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心 公益律師
污染受害者起訴該舉何證?
吳安心 公益律師
當前,國內各地環境問題頻發,卻鮮有環境污染受害者通過法律途徑獲得賠償。原因大多是由于環境污染侵權責任舉證困難,而環境污染案中通行的“舉證責任倒置”又往往被法院忽視或置之不理,導致受害者維權困難。
9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官網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征求意見?!墩髑笠庖姼濉返谑l提出,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原告應當就存在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和損害承擔舉證責任,并應就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的關聯性作出說明;被告應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筆者認為,上述條款盡管存在瑕疵,但總的來說,對于推動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有序開展,對法官自由裁量權予以合理限制,統一法院裁判尺度大有裨益。
民事損害賠償案件中,環境污染屬于特殊侵權類型。之所以特殊,主要在于主觀構成要件、舉證責任的分配等方面不同于一般侵權行為,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和舉證責任倒置。
環境污染侵權具有侵害過程的間接性、復合性和損害結果的持續性、潛伏性等特點,環境污染受害人證明其所受到的具體損害與污染環境的行為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系較為困難。若堅持傳統“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原則,環境污染受害人就很難獲得充分、及時的救濟。
為矯正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舉證能力的不平衡,現代侵權法引入“舉證責任倒置”規則,將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部分舉證責任轉移給對方當事人。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七十四條第三項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環境污染侵權案件的原告可將一切證明責任都轉移給被告,發生轉移的只是依傳統證明規則原本應由原告承擔的因果關系證明責任,原告仍需承擔之外的其他證明責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原告需證明被告存在污染環境的行為;(二)原告需證明存在損害事實;(三)原告需證明被告的排污行為與其損害間存在“初步的因果關系” 。
“初步的因果關系”是證明標準較低的因果關系。在環境污染侵權訴訟中,要求原告證明初步因果關系,目的在于表明原告起訴的是適格被告,并不是毫無根據的揣測,也不屬于無端增加被告的訴訟負擔。因此,初步因果關系的證明標準實行較低程度的蓋然性標準,達到事實有可能成立的證明標準即可。
在原告完成上述三方面的舉證責任后,環境污染侵權之訴的舉證責任重心才發生轉移,需由被告進一步舉證證明排污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或存在法定免責、減責事由,比如存在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第三人的過錯或原告自身的原因等。如被告不能完成否定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法院即可認定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成立。
《征求意見稿》第十二條第一款的表述“應就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關聯性作出說明”在司法實踐中易被誤解,應當把“關聯性”修改為“因果關系可能性”。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本質上與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民事案件并無不同,只不過前者訴訟目的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原告是有關機關或者社會組織。因此,在證據規則上一樣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民事證據規定》)?!睹袷伦C據規定》中關聯性的定義,是指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實質聯系。證據“三性”雖從不同角度體現了證據的證明力,但關聯性與證明力的聯系最為緊密,最能體現證據的內在品質和對待證事實的證明價值,體現侵權行為在損害結果中的參與度或者原因力大小。
上述關聯性定義為通說,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有人可能有意或者無意對“說明”進行誤解:一是要求原告提供據以“說明”的材料;二是要求“說明”到足以判斷因果關系;三是要求“說明”到足以判斷侵權行為在損害結果中的參與度或者原因力大小。原告有義務提供“說明”所依據的材料,但是,要求原告“說明”到足以判斷因果關系和參與度或者原因力大小,顯然回到了“誰主張誰舉證”的老路,開了倒車,與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民事案件舉證責任分配規則不符。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目的之一,是推動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有序開展,對與此目的不符的法官自由裁量予以合理限制,統一裁判尺度。上述分析表明,“關聯性”之表述容易讓人將“說明”與“足以判斷因果關系和參與度或者原因力大小”聯系起來,可能加重原告舉證責任,因此,應當切斷二者之間的聯系,將“關聯性”修改為“因果關系可能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