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英
大城市還是小城鎮
李中英
新型城市化的路徑,必須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堅持“中心輻射、抓大帶小”,走都市圈、城市群之路
在城市化進程中,是優先發展小城鎮,還是更加注重大城市的發展,一直是個頗具爭議的問題。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區域經濟發展程度、人口密度、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等多重復雜因素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明顯,從而決定城市化進程的趨向。如果順應這一自然趨勢,加以政策引導協調,必然能夠有效地加速城市化的進程;如果人為地改變這一規律,采取行政手段迫使資源轉移,無疑會減慢城市化的進程,并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下降。
我國城市化的經驗顯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城市化發展的優先戰略在“大城市”和“小城鎮”之間有過不同側重,不妨對其效果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比對。
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20年,國家城市化戰略為“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城市化發展主要由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帶動,1978-1998年的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77個百分點。從2011年起,中央宣布實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政策,也意味著原先限制大城市發展的政策有了新的改變。1998年-2012年,城市化年均增長1.24個百分點。在此期間,2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數量增長了1倍以上,100萬-200萬人的大城市和50萬-100萬的中型城市數量有了30%-40%的增長。而5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數量有明顯的下降,小城市對資源的吸引力、集聚力仍較為缺乏。
這說明,城市的集聚效應使大城市吸收高端產業、高素質人才,并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為優質公共服務等好的要素,城市化進程自然趨向于大城市更快發展。小城市和小城鎮能夠成為一個較小區域的商業和服務中心,但不大容易成為城市化的主要生長點。作為城市化進程主體的“人”的選擇傾向也證明了這一點,最新的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即使是在城市生活成本快速上升的背景下,2012年仍有76.4%的外出農民工選擇在地級市以上的城市務工,這一比重在繼續提升。對個人而言,大城市不僅有更大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還意味著更豐富的生活形態、更便捷的消費環境和更完善的公共服務。
如果把“大”還是“小”問題放在浙江,不難發現,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依靠“星星之火”的縣域經濟貢獻了近2/3的GDP總量,實現了從“資源小省”向“經濟大省”的跨越。但隨著縣域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在經濟能級、資源配置、整合能力等方面的局限逐步顯露。城市規模方面,與廣東、江蘇等沿海省份相比,浙江城市的規模普遍偏小,2011年,2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江蘇8個、廣東4個、浙江2個;100萬-200萬人口的大城市,廣東7個、山東8個、浙江3個。城市競爭力方面,據中國社科院報告顯示,全國城市競爭力前50強中,江蘇有蘇州、無錫、南京等6市,廣東有深圳、廣州、佛山等4市,浙江僅有杭州和寧波2市。與其他東部省份相比,浙江面臨的問題仍是大城市不足,而不是大城市過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城市特別是鎮,人均占地面積明顯大于大中型城市。按城市的人均建成區面積粗略估算,50萬人以上的城市人均建成區面積73平方米,5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人均94平方米,縣城人均121平方米。土地資源的低效利用對于浙江這樣一個資源緊缺的省份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當然,單純強調大城市也是不夠的。在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中,因為城市人口太多或者城市規模過大所引起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資源匱乏等一系列“城市病”尤其嚴重,需要采取手段防止其過度擴張。并且,大城市對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也對中小城市形成了一種虹吸效應,阻礙了大中小城市之間的協調同步發展。
從城市的區域布局來看,以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為中心,由幾個中小城市組成的城市群,是一個更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結構。浙江新型城市化的路徑,必須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堅持“中心輻射、抓大帶小”,走都市圈、城市群之路。

表1 我國不同規模的城市數量變化
供稿: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