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魏艷芳 劉金花
用藥差錯(medication errors)是指藥物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可預防事件(preventable event)導致的用藥不當或患者受損。該事件和專業技術、藥物產品、操作程序以及管理體系有關。用藥差錯可出現于處方、醫囑、藥品包裝與標簽、藥品名稱、藥品混合、配方、發藥、給藥、用藥指導、監測及使用等過程中, 用藥差錯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身體及精神上的傷害, 同時給醫療機構及當事人帶來名譽上的損毀、經濟上的損失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 而且短時間內難以恢復。作者根據多年藥房工作經驗, 將藥房用藥差錯方面的情況及預防措施總結如下。
1.1 處方差錯 醫師處方不當, 包括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 用藥過度, 劑量錯誤, 兒童用藥不嚴謹, 配伍禁忌, 用藥途徑有誤等, 比如18歲以下兒童禁用喹諾酮類藥和不推薦使用氯諾昔康, 鹽酸嗎啡注射液只允許皮下和靜脈注射, 不作肌肉注射, 克林霉素應嚴格每12 h 一次, 而不應一日一次等。1.2 調配差錯 同一藥名規格、劑型、生產廠家調配錯誤,比如10%氯化鈉和0.9%氯化鈉注射液, 硝苯地平緩、控釋片;名稱相似調配錯誤, 比如氯丙嗪和異丙嗪, 門冬胰島素和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藥品不同外觀相似, 許多廠家的不同藥品在外觀設計上非常相似, 不易分清楚, 比如湖北潛江制藥廠的氧氟沙星滴眼液、珍珠明目滴眼液、阿昔洛韋滴眼液等, 上述情況應特別注意。
1.3 核對、發藥差錯 在調配人員有調配差錯的前提下,如果核對人員責任心不強, 沒有嚴格地對藥品名稱、患者名字進行認真核對, 發藥時不叫號, 就稀里糊涂把藥發出去,差錯事故的發生就在所難免。
1.4 藥物咨詢應答差錯 由于藥師知識水平有限或者工作狀態不好的情況下, 對于用藥咨詢或者藥物使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解答的不明確或錯誤, 容易造成患者出現用藥差錯。
2.1 客觀原因 新藥品種繁多(包括老、新藥一品多規、多生產廠家), 管理方式落后, 藥品分類不科學, 相似藥品未做區分處理, 高危藥品未做警示標識, 藥品未實行貨位碼管理等;就診量大而候診時間短, 藥師業務水平的差異, 藥師分工不明確等。
2.2 主觀原因 藥師工作情緒化, 疲倦, 醫患之間的用藥溝通不夠;違規操作, 對錯誤處方未及時發現, 未按照調配制度或流程操作, 沒有做到“四查十對”, 導致調配錯誤, 比如藥品的劑型、規格、品種、給藥途徑、用藥時間、給藥速度、配伍以及發藥對象錯誤。
3.1 人員崗位安置到位 根據每位藥師工作特點及技能進行合理分配到每個崗位, 安排高級技術人才到關鍵崗位把關,將有可能發生的差錯幾率降到最低點。
3.2 制度流程執行到位 修改滯后的制度與流程, 使之與藥學發展相適應。藥師認真執行, 嚴格做到雙人核對與四查十對, 規范藥品調劑操作, 藥品貨架管理、養護管理、效期管理等責任到人, 做到科學管理。
3.3 用藥咨詢服務到位 藥師進行用藥咨詢服務時, 不能蜻蜓點水般敷衍了事, 既要認真, 又要全面, 解除患者用藥疑慮和對藥品的恐懼心理, 教會患者正確用藥, 加強其用藥依從性[1]。
3.4 業務常抓培訓到位 藥劑科把藥師工作中常犯、易犯的用藥差錯進行總結, 對現行藥品進行ADR信息收集及藥品質量評估并定期培訓, 把防范用藥差錯的危機意識與方法深深地植入在藥師的心里, 積極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
3.5 自我調整到位 藥師要想盡量減小用藥差錯幾率, 除了要自我調節情緒, 不疲勞作業外, 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自身素質的提高,除具備藥學專業知識外, 還應具備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元文化知識, 這樣才能將藥學領域的醫藥糾紛現象降到最低[2]。
3.6 用藥差錯報告系統建立到位 建立藥房用藥差錯報告系統[3], 患者或護士反映用藥差錯時, 須立即核對相關的處方和藥品, 如果是藥房的錯誤, 藥師應立即迅速處理并上報部門負責人, 將用藥差錯而給患者和單位帶來的危害及不良影響降至最低。根據差錯后果嚴重程度, 分別采取搶救措施,請相關醫生幫助救治, 到病房家中更換錯發藥品, 致歉, 隨訪, 取得諒解。如果遇到患者自己用藥不當, 請求幫助, 應積極提供救助, 并指導正確用藥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認真總結經驗, 對引起差錯的環節進行改進, 制定預防措施。
[1] 趙志宏.淺談醫院用藥差錯與防范.中國醫藥指南, 2012,10(3):297-298.
[2] 劉丙進, 葉偉紅, 華俊彥, 等.藥劑科用藥差錯的危機管理.中國藥業, 2011, 20(13):43-44.
[3] 安琪.醫院用藥差錯信息分析及預防措施.中國執業藥師,2011, 8(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