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
新聞由頭:5月31日,深圳市坂田南片區的居民用汽車封堵了清水河下坪垃圾填埋場的大門,稱長期受到垃圾填埋場飄散出的臭氣影響,希望垃圾填埋場可以徹底解決臭氣問題。居民準備了“史上最臭垃圾場”的錦旗,但現場的一位領導拒絕接受。
也許這個“史上最臭垃圾場”的說法有些夸張,送“錦旗”的行為也有點偏激。也許,有關部門曾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群眾不滿意、問題還存在,便意味著工作做得還不夠好。倘若,面對群眾的過激行為僅僅采取 “拒收”或是解釋開脫、安撫群眾等老一套方法,而無下文的話,不僅問題得不到解決,可能還會愈演愈烈,下次就不只是送面“最臭錦旗”,恐怕會導致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喪失殆盡。
“最臭錦旗”之所以成為燙手山芋,與有關單位的工作目標和群眾要求沒有完全契合是分不開的。其實,與其扭扭捏捏地拒絕,該現場領導不如大大方方地接下 “最臭錦旗”,還要掛在辦公大廳的最顯眼位置。化尷尬為壓力,從而迸發無窮動力,才能把工作扎實做好,群眾滿意了,“最臭錦旗”遲早能變成“香”。
新聞由頭:為禁燒秸稈,安徽太和縣發文規定,對麥茬限高10厘米,這一舉措引發各界爭議。對此,當地回應,將會以補貼的形式降低農民的成本。
在PM2.5家喻戶曉的今天,秸稈一燒了之的危害眾所周知。
麥茬限高,對農民來說,費錢費時。另外,政府的補貼不給力,政策不接地氣,就無法做到令行禁止。
一個正面典型是,湖北公安縣章莊鋪鎮去年未劃入禁燒區,卻沒燒一把火,竅門就在于當地疏堵結合。村干部勸農民囤草,組織草販子上門收購,賣給企業賺錢,形成了一條龍服務。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要禁止農民焚燒秸稈,除了加強監管外,關鍵是為農民找到其他更有利的處置方法。秸稈有發電、沼氣、飼料、建材、制肥、制紙、生物燃料等多種用途,如何幫農民和企業找到供需渠道,才是政府的分內事。
但出臺“麥茬低于10厘米”的規定,盡管勞民傷財,于官員卻省事得多,這是一種懶政做派,缺乏為民情懷和責任意識,推廣起來也不會順順當當。
新聞由頭:“市長說,地下鋪了管網,把幾百億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見,我怎么能干這個事兒呢!”在一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調研時,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聽到這樣的聲音。
地下管網究竟有多重要,只要看一看每到雨季,很多城市紛紛“看海”的景觀即可明了。市長這番話還暴露另一問題,幾百億怎么“埋”,儼然成了“我”的事——一個市長何以會有如此大的決策權力?
公共財政來自民眾,應該嚴格按規定程序和方法進行科學安排,且要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在這個過程中,市長可能擁有更大的話語權,但卻不能完全取決于市長。現實中,不少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往往關門決策、封閉運行。決策不透明、賬目不公開,幾百億若稀里糊涂地“埋在地下”,老百姓確實可能有意見。但這個意見并非是反對治污,而是對信息不公開的不滿。
所以,如果市長真的擔心老百姓“看不見”,完全可以大力推進信息公開,在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中,經由補充、糾偏甚至否定,以實現科學決策。事實上,怕“老百姓看不見”可能只是借口,民眾呼吁多“埋”錢到地下,呼吁大力治污已有多年,市長們假裝聽不見,真正擔心的恐怕還是“領導看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