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平
(即墨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東 即墨 266200)
老年急性腦血管病(ACVD)是由于急驟腦缺血、缺氧等導致的腦血液循環受阻引起的腦部病變,不僅表現為局灶性神經功能受損,往往并發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等腦心綜合征(CCS)〔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被認為是檢測心肌損傷的金標準,但該酶在其他非心肌組織中也有少量存在,因而缺乏特異性。有研究證實,血清肌鈣蛋白(cTn-I)為心肌損傷最敏感的血清標志物,且僅存在于心肌中具有高度特異性,其含量的變化可有效反映心功能變化,可為臨床ACVD并發CCS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2〕。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ACVD患者,探討其cTn-I 和CK-MB的變化對ACVD診斷的意義。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診治的80例老年ACVD患者,均由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急性腦血管病診斷要點》,經頭顱CT檢查及臨床癥狀確診。男48例,女32例;年齡59~92〔平均(72±5.6)〕歲;腦出血38例,腦梗死2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2例。對照組80例為同期在我院體檢的健康者,男42例,女38例;年齡55~90〔平均(70±6.4)〕歲。
1.2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3、5、7 d空腹靜脈抽血3~6 ml,經過離心提取血清,置入-20℃冰箱保存。cTn-Ⅰ檢測:采用化學發光法,由美國雅培公司提供的AXSYM全自動酶放大化學發光分析儀檢測,試劑盒由雅培公司提供,參考范圍0~0.1 ng/ml。CK-MB檢測:采用美國Beckman公司提供的Cx-9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試劑盒由Beckman公司提供,參考范圍0~25 U/L。對照組同時采靜脈血清提取物檢測。
1.3隨訪及統計學分析 所有患者治療結束后隨訪3個月,統計患者死亡人數。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兩種血清標志物在老年ACVD患者及對照組中的陽性率比較 研究組cTn-Ⅰ及CK-MB超過正常值患者的陽性率(91.25%,87.5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3.75%,5.00%)(P<0.05)且兩種標志物之間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研究組cTn-I陽性73例,陰性7例,CK-MB陽性70例,陰性10例;對照組cTn-I陽性3例,陰性77例,CK-MB陽性4例,陰性78例。
2.2不同病程老年ACVD患者與對照組cTn-I和CK-MB比較 研究組患者cTn-I在發病24 h、3、5 d〔(1.25±0.17)、(1.06±0.23)、(0.78±0.15)ng/m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0.10±0.04)ng/ml〕(P<0.05),第7天〔(0.14±0.05)ng/ml〕逐漸恢復正常水平,而CK-MB在發病24 h、3 d〔(58.67±13.45)、(30.35±10.89)U/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17.56±4.23)U/L〕(P<0.05),第5,7天〔(18.89±6.78)、(17.95±5.42)U/L〕后逐漸恢復正常水平。
2.3預后 所有老年ACVD患者在出院或病危前均檢測其cTn-I和CK-MB含量,結果顯示好轉出院患者其兩種心臟血清標志物均在1個月后逐漸恢復正常水平,而5例死亡患者均表現出心肌酶、心肌cTn-I異常,檢測平均值分別為(0.89±0.43)ng/ml和(37.56±10.45)U/L,明顯高于正常值。
ACVD是老年人常見的多發病,該病發病急驟,可使腦血管突然形成血栓,導致腦梗死,或使腦血管破裂產生腦出血,臨床常見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肢體偏癱甚至昏迷及死亡等癥狀〔3〕。因該病常伴有腦心綜合征導致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早期表現為心電圖異常、心功能下降及心肌損傷標志物含量升高〔4〕。有研究證明,腦對心臟直接控制和調控紊亂即位于下丘腦及腦干等支配控制心臟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的神經中樞,如發生腦出血、腦梗死,會擾亂腦對心臟的控制和調節,出現繼發性心臟損傷。另外由于ACVD導致的神經-體液以及顱內壓升高刺激自主神經中樞等原因往往加重心肌損害。該類患者繼發血液中兒茶酚胺水平增高,從而釋放多種血管痙攣因子,其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氧自由基對心臟造成毒性作用,引起心肌細胞灶性壞死以及收縮耦聯改變,并引起小血管收縮或痙攣,心肌細胞缺血、缺氧,造成心血管活動增強,導致心肌損害加重〔5,6〕。
CK-MB可以反映心肌損傷情況,但缺乏組織特異性,心肌受損后12 h內其含量急劇增加,24 h后達到峰值,持續2~3 d〔7〕。cTn-I是僅存在于心肌細胞的特異性蛋白質,可與心肌細胞的結構蛋白結合,只有小部分分布于心肌細胞胞質內,心肌受損后cTn-I釋放到血液中,早期數小時持續升高,12 h內達到峰值,持續5~10 d〔8,9〕。彭仕軍〔10〕發現,ACVD患者24 h內和病后7 d血清cTn-I陽性率顯著高于CK-MB的陽性率,認為cTn-I具有比CK-MB更高的敏感性。本研究與相關報道結果一致,充分說明cTn-I作為ACVD檢測標志物有更高的靈敏性,主要由于cTn-I作為一種與心肌收縮有關的調節蛋白,僅存在于心房肌和心室肌中,特異性非常高;而且說明在早期ACVD及持續性發病患者中cTn-I檢測具有更高的靈敏性;另外,cTn-I和CK-MB的變化對ACVD的臨床診斷意義重大。
4 參考文獻
1安 翼,董志軍,李文麗,等.Hcy和血液流變學聯合檢測對老年急性腦血管病診斷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0):4508-9.
2尹煥才,唐玉國,王弼陡,等.心肌肌鈣蛋白I與AMI診斷及其檢測方法研究綜述〔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10(19):3782-5.
3毛宇光,沈 青.急性腦血管病合并腦心綜合征患者的血清肌鈣蛋白Ⅰ與心肌酶學變化〔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1;31(11):748-9.
4張 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各種管道的護理體會〔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2;33(2):118.
5楊東曉.肌鈣蛋白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臨床診斷價值〔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06;40(2):173-4.
6李艷霞.Hcy、FIB、D-D聯合檢測在老年急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9):54-6.
7曾 利,高全杰,鄧小飛,等.心肌性脂肪酸結合蛋白診斷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價值〔J〕.重慶醫學,2010;39(15):1991-2.
8鄭培衡,楊榮芳,陳有愛,等.急性腦血管疾病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綜合征的臨床分析〔J〕.廣西醫學,2010;32(9):1070-2.
9趙東婭.急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清肌鈣蛋白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外醫療,2012;31(3):10-1,13.
10彭仕軍.血清肌鈣蛋白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在急性腦血管病患者中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