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允波 邱桂榮 許來賓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南昌330006)
近年來,我們采用中醫辨證聯合開瑞坦治療特應性皮炎(AD)43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72例均為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的AD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3例:男 23 例,女 20 例;年齡 6~23 歲,平均年齡(12.1±7.1)歲;病程 1.5~10.2 年,平均病程(4.8±3.4)年。 對照組 29 例:男 11例,女 18 例;年齡 7~25 歲,平均年齡(12.6±6.3)歲;病程 1.2~9.8年,平均病程(4.2±3.9)年。2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Willams的特應性皮炎診斷標準[1]612,1個月內未接受抗生素、抗真菌或皮質類固醇治療,l周內未接受過任何局部治療。患有嚴重系統性疾病、妊娠或不能完成本研究規定療程者均作為剔除病例。
2.1 對照組 口服氯雷他定片(商品名:開瑞坦,國藥準字H10970410,上海先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成人10mg,兒童體重>30kg者 10mg,體重<30kg者 5mg,每日 1次;維生素 C片,成人0.2g,兒童0.1g,3次/d。外擦我院制劑室配制的10%尿素軟膏,3次/d。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中醫辨證論治。依據臨床表現將患者分為急性期、慢性期和鞏固期。(1)急性期。辨證為濕熱蘊阻。癥見:皮膚潮紅,瘙癢劇烈,抓之糜爛滲出,舌紅、苔黃,脈滑數。治以清熱利濕,佐以健脾。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處方:龍膽草 6g,車前子10g,黃芩10g,當歸 生地 梔子 云苓 白術 澤瀉 柴胡 10g,甘草6g,薏苡仁 20g,白鮮皮20g。 (2)慢性期。 辨證為血虛風燥。癥見:皮膚干燥肥厚,少量脫屑,瘙癢劇烈,抓痕血痂,舌質淡胖、苔白,脈弦細。治以養血潤燥,疏風止癢。方用當歸引子加減,處方:生地 15g,熟地 10g,二冬(各)10g,當歸 10g,玄參 10g,首烏 15g,枸杞子 10g,刺蒺藜 15g,蜈蚣 10g,烏梢蛇 10g,雞血藤 20g,蜂房 20g。 (3)鞏固期。 辨證為脾虛。癥見:皮膚干燥粗糙,無或有少量脫屑,輕度瘙癢,倦怠為主,舌淡、苔薄,脈細。治以健脾益氣。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處方:生黃芪 30g,黨參 30g,云苓 10g,白術 10g,薏苡仁15g,砂仁6g。中藥均采用我院的BEY150R型煎藥機(天津三延精密機械公司制造)煎取藥汁300mL,早、晚各服150mL。
2組均治療30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1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治愈:皮疹消退,或遺有色素沉著或減退斑;好轉:皮損變薄變淡,消退30%以上,瘙癢減輕;未愈:皮損消退不足30%。
3.2 檢測指標 檢測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總免疫球蛋白(Ig)E 水平、嗜酸性粒細胞(EOS)計數。
3.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2組治療前后血清總IgE水平和EOS計數比較 見表2。2組治療前血清總IgE水平和EOS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清總IgE水平和EOS計數的變化(x±s)
特應性皮炎是與遺傳有關的,具有產生IgE傾向,易伴發哮喘、過敏性鼻炎的一種慢性、瘙癢性、炎癥性皮膚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我國青少年中AD患病率在3%左右[3]。本病發病機制復雜,目前研究主要為遺傳因素、免疫機制的失調、肥大細胞等釋放的炎癥遞質、抗原提呈細胞導致的T細胞活化、IgE受體的表達增強以及Th2細胞介導的超敏反應等 也有報道, 在局部皮膚中合成可能導致肥大細胞交聯、激活,從而釋放組胺、白三烯和細胞因子等介質,產生AD的臨床癥狀[7]。AD的“異位性”表現與IgE有密切關系,是屬于I型變態反應;而AD的皮膚表現為濕疹性病變,又可能是一種延遲性變態反應,即IV型變態反應[1]609。AD患者血清總IgE和EOS計數的異常增高已被證實[8]。本研究結果顯示,AD患者經治療后血清總IgE含量和EOS計數明顯下降,也證實血清總IgE水平和EOS計數可能與AD臨床癥狀嚴重性有密切關系。氯雷他定片是一種高效、作用持久的三環類抗組胺藥,對外周H1受體有高度的選擇性,可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白三烯、組胺等炎性介質及抗變態反應的特性,對過敏反應的速發相與遲發相均有影響[9]。
AD可歸屬于中醫學“濕瘡”“浸淫瘡”“血風瘡”“四彎風”等。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稟賦不耐,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或外感濕邪,蘊結肌膚,與氣血相搏結,以致氣血不和,血瘀濕蘊,肌膚失養所致。病程日久,反復發作,造成“脾失健運,血生化不足”,“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致血虛,血虛化燥生風,肌膚失養而纏綿難愈,因此治宜養血潤燥、活血祛風、除濕止癢。筆者依據上述原則,按照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辨證論治,隨癥加減,臨床療效明顯,值得進一步研究。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4
[3] 顧恒,顏艷,陳昆,等.我國特應性皮炎流行病學調查.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33(6):379
[4] Katoh N.Future perspectives in the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J Dermatol,2009,36:367
[5] 趙小燕,張學軍,楊森.特應性皮炎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5,31(4):215
[6] Nomura I,Gao B,Boguniewicz M,et al.Distinct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 in the skin lesions of atopic dermatitis and psoriasis:a gene microarray analysis.Allergy Clin Immunol,2003,112:1195
[7] 李菲,羅文輝.中西醫結合治療特應性皮炎44例總結.湖南中醫雜志,2006,22(4):20
[8] Rothe MJ,Grant-Kels JM.Atopic dermatitis:An update.J Am Acad Dermatol,1996,35:1
[9] 陳梅,劉丹.氯雷他定對兒童支氣管哮喘并變應性鼻炎的防治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臨床合理用藥,2011,4(6C):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