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華
為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效果, 對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不同的護理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 排除合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及疾病的患者, 排除精神病患者, 排除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其中男54例, 女30例, 最小年齡35歲, 最大年齡73歲, 平均年齡52.8歲;梗死部位:18例患者為前壁, 16例患者為下壁, 14例患者為前間壁, 36例患者為復合壁;發病至就診時間最短為30 min, 最長為9 h, 平均4.3 h;心功能分級:40例患者為Ⅰ級, 44例患者為Ⅱ級;隨機將其分為護理組和常規組, 各42例,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常規組患者常規護理, 給予護理組患者心理護理、吸氧、用藥指導、排便指導等早期護理干預, 并對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治療前后焦慮程度評分、心功能情況、住院時間進行對比。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兩組間比較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例次數及住院時間對比 護理組42例患者中3例患者發生心絞痛, 其發作次數為6次,常規組42例患者中7例患者發生心絞痛, 其發作次數為14次, 護理組明顯優于常規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5.9±4.1)d, 常規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28.4±7.1)d, 護理組明顯短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程度評分對比 護理組患者干預前焦慮程度評分為(56.2±6.9)分, 護理干預后焦慮程度評分為(35.9±6.3)分, 常規組患者干預前焦慮程度評分為(55.8±7.4)分, 護理干預后焦慮程度評分為(49.8±8.9)分, 兩組患者干預前焦慮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兩組患者均有所改善, 但護理組改善程度明顯高于常規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心功能分級情況對比 護理組42例患者中33例患者為Ⅰ級, 占78.57%, 9例患者為Ⅱ級, 占21.43%, 常規組42例患者中24例患者為Ⅰ級, 占57.14%, 18例患者為Ⅱ級, 占42.86%, 護理組明顯優于常規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肌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疾病, 其主要是因冠狀動脈發生病變對心臟供血產生影響, 使得供血驟然中斷, 導致心肌急性缺血引起[1]。該病具有發病急、病情嚴重、致死率高等特點,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命安全[2]。而行之有效的治療及護理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提高治療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院為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護理組42例患者行早期護理干預,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護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 使患者盡快熟悉醫院及病房患者, 同時還要向患者介紹醫生及護理人員的相關情況, 逐漸消除患者的緊張感及陌生感;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加強對提高自身護理水平的重視, 通過精湛、熟練的護理操作逐漸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緊張、擔憂等不良情緒, 使其以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②吸氧。護理人員應嚴格控制氧流量, 起初應加強控制在3~4 L/min, 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可將其控制在1~2 L/min[3]。同時可以患者的病情為依據適當調整給氧時間。從而有效的縮小梗死范圍, 改善患者癥狀。③用藥指導。護理人員可給予患者5~10 mg嗎啡靜注治療, 或給予患者50~100 mg哌替啶靜注治療, 每4~6 h靜注一次, 從而有效的減輕患者疼痛癥狀;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嚴格按照醫生囑咐給予患者溶栓治療, 溶栓后3 d內應定時對患者行尿常規檢查, 并認真對患者的出、凝血時間進行觀察和記錄, 若有室性心動過速或室性期前收縮現象發生, 應及時給予患者利多卡因靜注治療。此外, 護理人員還要囑咐患者嚴格按照醫生囑咐服藥,并且要告知患者正確服藥的重要性, 從而逐漸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④排便指導。便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因此, 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每日定時給予患者便盆;對于不習慣平臥排便的患者可適當抬高床頭, 抬高程度通常應控制在20°~30°;對于已經出現便秘癥狀的患者則應在其有便意時給予其肛門注入開塞露治療, 同時給予患者舌下含服消心痛治療, 并且還要指導患者放松, 并且應囑咐患者不可用力屏氣。
綜上所述, 給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護理干預可有效的減少心絞痛發生, 且有助于患者心臟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焦慮程度、縮短住院時間, 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和應用。
[1] 王姝麗, 張欣, 王莉.臨床護理路徑在預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 2008, 5(01):154.
[2] 林麗霞, 陳凌, 中鐵梅, 等.早期自我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嶺南心血管病雜志, 2010, 2(04):198.
[3] 陳文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術后護理探討.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 1(0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