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華
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應用硫酸氫氯吡格雷抗凝療效觀察
郭燕華
目的 探究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患者分別給予國產硫酸氫氯吡格雷(泰嘉)和進口硫酸氫氯吡格雷(波立維)治療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 為臨床醫生用藥積累經驗。方法 選取本院心血管內科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6例接受冠脈支架植入術治療的冠心病患者, 利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 分別設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28例。其中對照組給予波立維治療, 研究組給予泰嘉治療。記錄兩組術后6個月內發生的心腦血管事件及用藥前后血小板聚集率, 并做好對比。結果 兩組在術前1 d、術后1 d及術后6個月的血小板聚集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應用國產硫酸氫氯吡格雷抗凝治療與進口硫酸氫氯吡格雷療效相當, 且有價格優勢, 值得進一步推廣。
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硫酸氫氯吡格雷;臨床療效;安全性
冠心病已然成為全球居民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頭號殺手, 其病理特征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導致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出現心臟功能障礙, 嚴重威脅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1]。冠心病在臨床上常采取藥物保守治療和冠脈支架介入治療,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介入手術在各大醫院逐步被重視且受到醫療專家的極大青睞。雖然介入手術能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生命, 但術后發生支架內再狹窄的可能性不容忽視。因此, 重視術后抗凝治療, 抑制血小板在支架周邊再次堆積, 是術后輔助治療的關鍵手段[2]。目前應用較廣的抗凝方案包括硫酸氫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 其中硫酸氫氯吡格雷根據生產單位的不同分為進口藥(波立維)和國產藥(泰嘉)。國內關于兩種藥物的效價比的調研仍為數不多, 故作者設計本研究, 旨在進一步了解上述兩種藥物在抗凝方面的臨床成效及安全性差異。現給予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心血管內科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6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性36例, 女性20例,年齡為36~69歲, 平均年齡為(49.5±1.7)歲。所有患者入院當天均經心肌酶譜、冠脈造影及心電圖檢查, 確診為冠心病,診斷參照人民衛生出版社第7版《內科學》教材中關于該病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患者不存在其他肝、腎、腦等重要臟器疾患;不存在原發性或繼發性癡呆;不存在藥物禁忌證者;不存在溶凝血功能障礙者;不存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不存在惡心腫瘤者;不存在活動性消化道潰瘍者;3個月內無手術史;6個月內無腦卒中史;本次治療前2個月未行抗凝治療;心功能為Ⅰ~Ⅱ級者;對本研究知悉并簽署同意書。利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 分別設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各28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吸煙史、基礎疾病史、冠心病史及冠脈病變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入院24 h內行藥物洗脫支架植入術治療。在術前均給予阿司匹林治療, 用藥方案為:每次給予300 mg阿司匹林口服, 1次/d。研究組給予泰嘉治療, 對照組給予波立維治療, 用藥方案一致, 首次服用硫酸氫氯吡格雷300 mg, 1次/d, 之后改為75 mg/d , 持續用藥1年。若患者術前為三支冠脈血管病變, 則術后服用硫酸氫氯吡格雷劑量改為150 mg/d, 連服2周后, 改為75 mg/d, 持續服用1年。此外,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對癥用藥, 包括硝酸酯制劑、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
1.3 觀察項目 ①記錄兩組患者在用藥前、支架置入術后1 d及6個月末的血小板聚集率。②記錄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內發生的不良心腦血管事件(死亡、支架內血栓形成、支架內再狹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運重建、腦卒中)。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組間比較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作為統計描述, 采取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兩組在術前1 d、術后1 d及術后6個月的血小板聚集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主要不良事件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冠脈藥物洗脫支架介入治療是冠心病常用治療手段, 雖然支架能擴張狹窄冠脈重新恢復血運, 但在介入過程中因醫生操作導致血管內膜受損引起血小板聚集或術后大量血小板聚集于支架周邊[3], 導致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 可再次誘發急性或亞急性心肌梗死,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其生命。因此, 術前及術后抗凝治療方案是介入治療的重要組成措施之一, 目前在臨床上應用較廣的抗血小板藥物包括阿司匹林、硫酸氫氯吡格雷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其中硫酸氫氯吡格雷在醫學界一度被認為是繼阿司匹林后最有效的口服抗凝藥[4]。據文獻報道[5], 長期服用硫酸氫氯吡格雷在降低介入術后不良心腦血管并發癥方面的效果明顯優于單獨服用阿司匹林;另外, 有文獻指出[6], 上述兩種藥物聯合應用能夠有效改善介入術后心肌缺血狀況, 長期服用能明顯降低高危患者發生術后支架內血栓形成及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臟事件。在冠心病的二級預防中能起到較佳的臨床效果。硫酸氫氯吡格雷在預防急性或亞急性血栓形成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該藥主要是通過阻斷二磷酸腺苷對腺苷環化酶的抑制作用, 使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活化受到抑制, 導致血小板聚集趨性減弱, 最終降低血小板血栓形成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基礎疾病及冠脈病變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這表明兩組之間具有可比性, 進而降低研究偏倚, 使結論更具有說服力。兩組患者均采取冠脈介入治療, 且均經冠脈造影顯示靶血管血運恢復正常予以出院, 隨訪追蹤6個月。通過比較兩組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發現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兩種藥物在抑制血小板功能程度方面相一致, 且結果與馬穎艷等發表的文章大致相符。另外, 研究結果亦顯示,兩組患者在血小板減少及胃腸道出血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進口與國產硫酸氫氯吡格雷在抗凝治療過程中同樣是安全的。兩組患者在介入治療各時間段的血小板聚集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這表明國產與進口硫酸氫氯吡格雷具有相同的生物等效性及相似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活化作用。出于兩種藥物的藥價差異, 國產硫酸氫氯吡格雷價格明顯低于進口硫酸氫氯吡格雷, 而兩種藥物的藥效相當, 考慮到患者的經濟負擔因素, 推薦患者以國產硫酸氫氯吡格雷抗凝治療為主。
綜上所述, 國產硫酸氫氯吡格在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面與進口硫酸氫氯吡格雷相當, 且具有價格優勢, 值得應用于冠脈介入術后抗凝治療。
[1] Park Mahn-Won, Jeong Seung Hee, Her Sung Ho, et al.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lopidogrel resinate with clopidogrel bisulfat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Cardiovasc Drugs Ther, 2013,27(5):441-449.
[2] 潘淑芝.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心肌梗死46例的溶栓效果分析.中國醫藥導報, 2009,6(16):81.
[3] 鄒光明.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國醫學工程, 2012,20(9):78-79.
[4] Lee Sahmin, Lee Hae-Young, Park Kyung-Woo, et al.Comparison of Antiplatelet Effect and Safety of Clopidogrel Napadisilate with Clopidogrel Bisulfat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IV, Non-inferiority Clinical Trial.Am J Cardiovasc Drugs, 2013,13(6):413-424.
[5] 陳紅梅,徐開聯,付延導.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研究.當代醫學, 2012,18(16):151-152.
[6] 吳結紅.國產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0,8(36):81-82.
2014-04-24]
418000 湖南省懷化醫專附屬懷化市第三人民醫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