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
選擇責任:為市場供應鏈清污
王晶晶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
每個選擇是有所考慮的,如果我們在選擇時把責任考慮進去,許多事情的走向將會大不相同。
綠色選擇供應鏈管理體系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一種新嘗試,它將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激發的動力,通過領先企業傳遞到龐大的全球供應鏈條,從而調動市場的力量,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保護進程。推動大型企業將供應商環境表現納入采購標準,綠化全球供應,倡議消費者考慮生產企業的環境表現,用自己的購買權利作出綠色選擇是我們的共同目標。
自2006年開發出水污染數據庫并對外公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發現有一些大型企業開始感覺到壓力,尤其是跨國公司,第一批來(溝通說明)的100家企業中,80%~90%都是跨國公司。
但不能只是這些大型的品牌公司才會敏感于這樣的公眾壓力,在此之外,如何推動其他中小型企業呢?后者不在乎公眾和媒體,我們試圖通過那些“在乎的”把壓力傳遞給“不在乎的”。現在,品牌企業越來越多地將高污染、高風險行業外包出去,但是外包并不意味著就可以把環境責任都轉嫁出去。在現代商業中,品牌實際上涵蓋了供應商的行為在內。

IPE網站上可以查詢企業環境監管信息
基于此,IPE將數據庫做成了供應鏈管理的工具,把收集到的企業超標違規記錄稱為企業監管記錄,開發了一個搜索引擎,供采購商將供應商企業的名單與違規記錄名單進行比對。2008年包括比對在內的綠色選擇供應鏈的流程管理體系建成,大型企業采用此數據庫,綠化和監管其供應鏈條,給有問題的供應商企業施加壓力,收效顯著。
2009年中國發生了一系列重金屬中毒事件后,IPE迅速梳理出了數據庫中重金屬超標的企業名單,并與其中一些使用這些供應商的品牌企業進行溝通。但得到的答復并不積極,有的品牌企業直接回應“我們五千家供應商,管不了,太麻煩了。”于是,我們決定將這項工作作為一個專門的項目開展。首先檢索了造成重金屬污染的公司類型:礦業公司、皮具公司、精煉公司、化工公司以及大量的IT制造商,而IT公司尤其與嚴重的污染事件相關聯。調研中還發現,這些IT制造商是IT品牌的供應商。在告知檢索到重金屬污染供應商的29家IT品牌企業后,其中28家企業進行了或多或少的溝通,部分企業進行了積極的回應和跟進。2010年1月20日后,唯一對此保持沉默的是其產品風靡全球的蘋果公司。
這一次,綠色聯盟將“啃不動”的蘋果作為核心對象,以期能借此影響那些和蘋果公司一樣不為所動的品牌企業。2011年1月,IPE、自然之友等5家國內環保組織發布報告《蘋果的另一面1》。報告指出,在供應鏈的職業安全、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等方面,蘋果公司違反了自己的承諾。7個月后,5家機構又一起發布了《蘋果的另一面2》,涉及多家疑似蘋果供應商。
我們將蘋果公司的利益相關方也視為其實現工作目標的核心利益相關方,這些利益相關方包括網友與消費者、員工與社區、投資者、電信客戶、中外NGO、中外媒體、環保部門、駐華使館、學者及研究機構等。與各個蘋果公司的利益相關方的持續溝通,包括向媒體曝光、推動消費者發聲等,都得到了較為積極的反饋。這漸漸改變了蘋果公司的態度。經過長時間的溝通、爭論和磨合,蘋果公司自2012年4月開始嘗試使用NGO監督下的第三方審核,推動其供應商整改環境違規問題,并承認其供應鏈管理也需要透明度。
我們通過第三方審核推動做出回應的企業進行整改。第三方審核由綠色選擇聯盟制定審核標準,由專業的審核公司開展審核,環保組織監督整個審核過程,審核結果和過程對公眾公開。

多方協作推動蘋果改變。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制圖
審核的第一個程序是合規性審核,發現新的問題,企業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整改,通過的企業幾乎是鳳毛麟角。整改后通過的還比較多,但現在至少還有十幾家處在整改中,最長的改了一年才通過。
綠色選擇啟動以來,共推動了50余家大型品牌企業管理其供應商,1200家左右的企業做出說明和回應,其中大部分進行了整改,300家企業在綠色選擇聯盟推動下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從個案上看我們獲得了成功,企業采取了減排措施,能夠查證查實,這令人欣慰。
但另一方面,IPE仍有15萬條以上的記錄,涉及10萬家以上企業,回應的比例遠遠不到1%,這對推動中國整體的節能減排和污染控制,作用還非常有限,并沒有實質性地改善環境,根本目標遠未達成。
目前,主要影響的還是與跨國企業相關的供應鏈,因為沒有更大的客戶企業來撼動,國內的企業可能暫時還不能用這種手段去影響。但是,如果有一天綠色信貸、綠色證券政策能夠真正落實,就有可能影響證券交易所和銀行政策,從而通過貸款和上市門檻或者退市的風險機制影響國內企業。當然這些工作的技術性比現在還要強很多。

綠色選擇聯盟項目(GCA項目)旨在推動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合作開展供應鏈環境管理。加入GCA項目的成員,須公開承諾在中國不用污染企業作為供應商,并通過一個程序去識別供應鏈條上違反中國環保法規的企業,進而促使這些企業解決其存在的污染問題。為實現這一目標,成員企業須制定一個行動計劃,說明它準備如何實現承諾。圖為綠色選擇聯盟項目企業成員行動流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制圖
綠色選擇實質上是嘗試推動公眾以有效的方式參與污染控制。中國的整體污染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核心的障礙不在于缺乏技術和資金,而在于缺乏動力。為控制污染,中國已經采用了諸多手段,出臺了行政、技術、財政,包括市場化的機制,但企業寧可交罰款也不解決問題。
動力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依靠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而參與的前提是環境信息的廣泛公開。為盡可能以有效、及時、完整、用戶友好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將信息傳遞給社會,IPE采用地圖的設計,將信息分為幾大類,在使用過程中逐步更有針對性地為目標用戶設計他們需要的工具,如供應鏈的管理工具。但數據庫本身不能還我們水清天藍,只有它激發了公眾參與和人的能動性,通過數據的采集和復制,以有限的力量撬動更大的力量,才能產生全局性的影響。
公信力運用
綠色選擇產生影響的根本在于NGO在操作上有公信力。這點非常關鍵。
綠色選擇的數據都來自政府部門,實際上也是借用了政府的這部分公信力,借助了政府的權威。公信力還來自擁有最強的技術能力的第三方審核機構的加盟。目前,我們認可了多家國際知名的環境咨詢和環境工程公司來做審核。每次審核都有一家環保組織監督,既控制審核的質量,還可以做那個“壞人”,幫助審核機構分擔來自企業的壓力。另外,每次審核我們都盡力邀請當地的環保組織參與。各地的環境問題,必須由當地的民眾與環保組織解決。至少在中國,NGO監督下的審核機制是前所未有的。
公信力也來自我們自身。綠色選擇聯盟內部約法三章,有操作的規范性,不能與企業之間形成非正常的關系。參加聯盟的40多家組織之間也有一種制衡,避免單獨行事可能會出現的非正規操作,對審核報告的認可以及是否撤除污染記錄,需要聯盟內成員機構的共同認可,這都能大大增加聯盟的公信力。
共同關注促成持續合作
實際上,NGO合作起來是很難的,有時候是大家經歷了很多挫折,最后在共同的關注下不得不走到一起形成聯合。聯盟內NGO在各地都從事環保,但又關注不同的方面,獨立性非常強,要共同關注和做事非常難。非營利機構不能像企業那樣圍繞共同的商業利益形成聯合,實際上是共同的關注將我們綁定在一起。在綠色選擇的問題上,大家都認識到,企業的環境表現對環境污染有巨大的影響,我們需要關注企業的環境污染表現,需要通過綠色消費、綠色供應鏈等不同的方式來推動企業改進環境污染表現。
強化品牌企業的撬動力量
綠色選擇是一個基于杠桿原理的比較特殊的行動。從根本上講,環境保護缺乏動力,即使我們現在有所動員,這樣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有限的力量無法搬動巨大的石塊,這需要一個杠桿去撬動。我們認為,這個杠桿就是信息,信息具備這種撬動的力量,這個支點就是大型的品牌。以企業為支點,以信息為杠桿,將形成一種撬動的力量。供應鏈上數以百計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將做出改變?,F在,污染企業的名單還在不斷延伸,而我們自身的力量還很有限,今后的工作需要繼續擴大推動力,形成更大的撬動,從而實現大幅度的減排。
(本文來自于中國發展簡報付濤先生對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的采訪,王晶晶對部分內容進行更新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