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君成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610000)
縱觀中國流行音樂無比輝煌的20世紀80-90年代。自20世紀80年代,以崔建的“搖滾樂”和“西北風”為代表,中國流行音樂開始崛起。90年代起,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流行音樂商業化的腳步加快,涌現了一些優秀的作品。商業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但自90年代后期起,由于這一時期的樂迷是出生于改革開放時期的“新人類”,受其影響,這一時期的通俗歌曲乏善可陳,有的只是零星的閃光。縱觀當今的流行音樂,在高科技的包裝下儼然成為了光鮮的產品,歌手們雖然各個外貌出眾,但真正的好嗓音、真正優質的音樂卻越來越少了。音樂的商業性大大超過了藝術性,千篇一律的節奏,無病呻吟一般的歌充斥著這個年代。正因為部分大眾的欣賞能力不能達到某個層次,于是傳媒與某些所謂的藝人就做出低俗的東西來迎合大眾的口味,被這樣的惡俗所包圍,大眾的欣賞能力就日漸降低,然后所謂的藝術再進一步低頭,惡性循環,才會出現諸如《老鼠愛大米》《香水有毒》《那一夜》等惡俗的精神垃圾。這些歌曲嚴重背離了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向,使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
當然這些并不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全部,卻又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當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大眾主流文化,儼然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當一首通俗歌曲的流傳甚至影響到了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們)的生活態度、世界觀、價值觀時;我們應當反思,反思流行音樂的真正價值是什么?藝術的真正價值在于其潛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真正優秀的流行音樂也不應當僅僅只是一件產品,而更應當負載深厚的文化使命,應觸及深層的生命沖動,應追問個體的生命價值,更應是能帶給人類滿足的精神食糧。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具體反映了國家的歷史和民族發展的進程。文化環境對于流行音樂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也同樣受到中國文化環境的影響。
(1)古詩詞成為中國流行音樂點睛之筆
流行音樂是這個時代最具活力、最富于變化的文化符號。生活化的語言已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現代歌詞創作的主流,現代詞匯與文法依然始終占據著歌詞創作的主導地位。但仍有不少的現代歌詞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鑒或引用唐詩宋詞或歷史典故,并取得了成功。早在中國現代音樂創作初期,李叔同、沈心工那批中國最早的新型音樂家,就對本土文化的全新發展做過嘗試,他們在“學堂樂歌”的新式歌曲中開始了最初創作。“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李叔同的《送別》用濃重的中國意境,填詞于美國人奧特威的一曲旋律中,使這首外國歌曲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經典,傳唱至盡。有此造詣的大家,往往學貫中西,通曉古今,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素養,這也就是此類優秀作品數量較少的原因。鄧麗君曾經出版過一張名為《淡淡幽情》的個人專輯,該專輯歌詞的部分大膽采用拿來主義,直接引用了包括李煜、蘇軾、范仲淹、秦少游、聶勝瓊、歐陽修、朱淑真、柳永、辛棄疾、李之儀在內的唐宋名家的經典作品,并由著名曲作家古月、劉家昌、翁清溪等譜曲,詞曲配合巧妙、相得益彰, 再加上鄧麗君內斂婉約的唱腔,使這張專輯成為流行音樂史上足以傳頌的極品,極具中國獨特的文化氣質與藝術內涵,《音像世界雜志》曾將該片評為“十張最適合在夜晚用心聆聽的專輯”。這樣大膽的嘗試并沒有因古老文化的注入而沖淡了音樂作品的流行性,反而成就了作品。古詩詞成為流行音樂的點睛之筆,正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祭奠對流行音樂文化的影響的體現,無論是從豐富流行音樂內涵,還是弘揚中國古典文化的角度,都是值得頌揚的。因而也在時代的驅動下造就了以周杰倫為代表刮起一股強勁“中國風”的新生代,這似乎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流行音樂成功的希望。
(2)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碰撞
中國民族音樂存在了數千年的歷史,源于西方的流行音樂傳入中國則不足百年。自流行音樂在中國出現,西方音樂的配器、和聲以及很多器樂都廣泛應用于中國流行音樂的創作和表演中,然而在中國流行音樂深受西方音樂文化影響的同時,中國的音樂家們也不斷表達著使流行音樂更具中國特色的愿望。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流行音樂開始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西方流行音樂的制約,一部分優秀作品集中體現了東西方文化在音樂上的碰撞與交融,并顯現出自己獨有的特點。由何訓田作曲、朱哲琴演唱的《阿姐鼓》以及鄭鈞的《回到拉薩》都融入了濃郁的西藏音樂元素;由騰格爾演唱的《天堂》,在和聲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的羽調式,是蒙古族民歌與流行音樂的融合;馮小泉的《中華民謠》、《冰糖葫蘆》是其頗具影響力的代表作,《中華民謠》中運用包括鼓、叉、揚琴、笛子等在內的眾多民族器樂,民族味十足,他志立于在全球范圍內傳播中國文化,并在流行音樂和民族新音樂兩個領域里取得了眾多成就,被稱為“民族新音樂的奠基人及先行者”“新古典主義代言人”。“它的價值并不是簡單的體現在東西方音樂元素和技巧的融合,而是它將流行音樂這一源于西方社會文化的產物民族化的同時,又為中國音樂的發展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豐富的民樂因素的加入,盡管不是流行音樂文化發展的必然,卻使中國流行音樂的表達形式不再單一,對于作品的詮釋有了更多更新的途徑,不僅使作品內容更加豐滿,也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拓寬了思路。
(3)樹立中國流行歌曲的本土演唱風格
流行音樂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它張揚的是個性,只要是有特點、新穎、有風格的作品或表現形式,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演唱方法和技巧方面樹立自己的風格也是有尤為重要的。中國流行音樂經過了進一個世紀的不懈努力,與歐美流行音樂存在著一定差距或者更準確得說是一種差別。歐美通俗演唱方法,主要是以富有激情和即興的表演方式來體現。同時,繼承了嚴肅音樂一部分的發聲狀態,比如真假聲轉換、高音華彩部分、跳躍技巧、連續跨越八度音區的聲音展現。許多發聲方法和技巧是借鑒了早期教堂福音歌曲和靈魂音樂的精髓。中國流行音樂演唱最大的特征是陰柔有余而陽剛不足,缺少即興演繹,另外因受傳統民歌演唱的影響,更多的時候表現得一板一眼。當然我們更應當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不應自慚形穢。因為“并不存在絕對正確、絕對標準的聲音概念,各種聲音概念都是相對得存在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之中。”因此,對某種聲音概念進行正誤的判斷,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具意義的。正如校園歌曲更適合用輕松抒情的方法演唱。校園民謠是民謠音樂的一個分支,多自彈吉他伴奏,內容大都描寫大自然的景色、校園生活、懷念故鄉或抒發青年人的愛戀之情。復雜花哨的演唱技法自然不適合這類歌曲,輕松質樸的說話式演唱反而更能抒發純真的情感。如由高曉松創作,老狼演繹的《同桌的你》《戀戀風塵》《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還有沈慶的《青春》、小柯的《遙望》、樸樹的《那些花兒》等等,這些作品大都通過如同說話一般的演唱將每段故事、每段情感娓娓道來。“聲音概念與人的認識水平、音樂審美取向密切相關,也會因人而異,從這個意義來講,也體現出很強的主觀特點。”輕柔抒情的演唱方法則是校園歌手根據自己對中國校園文化的理解以及校園民謠歌曲特點的需要進行的詮釋,演唱時重感情輕技巧的表達,自由不羈,親切自然,易引起聽眾的共鳴,這是一種中國式的演唱風格。
除了之外,戲劇唱腔融入流行歌曲的演唱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國戲曲源遠流長,京劇更是被譽為國粹。陳升在《One Night In Beijing》的創作與演繹中就另辟稀徑,將傳統京劇的旋律融進其中,運用京劇的唱腔和通俗唱法,這種古今一體的詮釋頗具新意。2004年,信樂團將這首歌曲重新編排,搖滾特質的融入和高亢的嗓音詮釋,使這個創意十足的作品更具震撼力,同時贏得了市場。還有王力宏的《花田錯》中“說好”“擁抱”“請”等字的轉音的處理都明顯借鑒了京劇的唱腔。周杰倫的《青花瓷》中“在等你”“千萬里”等字的發音也有戲劇的唱腔的影子。此外,內地一位叫后弦的年輕音樂人,將古典宮調式音律與R&B、說唱等音樂手法雜糅入專集《古·玩》之中,其中歌曲《西廂記》的開頭便引用了黃梅戲的唱腔,也十分出彩。
近年來,由于藝術類大學的分數線門檻較低,在“高考指揮棒”的驅動下,藝術教育招生不斷升溫。但隨之而來的是,很多藝術生由于文化素質較差,在升入藝術類高校后,很難適應藝術培養的要求,更談不上在藝術領域有所造詣了。因此,在強化專業知識的學習的同時,學校應加大對文化知識的教育力度,學生也要重視文化知識的積累。從事流行音樂創作和音樂表演事業的同仁們也應重視自身素養的提升,尤其重視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因為只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素養,才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才能在作品的創作或再創作中得心應手,也才能在對作品的詮釋時做到游刃有余。在中國流行音樂本土化的塑造過程中,重視文化知識的積累是一項重要環節。
任何藝術形式中都有優劣的成分,中國流行音樂在發展中也會不可避免的出現一定問題。當代青少年應樹立正確的藝術觀,提高對藝術的審美能力,崇尚真正美好的事物,屏棄惡俗的精神垃圾,建立好與壞的評判標準,提高流行音樂的欣賞層次。這樣才能使更多真正具有藝術性的本土化中國流行音樂擁有較多的市場份額,為更多的人們所接受、欣賞。另外,改變傳統思維模式,用一種寬容的態度接受藝術的創新或再創造,以理性的態度對待流行音樂作品及其演唱者的成功或失敗,不盲從、不跟風。也不盲目崇拜所謂正確科學的聲音概念,對流行音樂建立自己的認識。正確的藝術觀對于樹立中國流行音樂的本土特色有著深遠的思想意義。
從藝術的本質上看,中國傳統文明與流行音樂文化并不抵觸。在中宣部、中國音樂協會的號召下,全國各省市級文聯、文化廳都針對各地的文化特點,通過研討會等形式踴躍地宣揚挖掘流行音樂民族化即樹立中國流行音樂本土特色。強調指出對包括民族音樂、原生態等在內的古老文化形態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正是中國流行音樂的生命力所在。各種藝術形式間較好的融合往往能發揮出巨大的效應,前邊所列舉的包括中國古典詩詞在流行音樂中的運用、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交融在內的等等現象,都很好的證明了這一觀點。只有深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流行音樂中呈現多種多樣的中國元素,才能創建出更多不同于別的國家地區的流行音樂文化。樹立中國流行音樂本土特色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是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光明大道,意義深遠,也任重道遠。
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已經進入現代社會,肩負著精神文明建設的巨大任務,應發揮它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當代的流行音樂文化必須具備當代特征,不論是流行音樂文化還是古老的民族文化,都隨著時代和這個時代的人的需要而發展變化,這本身便是一種創造,一種不脫離傳統并以現代生活為根本的創造。我們是世界上民族音樂最豐富多彩的國家,豐富的音樂文化與悠久的歷史文明交相輝映,為世界所贊嘆。我們有責任發揚光大,并創造出富有中國特色的流行音樂。筆者認為,推動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根本動力還是中國古老文明給予的養料,中國深厚的文化是孕育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壯大的肥沃土壤;發掘流行音樂本土化,挖掘出更多有中國特色的流行音樂,平衡藝術性與商業化,才是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康莊大道。
[1]葉婷.《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價值》.載《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
[2]李世鵬.《當代中國通俗歌曲美學特征初探》,《藝術探索》,2007.4.
[3]史小玲.《論聲音概念與聲樂演唱》.《中國音樂學》,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