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晶
用15年走過了美國40年走過的道路,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國獲得了爆發式增長,并將繼續快速增長。
合同能源管理是近年來國家重點推行的一種以運用市場手段促進節能減排的機制。合同能源管理能夠使市場多方共贏,因此在政府的推動下,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國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
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以來,合同能源管理在北美、歐洲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在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合同能源管理已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節能產業。1996年,世界銀行第一次把合同能源管理這一概念帶到中國。到2010年,中國合同能源管理的投資已經達到40億美元。美國是合同能源管理的鼻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其能源管理合同的投資也就是40億美元到50億美元的規模。這就是說,“中國用15年走過了美國40年走過的道路”。10多年來,一批專業節能服務公司隨之興起。來自政府監管的壓力和企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使合同能源交易呈爆發式增長。
尤其是近年來,我國政府加大了對合同能源管理商業模式的扶持力度,合同能源管理市場發展更為迅速。2010年4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財政部出臺了《關于印發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從政策上、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由2000年的3家,發展到2013年通過國家發改委備案的有3210家,其中含第一批和第二批取消的32家。 “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服務產業持續快速發展,不斷走向成熟:從2006年到2010年,EMCA會員從89家遞增到560家,增長了5倍;全國運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實施節能項目的節能服務公司從76家遞增到782家,增長了9倍;節能服務行業從業人員從1.6萬人遞增到17.5萬人,增長了10倍;節能服務產業規模從47.3億元遞增到836.29億元,增長了16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資從13.1億元遞增到287.51億元,增長了22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形成年節約標準煤能力從86.18萬噸遞增到1064.85萬噸,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從215.45萬噸遞增到2662.13萬噸,增長了11倍;節能服務產業拉動社會資本投資累計超過1800億元。
預計到2015年,環保服務業產值超過5000億元,其中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超過50家,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及電力行業煙氣脫硫脫硝等領域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占全行業的比例大幅提高。前瞻網分析認為,能源合同管理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將帶動節能技術研發創新、節能產品制造、節能工程設計、節能咨詢評估等相關行業和機構的大力發展,形成以節能服務為核心的配套產業鏈,成為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的節能環保產業中最重具市場化、最具成長性、充滿活力、特色鮮明的朝陽行業。
合同能源管理的推行深刻影響了8個重點高耗能行業,包括鋼鐵、水泥、冶金、焦炭、電石、煤炭、玻璃、電力行業。根據國務院發布的《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要實現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并且把任務落實情況納入地方政府績效管理,實行問責制。企業由此感受到強大的外部監管壓力,特別是鋼鐵、煤炭、電力、石化、發電等耗能大戶,只有通過節能降耗方式進行精細化成本管理,提高生產科技含量,才能應對目前的挑戰。因此高耗能企業對節能減排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積極主動參與。
1997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登陸中國。相關部門同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共同開發和實施了“世行/全球環境基金中國節能促進項目”,在北京、遼寧、山東成立示范性能源管理公司。運行幾年來,3個示范合同能源管理公司項目的內部收益率都在30%以上。在國家主導下,市場模式下發展起來的一批專業的節能服務公司在運用合同能源管理上都已趨于成熟。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國節能減排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自1998年我國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機制以來,節能服務產業規模逐漸擴大,許多用能企業對合同能源管理這種新型節能減排改造機制也逐漸熟悉并接受。
合同能源管理機制被引進國內以后大大促進了國內節能企業的發展,很多節能企業由單純的制造節能設備,轉變為節能投資,這在促進節能減排發展的同時也加快了節能企業本身的快速成長。更有很多企業將企業的重點發展放在了合同能源管理上,使得合同能源管理在引入中國后逐漸適應了中國的能源環境,在運營上一步步地走向完善和合理。2012年,中國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已經從2011年的1250.26億元增長到1653.37億元,增長32.24%;全年實現節能達1828.36萬噸標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4570.9萬噸。
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八大高耗能行業的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從未來節能服務的市場來看,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場前景廣闊。
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控制在42億噸煤以內,這意味著將來很多年內企業節能降耗的責任將非常艱巨,同時也意味著節能市場有巨大潛力。節能環保工業將進入爆發期,就像20世紀90年代的IT工業一樣大發展,這一點毋庸置疑。“十二五”期間,一系列產業調整規劃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將是相關節能環保行業扶持政策出臺的密集期。
如今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升至全球第2位,未來的節能市場至少和美國相當,甚至可能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市場。據預測,到2015年,國內節能服務產業大軍中將出現年產值達5億元的企業50家,年產值達2億元的企業100家,整個節能服務產業年產值將突破3000億元,工業和公共領域的內需將成為中國節能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驅動力。
《2013~2017年中國合同能源管理(EMC)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到2015年,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將力爭發展到2000多家,其中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約20家,節能服務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累計實現節能能力6000萬噸標準煤。此外,國家還將建立全方位環保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具有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程施工、調試運行和維護管理一條龍服務能力的總承包公司,大力推進環保設施專業化、社會化運營,扶持環境咨詢服務企業。
若無意外,中國的節能服務產業將會在下一個5年迎來快速發展。
合同能源管理雖然能夠讓各方實現共贏,但在實際推廣中卻并非一帆風順。
合同能源管理,其實質就是由節能服務公司給用能單位提供節能服務,用能單位給節能服務公司以合理回報。這種能源管理模式,對企業來說,被稱作“不花錢的節能”。按理說,這種“無成本”的新型節能方式,企業沒理由拒絕,但事實卻非如此。
“合同能源管理在國內推廣遭到冷遇,誠信危機是最大障礙。”一位業內人士坦言。目前,具有監管評估企事業單位節能效益的“第三方”中間機構還很少。有節能量審核資格的單位數量少,這也是阻礙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的一大障礙。曾發生多起企業拒絕向能源公司支付費用的事件,主要就是由于對節能量的認定存在分歧。一家能源管理公司的技術人員介紹,他們在一棟寫字樓建筑內部安裝了價值100多萬元的設備,節電近30%,年節約電費30多萬元。正當他們滿心歡喜等待收獲節能成果時,業主卻以當年夏季氣溫不高、氣候變化是用電減少的主要原因為由,拒絕支付相應費用。
據了解,合同能源管理遇冷,還因為不少企業單位的節能理念有所偏差,認為就省了那么一點電費,而且省下的錢還要與合同能源服務企業一定比例分成,不值得做。許多企業主只關心產品能否多賣出1元錢,卻不在乎如何控制1元錢的能源成本。另外,由于節能改造初期投資大,成本回收所需時間較長,有些企業負責人不愿意在有限任期內搞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