
[2]方慶.京杭運河游憩空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建筑學院,2003
[3]許士國,高永敏,劉盈斐.現代河道規劃設計與治理:建設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水邊環境[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