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杰 張曉剛 毛順兵 孫 炯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重慶 40006)
心血管疾病患者很容易合并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此類患者通常會有焦慮、抑郁、敵意、譫妄、睡眠障礙等明顯的心理反應,其中焦慮和抑郁最為常見〔1〕。本研究擬通過觀察和分析冠心病患者瞳孔變化,評估其焦慮、抑郁的程度。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2年1~12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住院或門診就診患者120例,男52例,女68例,年齡60~89〔平均(71.43±8.02)〕歲。其中冠心病患者80例,非冠心病患者40例,共分為3組。非冠心病患者為對照組,冠心病患者依據SAS和SDS評分分為焦慮抑郁組和非焦慮抑郁組,每組均為40例。入選標準:年齡≥60歲,無明確的精神疾病史及認知功能障礙,未服用精神藥物,近期無急性感染存在,無糖尿病史。冠心病診斷根據文獻〔2~4〕。
1.2 研究方法 采用SAS和SDS測定患者焦慮、抑郁程度。使用數碼單反相機拍攝瞳孔視頻。檢查前1 d禁止服用咖啡、茶等影響自主神經功能的食物。拍攝前患者進入實驗室休息10 min,以適應室內光線,拍攝時間為3 min。瞳孔圖像分析軟件已經由專業程序員設計開發完成,瞳孔視頻文件通過該軟件分析處理,得到瞳孔直徑和虹膜直徑的像素值及兩者比值。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采用 t檢驗,兩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
2.1 3組患者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比較 對照組、焦慮抑郁組和非焦慮抑郁組 SAS評分分別為(30.45±3.47)分、(49.15±5.90)分和(29.00±3.95)分,焦慮抑郁組 SAS 評分大于非焦慮抑郁組和對照組(P<0.01)。非焦慮抑郁組和對照組之間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焦慮抑郁組SDS評分(49.70±5.61)分大于非焦慮抑郁組 SDS 評分(26.35±4.52)分和對照組 SDS 評分(26.20±3.68)分(P<0.01)。非焦慮抑郁組和對照組相比較,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3組患者瞳孔/虹膜值比較 焦慮抑郁組瞳孔/虹膜值為0.47±0.05,大于對照組(0.37±0.06)和非焦慮抑郁組(0.42±0.07);非焦慮抑郁組瞳孔/虹膜值大于對照組(均P<0.05)。
2.3 焦慮抑郁組SAS、SDS評分及瞳孔/虹膜值三者間相關性分析 患者SAS和 SDS評分呈正相關(r=0.884,P<0.01),說明SAS評分越高,SDS評分也越高。SAS、SDS評分和瞳孔/虹膜值的相關系數 r分別為 0.485 和0.455(P<0.05),說明二者均和瞳孔/虹膜值呈正相關即評分越高,瞳孔/虹膜值越大。
軀體因素和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發生發展中相互作用,惡性循環〔5〕。焦慮、抑郁等心理危機對于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有著很大的影響〔6〕。
焦慮情緒和抑郁情緒總是一起出現〔7〕。Hamilton研究發現約有95%的抑郁癥患者至少有1次焦慮癥狀。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Michigan大學進行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焦慮和抑郁的共病率達到50%〔8〕。本研究發現SAS和SDS評分呈顯著相關,SAS評分越高,SDS評分也越高,說明焦慮和抑郁同時存在,其嚴重程度相當。
瞳孔動態特征的研究在國外一直是心理科學和生理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陳盛強等〔9〕研究利用瞳孔孔徑動態變化分析測量裝置檢測正常人瞳孔對光反射,對瞳孔在光刺激下的動態變化進行數字攝像,分析瞳孔直徑變化,建立了定量觀察瞳孔對光反射的方法。Bar等〔10〕利用瞳孔動態特征來研究抑郁癥及其治療對心率變異性的影響。Kaltsatou等〔11〕的實驗也證實,瞳孔直徑的變化可以和心率變異性的指標一樣均可以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的功能狀態。在本研究中,瞳孔圖像分析軟件測量瞳孔和虹膜直徑的數值是像素值,是在顯示器畫面中的大小,而并非實際長度〔12〕。瞳孔/虹膜值代表瞳孔直徑,其變化反映瞳孔變化。焦慮抑郁組瞳孔/虹膜值大于對照組和非焦慮抑郁組,反映焦慮抑郁組存在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提示合并焦慮或抑郁障礙的冠心病患者迷走神經功能明顯受損,自主神經功能嚴重失調。非焦慮抑郁組瞳孔/虹膜值大于對照組,反映非焦慮抑郁組的患者也存在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提示冠心病患者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發生變化〔13〕。
通過觀察瞳孔的特征及變化,客觀地評估患者焦慮、抑郁的情況及嚴重程度,對存在焦慮、抑郁的冠心病患者進行相應的干預與治療,對改善其生活質量、疾病的發展和預后都有積極的意義。本研究樣本量相對偏少,且諸多因素如光線、年齡、心理狀態以及藥物使用等都能影響瞳孔大小變化,因此尚需進一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驗證。
1 Strik JJ,Denollet J,Lousberg R,et al.Comparing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s predictors of cardiac events and increased health consump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3;42(10):1801-7.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3):195-206.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4):295-304.
4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25.
5 賈 云,邵 璇.住院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05;19(9):1714-6.
6 李金鵒,姜涌斌,萬鵬程,等.Zung自評量表焦慮、抑郁評分炎性因子及冠狀動脈病變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9):3785-6.
7 Tyrer P.The case for cothymia: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 a single diagnosis〔J〕.Br J Psychiatry,2001;179(3):191-3.
8 Natt D.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symptom〔J〕.J Clin Psychiatry,1997;58(suppl8):11.
9 陳盛強,鄭錦濤.使用瞳孔孔徑動態變化測量分析裝置定量檢測正常人瞳孔對光反射〔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03;20(4):276-7.
10 Bar KJ,Greiner W,Jochum T,et al.The influence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its treatment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pupillary light reflex parameters〔J〕.J Affec Disor,2004;82(2):245-52.
11 Kaltsatou A,Kouidi E,Fotiou D,et al.The use of pupillometry in the assessment of cardiac autonomic function in elite different type trained athletes〔J〕.Eur J Appl Physiol,2011;111(9):2079-87.
12 王 爭,李緒明,鄭子生,等.瞳孔孔徑動態測量軟件的開發〔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7(3):125-7.
13 戴 華,苗德軍,趙黎明,等.靜息心率與老年冠心病關系的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9):9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