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文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北京 100053)
城鎮化是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標志。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2.6%。城鎮化既是農村人口向城鎮逐步轉移的過程,也是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覆蓋更多區域和人口的過程。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一系列社會、環境等問題也隨之出現,這其中就包括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等問題。2013年召開的“中國城市化進程與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1]指出,中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與資源危機并存的階段,社會、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城市是中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建設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目標,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 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2013年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了堅持生態文明,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
據資料顯示[2],2010年,中國跨過50萬人門檻的城市已達236個,占全球總數的1/4,預測到2025年中國還將有107個城市加入這一行列。根據國內統計,中國目前的大中型城市的數量已達654個。另外,中國還有近2萬個建制鎮,建制鎮平均人口1萬多人。
不僅是大中型城市數量快速增加,而且城市規模也在極速擴張。據吳蘭波等的研究[3],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1986年為10 161.3 km2,2005年增加到32 520.7 km2,20年間增加了2.2倍。廣東、福建、江蘇、山東、浙江、四川、北京、河北、河南等省份屬快速增長型,其特點為征用土地面積較大,建成區面積擴展迅速,如廣東省1996年建成區面積僅為1 551.9 km2,2007年高達4 084.0 km2,11年間增加了1.63倍,北京近10年城市面積擴大了一倍,建成區面積增加了700 km2。據衛星遙感調查,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沈陽、深圳、武漢、重慶、天津、南京等一線城市,城市建成區面積在600~1 300 km2,許多二、三線城市的建成區面積也達幾十平方公里[4]。許多城市超出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盲目擴大規模,帶來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水資源、土地、能源、環境、生態等難以維持擴張的城市[5]。隨著城市數量、面積的大規模擴張,城市水土流失面積也隨之增加。
為此,黨的十八大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
城市土地越來越昂貴,寸地寸金。城市建設中往往以房地產、工業園區、道路、廣場等為主要內容,加之投資方追求的是土地利用最大化、經濟收益最大化、運行成本最小化,這就導致城市發展規劃、設計等都以此為中心,原有的森林、草地、河湖、水系、農田等涵養水源、改善和調節氣候、保護環境的生態用地被大量占壓、毀損,城市地表被大面積硬化。據調查[6],近10年北京城市面積擴大了一倍,市區硬化面積占總面積的50%,武漢市區核心區內地面硬化率達90%以上、核心區外地面硬化率達70%。這樣的最終結果就是城市排水系統淤塞,排洪不暢,形成內澇和水災[7]。
許多城市的地面硬化率都在70%以上,城市生態用地的急劇減少導致城市地表徑流增加3~4倍。地表失去了入滲、緩洪能力,雨洪形成快,洪峰加大,洪水總量也大增[8]。據試驗觀測,城市硬化后原地表的徑流系數從0.2~0.3增加到0.8~0.9,急劇增加的雨洪徑流極大地增加了城市的排水壓力,往往會形成內澇災害。同時,在城市化發展擴張過程中,各類建設項目密集分布,數量眾多,工程建設過程中土方的開挖、堆置、填筑、運移等活動頻繁,許多工地都是裸露施工,遇降雨泥漿亂流,淤塞城市排水系統,加重內澇災害。據對濟南市2012年8月7日強降雨調查,全市70%~80%的排水管道被淤泥堵塞,有的管道被堵塞了50%,雨洪得不到及時排泄,導致城市內澇和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嚴重。另據武漢市調查,2011年6月武漢連降暴雨,開工在建的工地有5 000多處,許多泥漿、渣土被帶入排水管網,使原已陳舊的地下排水管網受阻更加嚴重,形成嚴重內澇。據建設部2010年對國內351個城市排澇能力的調研,僅2008—2010年3年間,就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不僅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杭州、武漢、南京、成都等大城市,甚至一些中小城市也頻繁出現內澇災害。“逢大雨必內澇,逢內澇必成災”,城鎮化過程中的內澇災害問題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9]。
在城鎮化過程中,各類建設項目密集,土方裸露,到處有揚塵,惡化了空氣。據中國社科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其中霧日數呈明顯減少、霾日數明顯增加,且持續性霾過程增加顯著。中國霧霾天氣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石化能源消費增多造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逐漸增加。污染的主要來源就包括地面灰塵。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認為,風沙揚塵和霧霾天有關系。揚塵分為土壤風沙塵、道路揚塵、施工揚塵、堆場揚塵4類,各地TSP(總空中懸浮物)源解析均顯示,揚塵是推升PM2.5的原因之一,且對PM2.5質量有主要影響,北京在10%以下,天津、石家莊占15%~20%,成渝、關東地區占20%~30%,烏魯木齊的比例更高。另有數據表明,昆明等二線城市揚塵甚至占PM2.5的一半。另據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鄭玫研究,對北京PM2.5進行的源解析結果顯示,風沙揚塵占PM2.5質量的20%。
城市及其規劃區原有許多水塘、蓄(排)水溝、排洪排澇渠、洼地、湖泊等,在城鎮化過程中受商業利益驅動,這些設施被大量占用、填埋、毀損,致使城市失去了自然蓄水、調節、滯洪、分流的能力。據調查[10],武漢市漢口后湖水系原有水面超過20 km2,可調蓄雨水7 000萬m3以上,由于圍湖造田等,致使目前湖水面積減少到原來的10%,調蓄能力不到1 000萬m3。隨著地表被大面積硬化、河湖被大量占用,城市涵養雨水的能力愈來愈小,雨洪被大量外排,地下水得不到補給,使原本就極為缺水的城市更加缺水、缺水城市也愈來愈多,有的還引發地面沉降等災害。據調查,我國669座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座,嚴重缺水城市110座。同時,隨著城市河湖水量的減少,河湖的納污、自凈能力下降,進而又加劇了水體污染。城市地面被大量花崗巖、大理石、地面磚、水泥、混凝土和柏油等不透水材料覆蓋,地表既沒有土壤,又沒有林草植被,城市生態系統走向崩潰。
城市的代名詞成了建筑物“高樓林立”、道路“縱橫交錯”、房地產“雨后春筍”,城市的“肺”——綠地在不斷減少,綠地的調節作用逐漸變弱,地面熱輻射增加,城市的地表溫度、氣溫均提高,熱島效應更加突出。據觀測,上海市20世紀80年代城鎮化效應使市區年均氣溫升高0.4℃,90年代平均升高1.1℃;北京市區比郊區溫度高9.6℃,上海市區與郊區的最大溫差達6.8 ℃。城市愈來愈熱、愈來愈干燥,迫使城市生產、生活高度依賴空調進行調節,這就又加大了溫室氣體排放,致使市區陷入惡性循環。另外,受熱島效應影響,城市降雨量增加,特別是暴雨增加,又進一步加劇了城市內澇發生的幾率。
城鎮建設一味擴張城市,許多城鎮進入山區,開挖斜坡,致使坡體下部失去支撐面引發滑坡;有的在斜坡上大興土木,建廠蓋房,加大了山體承受的荷載,使其失去平衡,產生滑坡。如甘肅隴南武都、云南昭通,許多城鎮看起來很漂亮,但多是直接坐落在滑坡體上,遇降雨往往會產生滑坡災害。2011年3月甘肅東鄉縣城因切坡工程導致大面積塌陷滑坡,縣城近2/3建成區嚴重受損,直接經濟損失4億多元,災害治理及災后恢復重建總投資高達14億元。山區城鎮建設套用一些平原地區城市建設模式——“攤大餅”,城鎮就只能往山坡上“走”,導致了比較普遍的切坡現象;若往城鎮外圍的深溝里“走”,則會擠占原來山洪泥石流的排泄通道,泥石流一旦發生,后果將不堪設想。如2010年8月8日甘肅舟曲縣發生一場特大山洪泥石流,縣城北面2條溝道的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沖向縣城,摧毀房屋,吞噬了1 700多人的生命。
城鎮化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土石方,由于沒有土石方挖取的統一規劃,加之管理不到位,城市周邊到處取土、挖砂、采石,致使山體植被破壞嚴重,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如北京市由于偷采,城市周邊遺留了許多砂土坑;一些地方偷排偷棄工程棄土棄渣、拆遷建筑垃圾,既破壞了環境,也帶來了滑坡、泥石流隱患。城市擴張快,而污水、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滯后,導致部分有害廢棄物堆置于城市周邊,造成空氣、水的大量污染。
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城鎮化過程中的水土資源保護、生態保護與建設若不引起各級黨政機關、有關部門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引發的內澇、霧霾等災害將愈演愈烈,造成的損失也會愈來愈巨大。我們應站在國家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入研究和積極應對,全面推進城市水土保持,促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避免和減輕災害,保障國家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方燁.“中國城市化進程與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在北京舉行[EB/OL]. http://www.bjpopss.gov.cn/bjpssweb/n34331c49.aspx .2012-12-07.
[2] 孫宇挺.聯合國報告:中國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3-26/2191138.shtml.2010-03-26.
[3] 吳蘭波,王任藝,林廣雄,等. 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二十年的時空演變[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4):60-64.
[4]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5] 楊偉民.推進生態文明的城市化[J].中國投資,2013(1):5.
[6] 江晝.城市地面硬化弊端及其解決途徑[J].城市問題,2010(11):50-53.
[7] 李鐵.被誤讀的城鎮化[J].中國經濟周刊,2013(14):17.
[8] 袁藝,史培軍. 土地利用對流域降雨徑流關系的影響——SCS模型在深圳地區的應用[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 37 (1):131-136.
[9] 姜德文.建設生態城市 根治城市內澇 [J].中國水利,2013(17):20-24.
[10] 曾忠平,裴濤,彭蘭霞.武漢南湖湖區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與湖泊形態變化分形分析[J].資源科學,2008,30(7):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