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昊
GDP統計應考慮環境成本
羅天昊
推行“綠色GDP”才有可能改變地方的發展模式。舉例來說,在霧霾重重的中國北方,河北省的張家口市卻保有少見的良好的空氣質量。以現行統計方式,張家口的經濟總量相對較小。但如果推行“綠色GDP”模式,其他地區的資源消耗被扣除,GDP總量將下降,但張家口的GDP卻相對上升。
這種將治污成本計入GDP統計的方式,對于那些不顧環境、片面追求發展的地方,將成為一種懲罰機制。其短期投機制造的GDP將會縮水,近年來愈演愈烈的“造城運動”也能得到部分遏制。改變GDP的統計方法,實為大勢所趨,而且這種改變應以一種常規懲罰機制確定下來,對于環保努力的地區,則會形成一種激勵。
“綠色GDP”的統計,還應考慮社會公平因素,除了計入治污投入外,還應考慮到因政府規劃導致的地區間的不平等發展權。
中國區域發展不均衡、地理復雜、產業多元,這一點甚至超過美國。當下中國將全國土地劃分為四大功能區,即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其中的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實則為中國的整體發展做出了犧牲,產業受限,應針對它們建立補償機制。
補償的主要手段,是政府的轉移支付。目前,發達國家的轉移支付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相當高,日本高達50%,而美國達20%。美國的多數西部城市,稅收都比東部低。中國在國家層面上的轉移支付制度也需要改變。
比如,南水北調。這個涉及到數億人口的浩大工程即將完成,但其中仍有很多未竟之事。北京的飲水問題,引發北京和河北的長期糾葛,為了保證北京的水源,河北張家口市的官廳水庫區域內,很多產業被禁止。北京的密云水庫,上游為河北承德市,當地亦有很多產業被禁止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河北對于北京發展做出的犧牲,而目前,這種犧牲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北京每年補償河北的水費少得可憐。這個時候,就需要來自中央層面的協調機制。未來的南水北調工程牽涉更廣,更需要建立國家層面的轉移支付制度。
同樣,鄱陽湖作為長江中下游最大的生態區,對長江水質和華東生態安全十分重要。筆者調研時,曾有江西人表示,江西為了保護下游的江浙和上海的環境,作出了犧牲。同樣,青海保護著三江源以及黃河下游的省份,是否也應該給予財政補貼?這些都需要在中央層面的統籌,不能讓地方繼續互相扯皮。
天賦有異,發展同權。那些作出犧牲的地方,理應得到補償。這不僅事關公平,更關系到地方的發展動力。對部分區域,除了轉移支付外,也需要一定的合理產業扶持。
造血勝于輸血。此前中國對于一些不適宜開發的區域,以及老少邊窮區域,實行的是“扶貧”制度,但事實證明,這種模式效果并不明顯。一個地方的經濟勃興,核心在于產業振興。
以河源為例。河源雖地處中國開放前沿的廣東,但由于是廣東重要的水源地,因此在發展產業上受到諸多限制。河源近年的發展,奉行反傳統發展路徑、反經濟周期操作、反梯度產業承接的“三反”模式,直接發展新興產業,將新電子、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作為四大重點產業。而河源能夠實現這種發展模式,亦需廣東政府的支持。河源承接的高新產業,多來自廣州和深圳,尤其是深圳政府,更引導企業往河源投資。
中國中西部不可能復制東部發展模式,打破傳統的產業發展周期,將是未來“限制開發”地區的重要發展模式,而在“禁止開發”區域,發展旅游觀光和休閑產業,或許是另一個出路。寧夏打造塞上江南,青海和西藏、新疆發展旅游,是一種可以鼓勵的嘗試。未來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文化產業、旅游產業,應重點照顧一些為環境做出犧牲的區域,促進其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