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平 孫元紅
1.1 一般資料 以54例在2010年12月~2011年6月之間于收治在本院的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共包括女23例, 男31例, 年齡在60~83歲之間, 平均年齡67歲, 病程1~16年不等。感染6例, 呼吸道感染3例, 合并高血壓21例,視網膜病變11例, 合并冠心病13例。其中共有50例II型糖尿病, 4例I型糖尿病,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
1.2 方法 在積極有效的治療原發傷的同時, 除了要對患者進行常規治療, 如:心電監護, 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保持呼吸循環穩定, 減少腦組織缺氧損傷, 吸氧, 補充營養,貧血患者及時輸血并補充白蛋白或血漿外, 還要特別注意糾正低蛋白血癥和低鈉血癥。同時還要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其中的30例神經較為緊張的患者均使用了鎮痛泵, 來鎮痛,以此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嚴重者晚間還應靜脈推注安定注射液。
2.1 一般護理 醫護人員要積極地向患者講述疾病的相關知識、成功案例與控制要領, 以保證患者情緒的穩定, 配合并堅持治療, 提醒患者避免劇烈運動, 但要適當的參加體育運動, 為了增強患者體質, 保持體重, 降低血糖, 要根據患者年齡狀況以及身體素質為患者選擇相應的鍛煉方式及方法,并堅持鍛煉。
2.2 用藥指導 糖尿病患者初入院時的藥物及治療方法大抵相同, 因此, 醫護人員要細心觀察患者用藥的劑量、不良反應及時間, 并及時匯報以做調整, 叮囑患者嚴格遵照醫囑用藥, 切勿自行決定。
2.3 心理護理 多年研究表明, 精神狀況可以極大的影響糖尿病患者血糖變化及發病狀況。情緒平穩、心態放松的患者往往更易吸收藥物, 病況好轉更快更好, 而情緒低落、精神緊張往往導致患者血糖升高, 因此, 應注意改善患者負性情緒, 可以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的指導, 了解其病情, 詳盡的講解糖尿病相關知識和案例, 增強信心, 保證情緒的穩定,調動患者主觀積極性, 鼓勵患者及家屬參加心理講座與糖尿病教育[1]。
2.4 嚴密監測 要嚴密監測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情況,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 密切注意患者的行為變化, 意識神態, 老年人因反應性明顯降低, 尤其在夜間, 家屬及護理人員也較松懈。因此, 護理人員在此時要嚴密監測患者的血糖, 尤其是對于血糖較低的患者。對有渾身無力、嗜睡、饑餓感、面色蒼白、視力模糊等癥狀的患者要及時給予對癥治療。如有患者出現低血糖反應, 為了緩解該癥狀要及時口服糖水等易吸收的食物。
2.5 自我監測血糖 醫護人員需要通過血糖監測記錄來幫助患者分析并找出血糖不穩定的原因, 因此患者及家屬需要盡快學會應用快速血糖測定儀的方法, 并記錄其監測結果,包括每日的用藥量、血糖值、飲食量、特別事件(如發熱等)、每天的運動量和時間、進行血監測的時間, 根據以往病例得知, 年齡越大的患者越要加強監測, 因為其血糖越不穩定。
2.6 并發癥的治療 不同老年患者的并發癥都有所不同,其治療方法要因人而異, 如采取血液透析、降脂、降壓、控制心律失常等。
54例糖尿病性低血糖中有10例是因糖尿病性低血糖而收治入院。主要表現為腦功能損害, 如昏迷、精神障礙、缺乏任何前馭癥狀、瞻望、嗜睡, 稱為“未覺查性低血糖”,原因絕大多數與降糖藥物使用不當有關。此次研究中曾因藥物劑量過大或同類降糖藥物合并使用以及應用半衰期較長的降糖藥物等, 導致了4例患者自行注射胰島素后夜間多次發生抽搐昏迷, 經詢問病史均與長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島素,晚餐過早或胰島素用量過大, 而造成吸收緩慢引發的夜間低血糖。為了防止低血糖的出現, 老年人應在糖尿病服藥期間定期測量血糖。
研究分析以上54例老年糖尿病的資料后, 發現老年糖尿病的并發癥以并發糖尿病腎病最為嚴重, 是近年來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 本次研究中的 2例死亡患者, 均死于糖尿病腎病所致的尿毒癥。另外, 糖尿病性低血糖最易被漏診及誤診, 易導致機體各器官的嚴重改變, 因此, 用藥時要密切觀察尿糖、血糖極其療效。在護理與治療方面, 在重視藥物治療的同時, 也要重視心理護理。目前研究表明, 糖尿病的發病與肥胖、過量飲酒、高脂、高糖飲食密切相關, 因此,治療老年糖尿病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控制飲食。
[1]楊美玲, 趙文花, 李明明.老年糖尿病夜間低血糖反應的護理.中國醫藥指南, 2013(23):7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