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虹 彩虹聯職業體驗教育中心 發起人兼主任
公益行業需要職業化嗎?
周麗虹 彩虹聯職業體驗教育中心 發起人兼主任
作為一個有近二十年商業管理經驗的職業經理人和5年職業問題研究經歷的學者,我對公益職業化這一主題充滿了復雜的情感,甚至是困惑。要討論公益職業化,首先得明確職業化前提是什么。
職業化這個詞是從市場機制相對完備的西方傳入的。職業化的首要前提是市場化。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獨立自主的市場主體,沒有獨立自主的市場主體也就不需要規范、系統的職業標準及職業化團隊。職業化是市場經濟中獨立運營主體之間能夠有效溝通與協作的工具。職業化好比一個齒輪,有了它,市場主體才可以更有效、更完美地運行成為一個有機體。然而,仔細審視我們目前公益行業的生態環境,顯然,我們離真正的市場化還相去甚遠。雖然我手頭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但僅憑觀察就不難發現,除了官辦的公益基金會,我們身邊很多公益組織吃的還是皇糧,拿的是財政補助。它們的主要收入不是來自市場,它們的服務也沒有被市場定價。此外,一個并非市場化運營的公益機構,其員工并非出于市場化的職業動機加入該團隊,他們的客戶也缺乏正常的選擇和取舍的權力。那么在一個缺乏市場化機制,甚至經常會發現反市場化思維的行業環境中,我們所談的職業化是否只是一個幻境呢?職業化,看起來很時尚,可未必適合所有人。
除了市場運行環境,我想公益行業要談職業化還需要厘清以下幾點:
首先,公益行業一向特別強調個性化服務,且越來越重視創新能力。在這個階段,我們是否真的需要一套標準化的職業模板來固化我們的思維和個性呢?從理論上講,標準化和創新、標準化與個性之間顯然是矛盾的。譬如在商業領域中,藝人、廣告人、設計師等特別需要創新力和個性思維的職業其實都是最不“標準化”的。最成功的廣告公司中一定有一大批很不職業化的廣告人。那么,我們公益行業未來的發展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走呢?是更趨向個性、創新,還是更趨向標準化、流程化?當然,我們都同意,這二者之間可以實現某種動態的平衡。但是,作為方向性的倡導,我們到底該在個性化發展中追求職業化,還是應該在職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尋求個性化,卻是一個二選一的原則問題,值得我們大家仔細玩味。當冷冰冰的制度、流程遇到了感性和激情時,你會做何選擇?
其次,職業化不是一個道德標尺。實話實說,當我第一次看到“公益職業化”這個主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憂慮。因為,我們似乎在討論開始之前就已經預設了兩個假設。一是公益需要職業化,二是我們現在的公益(組織/人)不夠職業化。然而,正如我前面談到的,我們事實上并未真正想清楚,現在的公益行業是否需要大力倡導職業化,以及我們是否已經可以斷言我們的公益人不夠職業化。
職業化是一個很值得長期討論和期待的話題,但我還是不希望看到這個話題在還沒有來得及充分討論就已經成為很多人眼中一個已經被證明的結論;不希望看到有人還沒有開始真正思考,僅憑一知半解就開始拿這個“道德標尺”來評論和傷害身邊的公益人。
事實上,公益行業中的“不夠職業”或者“不夠專業”的現象在平行的商業組織中同樣存在,甚至更為嚴重。而作為公益職業化的首要前提,即市場化的生態環境其實還遠未成型,如果我們避而不談公益行業的市場化治理,不談公益組織的市場化運營(或者說社會企業運營模式),而單去討論公益(組織/人)的職業化,難免會有舍本逐末,避重就輕的嫌疑。
總之,我們應該用真正科學、職業化的態度來持續探討公益職業化這個問題。我個人非常欣賞和敬佩那些熱心公益職業化討論的公益人,因為這充分體現了公益(組織/人)的良心和自省的勇氣。但我們需要警惕的是,這個討論本身并不應該被預設任何前提和立場。只有理性地質疑和專業化的探討過程才可能成為公益職業化的行動起點。