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瓊
免疫學檢驗是指將免疫學方法應用于醫學領域, 通過抗原和抗體的反應原理, 利用各種標記和示蹤技術來檢測和分析人體的免疫功能和疾病的一門學科[1]。傳統的免疫學檢驗即血清學實驗, 在鑒定病原菌和檢測血清抗體方面有出色表現, 但由于操作步驟繁瑣, 耗時較長, 易受干擾而出現誤判[2]。為了克服這些缺點, 人們不斷改進血清試驗, 并將分子生物學等各種科學理論和技術應用到免疫學檢驗中來, 使免疫學快速檢驗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作者就此做一些總結和回顧, 現報告如下。
傳統的免疫學檢驗采用的抗體來源和檢測標本多是血清, 故也稱血清學試驗, 是通過觀察和測定待測樣品中沉淀物的形成、擴散、凝集及溶血現象, 來分析抗原或抗體的有無及含量[3]。傳統的免疫學快速檢驗技術有很多種,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梅毒快速診斷試驗, 比如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PR)和甲胺苯紅不加熱血清反應素實驗(TRUSR)。這些實驗方法簡單快速, 應用性好, 但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干擾而呈現假陽性, 因此需要做確證試驗后才可做最后的診斷。
膠體金的原理是利用膠體金的吸附功能, 蛋白質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膠體金顆粒表面, 從而完成膠體金標記。膠體金對各種蛋白質都有很好的吸附效果, 試驗不需要特殊設備、操作簡單、檢測快速、靈敏度高。但膠體金技術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容易出現假陰性;嚴重溶血、脂血標本、黃疸等疾病會對結果產生干擾, 影響判斷, 因此應注意試劑的質量控制和確證試驗。較常見的免疫膠體金技術有快速免疫層析試驗(ICA)(如早孕診斷條)和快速斑點免疫滲濾試驗(DIFA)。
傳統的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CLTA)是用化學發光劑直接標記抗原或抗體的檢測分析方法。該技術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線性范圍寬, 標記物穩定、無放射性污染、檢測速度快等優點。但因化學分析本身的不特異性, 制約了整個方法的使用。
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ECLIA)直接以[Ru(bpy)3]2+標記抗體, 反應時標記物在電極表面由電化學引發的特異性化學反應發光, 且此反應過程可以周而復始進行, 從而實現循環發光和多次發光, 具有控制精確、重復性好的優點[4]。而且該方法使用電磁場自動分離結合態和游離態, 從而簡化了檢測步驟, 明顯提高了檢測速度。不足的是試劑價格偏高,很難在基層醫療機構中普及開來。
免疫熒光技術又稱熒光抗體技術, 是將熒光物標記在抗體上, 在抗原抗體反應后, 呈現熒光反應, 從而對抗原進行定位的技術。其與化學發光的區別在于:化學發光是利用化學反應產生光, 無需光源;熒光是光致發光, 需要外加光源。熒光抗體技術特異性強、靈敏度高、速度快。但因存在非特異性染色, 影響判定結果的客觀性, 且實驗步驟復雜, 推廣上還有一定難度。
免疫酶技術是以酶為標記物, 在抗原抗體反應后, 加入底物, 使底物與酶發生顯色反應, 以此對抗體或抗原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常用的免疫酶技術是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 它將抗原或抗體固定到某種固相載體表面, 使抗原抗體反應在載體表面進行, 使步驟簡化, 靈敏度提高。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是目前免疫法快速檢驗領域的前沿課題。
生物傳感器是一門將生物活性材料與物理化學換能器有機結合的交叉學科。生物傳感器用感受器感應生物物質并將其濃度用轉換器轉換為電信號, 根據電信號進行快速、微量的分析。生物傳感器具有靈敏度高、速度快、成本低等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常見的生物傳感器有酶電極傳感器、DNA傳感器等。
生物芯片技術是通過微縮技術, 將大量生物識別分子按預先設置的排列固定于硅芯片或玻璃芯片等載體表面, 利用生物分子的特異性的相互作用(如核酸雜交反應, 抗原抗體反應等), 對蛋白質、細胞等生物分子進行準確、快速的分析,以測定其組分和存量的檢測技術。生物芯片技術常用于疾病篩查和早期診斷。
綜上所述, 隨著科學的進步, 各種新技術新材料被運用到醫學領域, 免疫學檢驗技術也得到了飛快的發展。更快速、更準確、更簡單的免疫學快速檢驗技術將不斷涌現并得到廣泛的臨床應用。
[1] 惠小夏, 王東霞.免疫學快速檢驗技術的應用與進展.內蒙古中醫藥, 2011, 10(15):104-109.
[2] 李曉軍, 武建國.關于免疫學檢驗定位的思考.臨床檢驗雜志,2011, 33(05):114-119.
[3] 尹東光, 賀佑豐, 劉一兵, 等.標記免疫分析技術的發展點評.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1, 15(21):47-51.
[4] 譚順蓮, 莊健海.羅氏MODULAR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應用評價.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0, 14(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