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富
(水利部 水土保持司,北京 100053)
黔西南州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最低海拔275 m,最高海拔2 207.2 m。山地約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62.8%,丘陵占30.4%,山間平壩占6.8%。受新構造抬升運動的影響,溝道河谷下切強烈,基本成峽谷形狀,地形復雜,地面破碎,地表極易被徑流沖刷和侵蝕。長期以來,受地形、降雨、土壤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增多、農業耕作不合理和生產建設活動頻繁等影響,植被遭到破壞,可耕地減少,土地石漠化現象嚴重,是全國扶貧攻堅11個重點區中唯一以“石漠化”名稱命名的扶貧攻堅區,在全國500個石漠化治理工程縣和扶貧攻堅石漠化治理重點區域的16市(州)96個縣(市)中,黔西南州下轄的8縣(市)全部納入。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資源遭到破壞,土地肥力降低,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水旱災害頻繁,阻礙了黔西南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黔西南州位于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屬珠江水系南、北盤江流域,是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三省(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全州國土面積16 804.3 km2,其中巖溶出露面積10 129.51 km2,占全州國土面積的60.28%。根據1999年全國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黔西南州石漠化面積6 094.65 km2,占全州國土總面積的36.27%,其中:輕度3 430.87 km2,占石漠化面積的56.29%;中度2 238.51 km2,占36.73%;強烈441.78 km2,占7.25%;極強烈的13.5 km2,占0.22%。與1989年衛星遙感監測數據相比,石漠化面積增加了477.25 km2,如扣除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保護成果,實際新增流失面積遠大于此。該州石漠化總體上呈現類型多樣、面積大、范圍廣、程度重、治理難和仍在擴大等特點,是珠江流域乃至全國石漠化程度與水土流失最嚴重,治理難度最大,群眾生活最貧困,最迫切需要治理的地區之一,石漠化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全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石漠化產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自然因素。碳酸鹽巖易淋溶、成土慢等特點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質基礎;山高坡陡,氣候溫暖、雨水豐沛而集中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蝕動力和溶蝕條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26%。人為因素。巖溶地區人口密度大,經濟貧困,群眾生態意識淡薄,各種不合理的土地資源開發活動頻繁,人為擾動嚴重,導致土地石漠化。人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4%,主要表現為:一是過度樵采。巖溶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村能源種類少,群眾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別是在一些缺煤少電、能源種類單一的地區,樵采是植被破壞的主要原因。二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巖溶地區山多平地少,農業生產大多沿用傳統的刀耕火種、陡坡耕種、廣種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學的耕種方式,使得土壤易被沖蝕,導致土地石漠化。據調查,監測區現有耕地中15°以上的坡耕地約占耕地總面積的50%。三是過度開墾。巖溶地區耕地少,為保證足夠的耕地,解決溫飽問題,當地群眾往往通過毀林毀草來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這些新開墾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嚴重,最后導致植被消失,土被沖走,石頭露出。四是亂砍濫伐。新中國成立以來,西南巖溶地區先后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森林資源砍伐,導致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如大煉鋼鐵時期大規模的砍伐活動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推行的“以糧為綱”政策等,都使森林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加速了石漠化發展。五是亂放牧。巖溶地區散養牲畜,不僅毀壞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沖蝕。據測算,1頭山羊在1年內可以將0.67 hm23~5年生的石山植被吃光。
黔西南州所轄興義、興仁、安龍、貞豐、普安、晴隆、冊亨、望謨8個縣(市)均為滇桂黔石漠化片區重點治理縣,除興義市外的其他7個縣又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36個鄉(鎮、街道)中,有88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按新的2 300元貧困線標準算,2012年末,全州尚有扶貧對象98.1萬人,扶貧對象占全州農村戶籍人口的比重達32.55%,比全省平均值高2.83百分點。貧困對象分布地區的生存條件差、基礎設施差、基本公共服務滯后,貧困人口素質低、扶貧產業支撐力弱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貧困農戶收入增長緩慢,扶貧開發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和繁重。
2000年以來,在國家和貴州省的大力支持下,黔西南州立足實際,勇于探索,不斷提煉、總結出有效治理石漠化的“晴隆模式”、“頂壇模式”、“坪上模式”等;至2012年,累計投入資金5.15億元,治理小流域35條,實施封山育林197.69 km2、人工造林234.94 km2,綜合治理石漠化面積1 065.23 km2,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隨著石漠化發展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投資加大、增長提速、活力增強、環境趨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2012年,全州生產總值462.3億元,同比增長15.4%;財政總收入103.5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增長26.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4億元,增長4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5.4億元,增長61.2%。
在與石漠化抗爭的過程中,黔西南各族人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新思維,積極探索,把生態治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小流域整治示范、扶貧開發、石漠化治理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總結出了有效治理石漠化的措施和辦法。
一是根據自身氣候特點,編制了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6155”工程,即6個100萬畝(15畝=1 hm2,下同),5個50萬畝工程。二是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圍繞草地生態畜牧業、生豬、烤煙、蔬菜、核桃、甘蔗、薏苡、油茶、茶葉、中藥材、水果11個產業,以公路、鐵路沿線和城鎮、旅游景區周邊為重點,大力實施產業帶建設,明確每年每個縣(市)至少打造1條以一個品種為主體的10 km以上的產業帶,并將其作為州對縣(市)農業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對“6155”工程進行了適度調整,明確了各年度推進的任務和目標。三是積極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按照省農業園區辦的要求,編制了10個省級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制定了2013年的實施方案,對各個園區的建設內容、建設規模、建設標準、完成時限、責任領導、具體責任人作了明確。四是科學編制石漠化綜合治理實施規劃,建立石漠化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并及時向國家有關部委匯報,爭取支持。
治理石漠化必須恢復植被,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黔西南州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撫育相結合,采取坡改梯與攔沙蓄水并重,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引導社會資金加大投入,加大荒山流轉力度,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珠江防護林、速生豐產林、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工程,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按照“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的思路,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中心城鎮帶動戰略,積極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農村人口搬遷到小城鎮,從農業轉移到二、三產業,從根本上緩解了人口對石漠化片區生態環境的壓力。
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是治理石漠化和脫貧致富的關鍵。黔西南州開展了為期6年的大規模生態建設,總結出的低海拔石漠化地區種植花椒的“頂壇模式”、中海拔地區種植金銀花的“坪上模式”、高海拔地區發展草地畜牧業的“晴隆模式”,得到了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和國務院扶貧辦的肯定。黔西南州借助三大模式,改變了在陡坡耕地種植玉米造成水土流失的局面,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由2012年的58 ∶42調整為2013年的49 ∶51。通過實施產業帶、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和加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力度,土地流轉力度進一步加大,土地產生的效益進一步得到提升,大大改變了老百姓因上山要糧而忽視生態的思想狀態,變生態脆弱劣勢為經濟發展優勢,有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依靠科技進步是治理石漠化和脫貧致富的基本途徑。在確保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前提下,黔西南州建立健全科技推廣體系,積極開展與南京林業大學等的合作,以新科研成果轉化為動力,大力推廣運用科技成果,認真抓好科技示范點建設,逐步在石漠化地區建立了一批水土可涵養、生態能恢復、經濟有發展的特色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切實解決了群眾致富、生態恢復等問題。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主體參與石漠化綜合治理,實行“誰治理、誰經營、誰受益”的政策和以獎代補支持基礎設施投入的激勵措施,推動“誰破壞、誰恢復”管理措施的落實,構建了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的格局。
黔西南州多渠道籌措治理資金,積極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基礎上,加強對部門的協調,按照“捆綁使用、各記其功”的方式整合資金,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引導民間資本投入,在石漠化較重的區域種植車桑子、牧草、金銀花、花椒、貓豆等,實施集中連片治理,既治理了石漠化,又增加了當地老百姓的收入,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加大資金投入是治理石漠化和脫貧致富的重要保證。為此,黔西南州把拓展對口幫扶作為治理石漠化的重要舉措,借助外力,后發趕超,力爭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方面,努力爭取國家在財政轉移支付、項目建設用地、產業培育、稅收、礦權、投融資等方面給予差別化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加強與對口扶貧的中央機關和對口幫扶的城市對接,力爭獲得更多的支持,加大石漠化治理的投入,推動全州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同時,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利用治理石漠化的機會,選擇既能治理石漠化,又能增加農民群眾收入的品種,把石漠化治理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產業化治理石漠化的新路子,總結出了高海拔巖溶山區種草養畜的“晴隆模式”、低海拔區種植花椒的“頂壇模式”、中海拔地區種植金銀花的“坪上模式”。
(1)“晴隆模式”。“晴隆模式”是黔西南州晴隆縣自2001年以來,在高海拔喀斯特巖溶山區,通過科學的草畜方式,加強項目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靈活運行機制,嚴格項目資金管理,整合多種資源合力攻堅,創造出的一整套科技扶貧種草養羊模式。2006年在晴隆縣召開的全國科技扶貧經驗交流會上,“晴隆模式”作為南方喀斯特地區生態治理與草地畜牧業發展的典型范例得到肯定,“晴隆模式”現已成為貴州乃至全國科技扶貧的成功典范,成為生態建設與扶貧開發協調統一的典范,成為南方喀斯特地區生態治理與草地畜牧業發展的典范。截至2012年,晴隆縣建成草場面積3萬hm2,年末羊存欄45萬只,產值6.8億元,銷售收入4億元,受益農戶達到1.68萬戶7.2萬人,人均增收560元。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晴隆模式”,在全省進行了大力推廣,并將黔西南州晴隆、普安、興仁、冊亨、望謨5個縣作為全省“生態畜牧業推進行動”首批啟動縣,從2008年起,每年每縣投入的資金都在1 500萬元以上,連續投入5年。截至2012年,全州共建成草地10.4萬hm2,其中人工草地5.73萬hm2,改良草地4.67萬hm2;年末羊存欄89.5萬只,出欄39.6萬只,產值10.7億元,銷售收入6.94億元,覆蓋農戶3.78萬戶15.12萬人,人均增加收入510元。
“晴隆模式”能夠獲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是滾動發展的“中心+養羊專業合作社+農戶”運作機制。即縣草地中心代表政府無償向農戶提供種公羊、基礎母羊、草種,補助圈舍,并負責技術服務、銷售;農民出土地、出勞力,自己建草場,在中心的指導下進行圈養和草地管理,增加的羊群按2 ∶8比例分成(中心占2成,農戶占8成),每年結算一次,中心把收回的20%基礎羊群再發放給其他的貧困戶飼養。通過滾動發展,一方面擴大了項目對貧困戶的扶持面,使農戶不出資金就能獲得基礎羊群發展生產,收入穩定增長;另一方面,中心幫助農民在實施項目的片區建立養羊專業合作社,養羊合作社設社長、副社長、片區負責人、會計、出納等7~9人,社長和副社長由農戶選舉產生,專業合作社上聯中心,下聯農戶,主要負責協調解決農戶之間的矛盾、協調搞好草場以及羊群的日常管理,并參與羊只的銷售,每銷售1只羊中心提取4元作為專業合作社的日常管理費。二是有龍頭企業支撐。為做大做強做優“晴隆模式”,晴隆縣搶抓“貴州省百萬只羊基地建設縣”的機遇,吸引海權肉業投資2.03億元,在晴隆縣建成國內肉羊專業加工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肉羊加工廠——晴隆縣海權肉羊加工廠。該廠于2010年12月動工,集屠宰、排酸、分割、真空包裝、速凍、冷藏為一體,目前已投產試運行。該項目的建成投產,能使“晴隆模式”得到更好的拓展,延長了產業鏈,對于推進貧困山區乃至黔、滇、川、桂的畜牧業發展及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頂壇模式”。“頂壇模式”是黔西南州貞豐縣20紀末至今,在低海拔喀斯特巖溶山區的頂壇片區,因地制宜發展花椒種植探索出的產業發展、生態建設與石漠化綜合治理有機結合的成功模式。貞豐縣頂壇片區屬自然環境承載能力低下、生態系統敏感脆弱的喀斯特地區。過去,頂壇片區有3 000多人,年人均口糧不足100 kg,現金收入不到150元,每年要靠國家撥救濟糧30萬kg才能勉強維持生活,以致有17戶農戶外遷,被專家學者稱為“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為改變現狀,當地黨委、政府20世紀末提出“因時因地制宜,改善生態環境,依靠種糧穩農,種植花椒致富”的思路,通過發動群眾積極種植花椒,使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現在全村種植花椒的農戶有130多戶,種植面積667 hm2以上,年人均收入4 000多元,是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倍。2012年,貞豐縣以頂壇片區為重點的花椒種植面積已擴大到2 000 hm2,年產干椒620 t,產值3 720萬元,受益農戶4 100戶1.64萬人,人均增收220元。
“頂壇模式”作為產業發展、生態建設與石漠化綜合治理有機結合的成功模式,在黔西南州大力推廣后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012年,全州花椒種植面積已擴大到4 000 hm2,主要分布在貞豐、安龍、興義等縣(市),共產花椒1 240 t,產值7 440萬元,受益農戶8 000戶3.2萬人,戶均增收200元以上。
“頂壇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強大的技術支撐。為提高花椒種植水平,貞豐縣與貴州師范大學協作成立了“貞豐縣石漠化治理農民技術學校”,將花椒種植技術列為重要的培訓內容,不斷加大對頂壇片區群眾的培訓力度,培養了一大批農村種植能手。同時,發布實施了《貞豐縣頂壇花椒種植技術規范》,著力提升花椒種植的規范化水平,對種植戶進行統一技術培訓,實行統一良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采收,在育苗、移栽、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采收等環節科技人員都到現場指導、檢查把關,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糾正,花椒的種植技術和標準較為規范。
(3)“坪上模式”。“坪上模式”是黔西南州地處中海拔喀斯特巖溶山區的貞豐縣珉谷鎮坪上村及附近地區20世紀末以來,因地制宜發展金銀花種植,探索出的產業發展、生態建設與石漠化綜合治理有機結合的成功模式。坪上村1995年以前,由于大面積開荒種植玉米等作物,植被遭受毀滅性破壞,巖石裸露面積增加,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劣,導致該村92%的農戶生活水平低下,靠吃救濟糧和返銷糧度日。199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僅為676元,人均吃糧不足150 kg。1998年以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下,坪上村及周邊地區因地制宜,積極發展金銀花產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石漠化治理,逐步改變了坪上片區的落后面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到2012年,坪上片區共種植金銀花800 hm2,鮮花產量15 360 t,產值5 880萬元,受益農戶6 800戶2.72萬人,人均增收210元。
黔西南州依托退耕還林、“珠防”、“珠治”工程等項目,積極推廣“坪上模式”,大力發展金銀花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經過2005—2012年的實施,完成了2萬hm2金銀花基地建設任務,保存率達85%以上。金銀花基地涉及全州8縣(市),覆蓋57個鄉鎮230個村42 563戶182 530人,戶均0.47 hm2、人均0.1 hm2,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在“坪上模式”探索初期,為保證金銀花產得出、銷得掉,貞豐縣即注意引入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以龍頭企業帶動金銀花種植和訂單模式的發展,由縣藥材公司負責貸款投資,縣林業局負責技術指導,農戶負責種植管理。2006年后,貞豐縣與飛龍雨公司達成協議,每年由飛龍雨公司按合同訂購和市場價格收購金銀花,并訂立保護價。如2006年的保護價為6元/kg,實際收購價為7元/kg;2007年的保護價為5元/kg,但在實際收購中直線上升,最后達到10元/kg左右。這一方式讓農民吃了“定心丸”,種植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種植積極性也得到了激發。
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三大模式”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相結合,不僅改善了全州脆弱的生態系統,還為治理石漠化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為貧困山區廣大群眾脫貧致富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推動全州“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揮了較好的示范效應。
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但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不足:一是投入嚴重不足,治理進度緩慢,每年國家下達給黔西南州的治理任務約100 km2,只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5%,且國家補助標準不高,僅為25萬元/km2,加之群眾集資難度大,致使大部分小流域治理程度較低,進度緩慢。二是地方財政困難,匹配資金壓力大,許多石漠化治理項目都需要地方配套資金,但地方財力有限,資金難以匹配到位,影響工程的全面推進和實施完成。三是一些地方對石漠化的治理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一些地方對實施工作缺乏整體認識,思路不清,爭取到投資后就松懈,一定程度上導致項目設計工作開展不得力,需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落實細化工作措施。
(1)進一步加大石漠化治理資金投入。按照國家確定的滇、黔、桂石漠化綜合治理扶貧功能區的劃分,統一做好規劃;這一特殊區域僅靠整合珠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珠治”水土保持工程、生態草地畜牧業扶貧建設項目等工程將難以完成,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石漠化治理經費投入,確保治理任務圓滿完成。
(2)進一步探索和創新治理模式。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和地理特點,大力推廣“晴隆模式”、“坪上模式”、“頂壇模式”等治理模式,繼續把石漠化綜合治理與產業結構調整、特色產業發展、林業生態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探索和創新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新辦法、新途徑、新模式。如貞豐在探索“四月李模式”,興仁縣在探索種植優質核桃、枇杷,安龍縣在探索種植優質板栗等。為積極打造精品清潔小流域,必須在項目設計、措施配置、工程實施、建后管護、資金和項目整合等方面做出亮點,確保取得實效。
(3)建立石漠化治理部門協作聯動機制。石漠化綜合防治工程艱巨復雜,技術性強,涉及面廣,需要組織多部門共同參與實施。無論人工造林還是人工種草,在苗木、草種選擇和種植、管理等方面都有較強的技術性,修建水池、實施坡改梯更需要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建議整合發改、林業、水利、畜牧、農業、國土資源等部門的項目資金,共同實施石漠化治理工程,為石漠化綜合治理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和技術支撐。
(4)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吸納更多社會資金投入。建議把群眾投勞和社會資金投入視作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以減輕地方政府的資金配套壓力。
(5)進一步強化項目落實。一是分期組織各類督促檢查和技術服務力量赴治理一線,強化對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工程管理、基建程序、資金使用、建設成效的檢查和監督。二是加強項目實施目標體系控制,科學分析和評價工程實施效果,確保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