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應馨
彩色河流背后的土壤危機
馮應馨

尾礦庫中存放的超標污水。 攝影/李子文

橫石河的下游。 攝影/李子文
早晚是紅褐色的河水從上游洶涌而來,白天河床里卻又變成鮮艷的黃色在澎湃。在廣東韶關橫石河沿岸的村民看來,此類景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村民反映,河水有毒,幾年前水里就已經沒有魚蝦,用河水灌溉的稻田,至少要減產4成。
橫石河的上游是廣東省著名的大寶山。山如其名,這里蘊藏著豐富的褐鐵礦、硫鐵礦、銅、鋅等礦產資源,同時還伴生著鉛、鎢、鉬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寶山就是重要的銅礦產區,當時的岑水銅場幾乎供應著趙宋王朝一半的銅錢原料。
如今,廣東的大寶山依然是我國華南地區最重要的綜合性礦產品原料產地之一。2012年,該礦最主要的開采者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生產鐵礦石51萬噸,加工成品鐵礦石15萬噸、硫精礦32萬噸、銅精礦3600多噸、PC銅產品7900多噸、硫酸4萬多噸。
這一系列驕人成績的背后卻是一筆難以算清的環境賬單。
報道顯示,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大寶山礦產開發所存在的廢土廢石露天存放、尾礦廢水違規排放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沿岸農作物重金屬污染和村民身體異常惡化等問題,就長期受到社會的關注。2013年,大寶山的環境問題還被納入廣東省十大重點環境問題,廣東省環保廳及監察廳對其進行聯合掛牌督辦。2014年4月26日,剛剛整治完成的大寶山礦區卻又一次被中央電視臺和中華環保聯合會曝光污染事實。
“枯水期沒事,豐水期就沒有辦法。”這是廣東省韶關市環保局副局長張彬對于大寶山礦區環境污染問題的無奈表述。當地雨季漫長,降水豐富,豐水期要長達7個月之久。
資料顯示,在大寶山礦區,除了國有的大寶山礦業公司這一開采大戶外,還散布著大量的非法民采民選點。高峰時期,非法礦窿達119條,選礦廠8個,洗礦點20多個,日產各種礦量可達1萬噸以上。此外,礦山開采還存在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已有40年之久。
很顯然,大寶山如今暴露的環境危機,根本無法奢望以畢其功于一役的方式迅速解決。
據新華社消息稱,本世紀初曾對大寶山礦區進行監測,當地土壤含鉛超國家標準44倍,含鎘超標12倍。另外,多位學者的調研結果均顯示,大寶山礦區附近土壤中污染最為嚴重的是鎘,其次為鉛、銅、鋅、砷、鉻、鎳、汞等重金屬元素。
據了解,礦區的重金屬元素在開采、冶煉的過程中會被外界有效活化,再加上長時間的雨水沖刷、淋濾、風化、揚塵等作用,最終將進入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在生態循環的過程中,重金屬元素通過不斷的積累,毒性日漸增強,并最終進入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

大寶山礦區尾礦庫 。攝影/李子文
潛伏期長是重金屬污染最可怕的地方。植物和重金屬元素間存在相互的活性關系。在銅、錳等元素超標的土壤上,植物會首當其沖被毒害,根本無法正常生長,所以不大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而在鎘、鈷等元素超標的土壤上,由于植物對其的耐受性和吸附性都很強,所以農作物表面上看起來依然是長勢喜人,但實際上重金屬含量已超標多倍。對于后者,人們往往是在十多年甚至幾十年之后才會從身體的異樣變化中發現不妥之處。
2014年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其結果顯示,在我國630萬平方公里的土壤環境中,總超標率為16.1%,耕地土壤污染物質超標率高達19.4%。從總體分布來看,南方土壤污染現狀明顯重于北方。以最為常見的無機污染物鎘、汞、砷、鉛為例,其呈現出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態勢。
土壤專家陳能場表示,土壤一旦被污染,自然的凈化需要上百年的時間,適當的修復,也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影響力往往會蔓延兩到三代。
哪怕是身處被污染土地上忙碌的人群,恐怕也難以想象,在這幾個簡單的統計數字背后,意味著怎樣慘不忍睹的現實和積重難返的將來。

居民家中的長年流淌的是黃褐色的自來水。攝影/李子文
在我國的南方地區,稻米是家家戶戶的主食。恰恰這種作物,對重金屬元素鎘的吸附能力極強。鎘是一種極其普遍的采礦伴生品,會隨著違規排放的廢水滲入土壤,進入稻米之中。近年來,多地曝光發現“鎘米”,讓人不寒而栗。鎘進入人體后,1/3危害腎臟,1/4危害肝臟,僅有十萬分之五可以通過尿液排出體外。人們通常要經過十年或者二十年食用“鎘米”的過程后,才會發現自己身體的異常狀況。而此時,已是病入膏肓。
近幾十年間,各地頻繁曝光的“癌癥村”或是各種怪異的地方病,便是污染集聚的惡果。
橫石河水流經的韶關上壩村恐怕是最出名的“癌癥村”之一。從有統計信息的1987年起,這里已有250余人因癌癥去世,最老的60多歲,最年輕的只有25歲。通常,這些人被確診時,都已是癌癥晚期,無法醫治。研究發現,飲用被采礦污染的井水以及進食重金屬嚴重超標的大米和蔬菜,是上壩村民癌癥高發的兩種重要因素。如今上壩的村民紛紛選擇外出打工,來逃離這片充滿恐慌的土地。
更為讓人擔憂的事實是,低齡兒童成了日漸壯大的受污染群體。湖南省大浦鎮甚至發現兩歲的小孩子血鉛中毒。據媒體保守估計,大浦鎮中至少有300名學齡前兒童被確診為血鉛中毒,嚴重者血鉛含量高達486ug/L。鉛,是已知毒性最大、累積性極強的重金屬之一,長期蓄積于人體,會嚴重危害神經系統、造血系統和消化系統,對嬰幼兒的智力和身體發育影響尤為嚴重。由于兒童對于鉛的吸收率是成人的5倍,而排鉛能力卻只有成人的30%,所以兒童更易成為受害者。傳統的排鉛療法,還會將血液中的營養物質也一并排出,造成兒童營養不良。即便經過治療身體能夠基本恢復正常,其間造成的精神和心靈的傷害將難以愈合。
江蘇洋橋村、陜西龍嶺村、河南黃孟營村、天津西堤頭村、重慶龍飛村、山東肖家店村、浙江塢里村……這些榜上有名的“癌癥村”讓人不忍直視。每一個村名的背后,都是幾十位以上的死亡名單,以及成百上千名仍在病痛中掙扎的受害者。

“騎絲綢之路,拓生命寬度”的絲路騎行活動有30名自行車愛好者橫跨六個省市自治區,全程5400公里的絲路騎行,用實際行動向社會倡行低碳環保,用騎行展示當代年輕人挑戰自我、追尋夢想的人生態度。攝影/鄧佳

櫟樹是滇西北區域對水土涵養功能最好的樹種之一。在這個區域有約9900畝的烤煙,每年也需要砍伐2平方公里的櫟樹林作為烤煙的能源。攝影/鄧佳

麗江老君山丹霞地貌區主要分布在黎明傈傣族自治鄉境內,是國內面積最大、發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攝影/鄧佳

老君山保護項目將通過線上和線下的志愿者參與互動活動,尋找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并在通達性好的區域給紅豆杉打上可定位的信息芯片。攝影/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