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良
追求精神的快樂
朱國良

時下我接觸有些剛退休的朋友,感到有的人精神狀態不是太好,有些失落,有點惆悵,似乎還不適應這一轉變,心理調整方面還有點茫然。記得我曾在幾年前寫過一篇《人到退休更聰明》的文章,意思是說,人一退休,檢點閱歷,檢討得失,不少事理漸漸地明白了,對人生之路也看清了,在接下來屬于自己的時間中,除了以保重身體為中心,瀟灑一點、糊涂一點外,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
但時下有的人還適應不了這一轉變。有時候人有煩惱,因為記性太好。不少有過輝煌的人,往往還牢牢記住自己過去的顯赫,念念不忘自己曾施恩于誰,因此別人稍一怠慢,或者遇到不順,就會不由自主地不開心起來。退休,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其實,老了就是老了,誰也都會有這么一天。叫你一聲老先生是尊敬,叫你老頭兒這也是明擺著的事,叫你老東西其實也沒啥大不了的。這么想開了,心態調整好了,做什么事都不會煩惱,甚至還有愉悅,往往心胸開闊了,心情也會好。
退休了,能讓生命富有彈性,生活充滿活力,需要精神的動力,做人的自信,這更是十分重要的。現年86歲人稱“煙王”的褚時健,出獄時已是75歲了,他不氣餒,不消沉,包了2000畝荒山種橙樹,長成果樹時他已是80歲了。當然,這些恐怕是個例,但對于想要退而不休、老有所為者來說,也是一個啟迪。
退休了,更要處世平淡,為人平和。一位有識之士說過這樣一段頗有哲理的話:人的生活大體可分為三塊,5%的快樂、5%的痛苦,還有90%的平淡。這一分析我以為是在理合情的。平淡是我們生活的主要部分,人在生活中適當控制自己的欲望,回歸寧靜,安于平淡,樂于奉獻,才能讓自己充滿幸福。
事業如同朝陽,生活五彩七色,名聲如雷貫耳,處處鮮花掌聲,這其實是極少數人的成功和成就。平常的工作、平淡的生活、平凡的事業,才是許許多多人的所有。不管是否心甘情愿,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都是生活在平淡之中,平淡始終是生活的主旋律。
之所以生活平凡,與之相匹配的就要做到處世平淡。為人平和,在事業上盡力而為且量力而行,要奔騰而不折騰,要重生命而不要拼老命。許多事情上,還要簡單一些為好。不必刻意去做人,無須精心去處世,也不要涂抹著失去了本真和本色。想想吧,小時候快樂是件很簡單的事,長大后簡單是件很快活的事。往往是年少時簡單,年長時復雜,沒有利益時簡單,有了利益就復雜,人一簡單,活得就不累,不在乎別人怎樣評說,就有了真正意義的心靈瀟灑了。因而我感到人活在世上,得有“世界復雜我簡單”的觀念,在目迷神移的現代世界中,活得簡單,才有活得自由的意義。
古人謂:寬田寬房不如寬心。其實,心不廣大,氣不通暢,心不寬,氣不如,常是為錢而不平和,氣不順。不必違言,幸福感真的和金錢有一定的比例關系。貧賤夫妻百事哀,這理誰都懂。但一個人,一個家,到底需要多少錢才是幸福的臨界值,沒人能說得上來。其實,一個人為維持生存和健康需要的錢物并不多,一切奢侈都會給精神活動和情感世界帶來障礙。況且,許多時候,真不是所住的房子有多大,而是房子里傳出的笑語有多甜!顯然,這是精神的無上快樂,那種對物欲的追求,往往是渴了喝海水,越喝越渴。事實上,人們不能把錢帶進棺材,而恰恰錢可以把人帶進棺材!
當然,退休以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必有老有所為的太高要求了,熱望老人們能夠老有所樂那才是很重要的事。退休后,有一點是收入顯然一下子少了,但有得必有失,時間卻是大把的多了。既然人將老去避免不了,我們何不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正視,擁抱它昵?比起以寂寞、悲涼、凄然去定義退休,不如以此為轉機,學會舍得和放下,把它當作值得慶幸、值得希冀的全新生活的開始,而且以快樂導航,和樂觀結伴,與愛心攜手,向幸福出發,活出精彩,活出質量。
不必刻意去做人,無須精心去處世,也不要涂抹著失去了本真和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