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玲玲,宋書巧
(廣西師范學院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530001)
(責任編輯 徐素霞)
喀斯特石漠化,指的是在濕潤氣候條件下,受喀斯特作用及人類不合理活動的干擾,喀斯特山區地表土層流失殆盡、基巖大面積裸露,呈現出一種無土無水無林、類似于荒漠化的景觀現象與過程[1]。廣西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十分典型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巖溶分布最廣的省份之一,涉及10 個市76 個縣(市、區),巖溶區石漠化范圍廣、程度深,強度、極度石漠化面積占全區石漠化總面積的62.8%[2]。桂林恭城縣也是石漠化地區,經過10 多年堅持不懈的治理,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基于桃樹生態種植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其成功經驗對指導廣西峰林谷地石漠化地區的生態恢復和農業生產,提高巖溶石山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恭城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縣城距桂林市108 km。恭城縣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為河谷、平地、丘陵交錯地帶,全縣總面積2 149 km2,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全縣轄3 鎮6 鄉117 個村委會5 個居委會3 個社區,總人口28.2 萬人。縣內氣候溫和,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9.7 ℃,年均降水量1 437.7 mm,年均無霜期319 d。恭城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境內有瑤、漢、壯、苗、侗、回等12 個世居民族,其中瑤族人口16.3 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57.34%。
恭城縣境內巖溶土地面積較大,石漠化地區主要分布在蓮花、平安、恭城鎮、西嶺、栗木、嘉會等6 個鄉(鎮),總面積達到2.53 萬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2%。為解決石漠化的問題,恭城縣在西嶺鄉大嶺山自然屯開展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大嶺山是恭城縣西嶺鄉費村所轄的一個自然屯,具有典型的巖溶地貌,巖石裸露面積較大,石漠化嚴重。1992年以前,該屯以種植紅薯、玉米、高粱等旱地作物為主,由于土層稀薄、土壤貧瘠,農作物收成低,群眾生活十分艱苦,年人均口糧不足200 kg,人均年收入不足200 元,是恭城縣有名的貧困村。長期的旱地種植又加劇了水土流失,石漠化日趨嚴重,給當地帶來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退化、災害頻繁等問題,農民生活貧困,嚴重影響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在認識到石漠化的危害后,大嶺山人將石漠化治理與致富結合在一起,撬山種桃,共開墾荒山種桃93.3 hm2,開創了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先例,也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2007年,大嶺山人均果樹種植面積達0.67 hm2,年人均純收入7 000 多元;同時,依托桃園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將大嶺山建設成為恭城縣著名的旅游景點“十里桃花長廊”,經濟飛躍增長,2007年直接增加非農收入800 多萬元。
大嶺山人以石漠化治理與區域致富為結合點,不僅治理了石漠化,改善了石漠化地區水土流失與生態惡化的問題,而且使當地居民脫貧致富,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而當地居民脫貧致富也加大了居民治理石漠化的積極性,自1992年至今,大嶺山人一直在堅持不懈地開山種桃,桃樹種植已呈現規模化,石漠化治理的面積不斷擴大。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時,大嶺山人還以漫山連片的桃樹為基礎積極發展生態旅游,使“大嶺山十里桃花長廊”成為恭城縣知名旅游景點之一,拓寬了大嶺山人的致富路。因此,石漠化治理與當地致富相結合,使大嶺山村出現了“石漠化治理—生態環境改善—農民脫貧致富”的良性循環局面。
大嶺山作為恭城縣石漠化治理的試點,其物種選擇的經驗值得借鑒。大嶺山由于受石漠化影響,缺水干旱,當地降雨集中于4—7月,降雨時氣候較為濕潤,適合作物生長,而其他季節則較為干旱,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因此石漠化治理樹種的選擇就較為困難。桃樹是適合石漠化地區生長的果樹,且其開花結果基本上在每年的5、6月份前,就當地氣候條件來說,桃樹是極為合適的石漠化治理樹種,所以大嶺山大面積推廣種植桃樹,最終因為因地制宜選擇了合適的樹種而取得石漠化治理的成功。
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關鍵是石漠化治理模式的選擇,由于不同地區石漠化成因和環境條件不同,因而治理的模式也不一樣。在國家和自治區政府的引導下,大嶺山村因地制宜,大力推廣農村沼氣,以沼氣為基礎,以桃樹種植、畜禽養殖為切入點,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解決了農民生活用能問題,降低了石山森林植被的壓力,鞏固了石漠化治理的成果。同時,沼液、沼渣用于種植果樹,發展了生態農業,減少了污染,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也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恭城縣石漠化治理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從縣到鄉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都對石漠化綜合治理予以高度重視并狠抓落實,都把石漠化綜合治理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納入工作計劃和議事日程,各級領導求真務實,積極支持石漠化治理工作,把改善環境看成發展的重要內容,納入各項工作。
大嶺山石漠化治理是以桃樹等喬木種植為主,林下未種植其他植物,沒能達到喬、灌、草的合理配置,物種結構和生態系統結構簡單,不能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植被的水土保持能力也不如自然生態系統;且桃林多為純林,生態系統穩定性不高,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差,易造成果實的品質差、產量低,降低果林的整體功能和效益。
喀斯特石漠化山區缺少水、土等生物必需的生態因子,為適應環境,植被會退化,植被類型及群落結構會發生改變。大嶺山石漠化地區的自然植被改變為藤本刺灌木叢旱生植物群落,雖然物種結構單一,但對水土有一定的保持作用。而當地農民在種植桃樹時,先將山地所有植物去除,再種果樹,果樹成長期根系不發達,保持水土能力較差,裸露的地表極易發生水土流失;同時在每年春季及夏季,為方便果樹施肥及采摘,農民也會清除地表所有植物,使地表在當地雨季時完全裸露,造成水土流失。
大嶺山的石漠化治理并未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石漠化的治理規劃,石山未進行分區治理,而是以增加桃樹種植面積為目的,任由當地居民開山種桃。由于當地采取“誰種桃誰收獲”的原則,村民盲目開山種桃,甚至將一些坡度較大、海拔較高不適宜種植經濟果樹的石山也開發種上了桃樹。沒有科學的石漠化治理規劃易導致石漠化治理偏離方向,也可能毀掉石漠化治理的成果。
大嶺山1992年種植的第一批桃樹至今已有20 多年,現正面臨著樹齡老化的問題,需要更新換代。在種植新的果樹時,必將對土地造成一定的擾動,并且在前幾年時間里,根系不夠發達,保持水土的能力不強,因此在桃樹更新換代期間易引發水土流失,加劇石漠化。
土壤和水分是限制喀斯特地區土地利用兩個極為關鍵的因子[3],大嶺山的氣候相對干旱,雨水主要集中于春季,給石漠化治理物種的選擇增加了難度。因此大嶺山石漠化治理與植被恢復,應根據大嶺山的氣候、土壤礦物組成、土壤理化性質等生態因子的特點,選擇耐旱、耐貧瘠等抗逆性較強的物種,進行人工群落的生態重建,同時注意喬、灌、藤、草的配置,有效提高植被覆蓋率和生態效益。
大嶺山主要以“養豬—沼液、沼渣—種桃”生態模式為主,生態農業模式單一。養殖也以家庭養殖為主,很多農戶甚至放棄了養殖,導致沼氣和沼渣的產量也較少,對桃樹的種植造成一定影響。因此,當地應該轉變傳統、單一的桃樹種植模式,增加養殖和新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以提高石漠化治理能力。
科學編制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抓住恭城縣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問題,明確治理的方向和重點,是鞏固恭城縣石漠化治理成果、順利實施石漠化治理工作的理論前提和技術保障。因此,恭城縣應以生態恢復和重建的理論和實踐為指導,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制定恭城縣石漠化治理規劃,對石漠化區域進行分區定級,分級分區治理。
強度石漠化地區不宜進行農業活動,應通過封山育林、建設生態保護區等措施進行自然恢復治理。中度石漠化地區應遵循“適地適用”的原則,以植樹造林、防治水土流失為核心,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輕度石漠化地區以發展生態農業為核心,提高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促進生態恢復,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在石漠化地區和無石漠化地區以預防保護為主,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減少人類活動的破壞與干擾,促進脆弱生態系統的恢復與平衡。
根據大嶺山自然經濟概況,可把大嶺山劃分為三帶分別進行石漠化治理,即山上部水土保持林帶、山中部桃樹果林帶和山底糧經作物帶。將海拔高、坡面陡的山頂及山上部劃為水土保持林帶,從相似的生物氣候地帶引進優質速生常綠闊葉樹種以及鄉土樹種一起營造人工混交林,如任豆、香椿、苦楝等鄉土樹種,櫟樹、菜豆樹、肥牛樹、銀合歡等速生先鋒樹種,同時配置腎蕨、柘樹、龍須藤等先鋒群落植被,通過恢復山上部植被帶,全面提升區域內的土壤質量和群落生產力。山腰以及山麓中、輕度石漠化地區為山中部桃樹果林帶,致力于提高土地生產力和利用率,以目前的果樹種植為主,選擇不同品種的桃樹,綜合運用先進成熟的農林復合、生物籬技術,促進土地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同時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最大程度兼顧生態和經濟效益。山底土層比較厚的地區為糧經作物帶,可以種植玉米、黃豆、花生等糧經作物,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選擇收益好的物種對桃林進行間作或套種,有意識地將桃樹與灌木或經濟作物按空間或時間序列結合起來,實現植物結構的多層配置和資源的多層利用,構建更為合理而穩定的喬灌搭配群落結構,即桃樹-生物籬種植模式。結合恭城縣實際情況,桃樹-生物籬種植模式主栽品種為桃,林間套作金銀花、茶樹等植物,構建生物籬,形成桃樹-金銀花、桃樹-茶樹模式。
(1)桃樹-金銀花模式。金銀花抗逆性和適應性都很強,喜陽、耐陰,也耐干旱,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土、鹽堿地均能生長,生根力強,根系發達,是一種很好的固土保水植物,可很好地適應恭城的氣候條件,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及經濟價值,是構建大嶺山灌木群落的良好選擇。在土層較厚的桃樹下可套作金銀花。金銀花為藤本植物,可攀爬覆蓋石漠化地區裸露的石面,既能減少土地裸露率,又有利于貯藏水分,提高水土涵養能力,還能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2)桃樹-茶樹模式。恭城為油茶之鄉,油茶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茶葉的需求量很大。發展桃樹-茶樹種植模式,在桃林間種茶樹,既可以改善桃林的物種結構和生態系統垂直結構,保持林下水土,改善生態環境,同時桃樹對茶樹有一定的蔭蔽作用,又可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
桃樹-牧草-養殖模式是在桃樹下間作牧草,牧草養殖畜禽,畜禽的糞便經沼氣池處理產生沼液、沼渣作為桃園的有機肥,從而實現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桃樹-牧草-養殖模式的發展可以有效保護土地資源,桃樹行間種植牧草使物種結構的配置更為合理,可提高植物保持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同時促進養殖業的發展,獲得果畜雙重收益。
恭城縣農村沼氣入戶率達到88%以上,桃樹-牧草-養殖模式有很好的基礎,但由于恭城縣農民常年以種植桃、李等果樹為主要農業經營方式,已逐漸放棄家畜的養殖,所以發展此模式時,政府應加強對農民的引導。根據恭城縣的氣候條件和石漠化現狀,可發展桃樹-黑麥草/皇竹草-牛羊、桃樹-象草-竹鼠等模式。
(1)桃樹-黑麥草/皇竹草-牛羊模式。該模式是用桃樹與黑麥草、皇竹草進行間作,形成“黑麥草/皇竹草—養殖(牛、羊等)—沼氣”生態農業模式。黑麥草、皇竹草是養殖牛羊的優良牧草,在土層稍厚的中、輕度石漠化區域間作黑麥草、皇竹草,既可保持水土,又可發展牛、羊養殖業。在恭城縣發展此模式,需要對本地的牛羊品種進行改良,以增加經濟價值,必要的時候可引進種畜,以防止地方種畜品質退化。
(2)桃樹-象草-竹鼠模式。該模式是以特色養殖為核心的“象草-養殖竹鼠等”農牧復合模式。近年來,恭城縣大力發展竹鼠養殖業,現已成為廣西最大的竹鼠養殖基地,竹鼠養殖戶達2 000 多戶,而竹鼠養殖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象草是竹鼠的飼料,在桃林間作象草發展竹鼠特色養殖的模式,在恭城縣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石漠化是喀斯特過程與人類活動交叉作用的結果,要徹底遏制石漠化、重建石漠化地區的自然植被,恭城縣應該對過去傳統的石漠化治理模式進行創新,因地制宜提高植被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不斷降低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積,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1]滕建珍,蘇維詞,廖風林.貴州北盤江鎮喀斯特峽谷石漠化地區生態經濟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4,2(3):70-74.
[2]規劃編寫組,張菁.廣西壯族自治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J].草業科學,2008,25(9):93-102.
[3]李先琨,呂仕洪,蔣忠誠,等.喀斯特峰叢區復合農林系統優化與植被恢復試驗[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1):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