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春鳳
霧霾頻擾,民間打響“霾伏戰”
匡春鳳
10月,北京遭遇三次霧霾侵擾。減少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保障公眾健康已成當務之急。除了各級政府的積極協同推進,各環保組織和公眾也行動起來,出資金、提建議,聯合學界發布研究報告,打響了民間治霾戰役。
衛藍基金由阿拉善SEE基金會聯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能源基金會等機構聯合發起,通過支持中國民間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公益行動,為改善空氣質量、保護公眾健康做出持續的貢獻。近日,2014年衛藍基金工作計劃啟動,向全社會公開征集項目。
據該項目負責人余平介紹,衛藍基金重點支持以下五類主要工作方向:促進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加強政策執行、推動積極政策的出臺,監督企業的污染行為,公眾宣傳與傳播,增強自身環保意識與節能減排觀念。如果通過審核,每個機構將獲得15萬元以內的資金支持。
9月中旬,國務院法制辦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現行大氣法只提到城市空氣污染的防治,未涉及如何解決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針對霧霾天氣頻發的情況,征求意見稿新增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及“重污染天氣應對”兩章。
由于征求意見稿通篇沒有任何關于空氣質量信息和污染源排放數據公開的規定,也沒有公眾參與的條款,眾多民間機構和公眾紛紛就這些議題提出建議。其中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建議,作為大氣污染領域的單項立法,該法應該與新《環保法》保持一致,設專章詳細規定在大氣污染領域的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的內容。另外,征求意見稿中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機動車船大氣污染物地方排放標準嚴于國家排放標準的,應當報國務院批準。”自然之友建議,應鼓勵地方制定嚴于國家的排放標準,地方標準如果嚴于國家標準,建議不用報國務院批準,備案即可。
關于法律責任部分,自然之友認為,征求意見稿的規定不夠全面和嚴格,擔心不能改變現在違法無成本或者低成本的現狀。建議全面完善各責任主體的法律責任,相關主體有法律規定的義務和職責,就要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并且建議制定更嚴格的責任承擔制度,設定階梯性懲罰制度。比如,對于屢次違法的,應該設定更高的罰款額度,或者處以更嚴格的懲罰措施,比如企業關停等。
鑒于重霧霾天頻繁來襲,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而國家尚未出臺關于大氣污染受害者援助的內容,環保組織自然大學呼吁增加有關“污染受害者援助制度”的條款,填補我國在大氣污染受害者救助領域的法律空白。
京津冀地區作為治霾“攻堅戰”的主戰場,其治霾減排措施能否完成“大氣國十條”的任務呢?日前,清華大學聯合中國清潔空氣聯盟聯合發布研究報告,報告認為,如果在2017年之前全面落實現有的減排政策,將對京津冀地區帶來明顯的PM2.5濃度改善。
報告同時指出,雖然北京、天津、河北的行動措施將帶來明顯減排效果,但依然存在北京PM2.5年均濃度達不到60μ g/m3的風險,天津市與河北省的部分地區也存在2017年PM2.5濃度不能降低25%的風險。因此需要制定更加強化的措施以進一步削減排放。報告提出了十條措施,如北京禁用硫含量高于0.6%的煤炭、京津冀地區對在用柴油車加裝柴油機顆粒物捕集器、河北省削減鋼鐵產量等措施,以達到“國十條”中設定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